浅谈微评论

2014-10-27 19:49李卓林
记者摇篮 2014年10期
关键词:舆论传统媒体

李卓林

近些年,随着网络微文化的兴起,以“微”为要素和特点的传播元素层出不穷,形成了一种以微语境为主体的媒介环境。而在微语境的大语境范围下,产生了适应于微语境的新闻评论——微评论。

一、微评论与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短评在文体上短小精悍,内容依附于新闻主体,评论针对新闻报道而发。作为传统新闻评论文体的短评,角度小,论题具体、清楚、简明扼要。微评论源于微博中的评论功能,正是因为微博评论的灵活性、互动性、参与性以及客观技术层面对字数的限制才造就了我们常常称之的“微评论”,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微评论的评论形式。但微评论仍可以看作是短评中的短评,因为有传统的短评做基础,才有更加精简的微评论的产生和发展。

微评论继承和发展了短评,但又在实际应用上与短评相异。

1.微评论的篇幅更为短小

在微博构建的语言环境下,微评论中的“微”仅仅被限制在百余字内,与评论内容融为一体,更加强调评论语言的精炼,强调评论语言提炼和压缩的评论内容的简短有力。

2.微评论的使用更为随意

与短评的正规化、作为编辑部评论的限制相比,微评论的使用更具有论坛性质,评论的话语权也由大众媒介放宽到自媒体。无论是微语言环境下的微评论,还是传统纸媒中的微评论,都具有随意的特征。在版面安排、内容限制、语言应用等方面,微评论都较传统短评更加随意,更加口语化。

3.微评论有着更强的时效性

微评论是随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微评论文体的极端短小和高度提炼,能做到就事论事,针对新闻的发生快速创作,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多条微评论可以叠加使用,起到增强的评论效果。

二、微评论与传统媒体

早在微博出现之前,微评论的评论形式在纸媒中就已广泛存在。消息主体100字再附加100至2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是报纸微评论的主要表现形式。1982年2月,福建日报写了一篇《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的社论,包括标题在内不到200字,却引起轰动,并获当年福建新闻奖。由此可见,报纸中的“微博体”早已存在。

微评论脱胎于传统媒体,反过来又进而影响了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都开始沿用微评论模式,开辟微评论的话语阵地,“从卖新闻向卖观点转变是媒体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视对新闻的深度解读”,微评论以其短小扼要的特点,更适合传统媒体表达意见,树立舆论理念的标杆。《新民晚报》在头版推出了“微评”栏目,要求行文“一得之见,点到即止”;《东南早报》开辟了《微评论》专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事件,引用微博申发议论;《新京报》开设了“微博大义”;《长江日报》也在微评论板块提出“欢迎大家有话就说,点到为止,短小精悍,尤其欢迎议论本地事件”。电视新闻短评融合微评论的特点,采用画面、字幕、同期声相结合,在大信息量、快节奏的传播环境下,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评论的特点

1.文体上强调“微”特色

微评论适应网络传播而生,受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文本信息的简略成为了微评论最大的特点。微评论依附于新闻主体而存,与新闻主体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微评论在评论上更为直接,结构更为紧凑。

2.语言更加贴近生活

与传统媒体的评论要求不同,微评论没有严格的语言使用限制,微评论的评论方式更加灵活、新颖,具有时代特征,更加注意贴近受众的语义环境。

3.评论在沟通和互动中产生

《新闻联播》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报道,及时配发“本台短评”,还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评论员队伍,包括政治、经济、民生等各领域专家,针对新闻热点等,适时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并引导舆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由特约评论员对即时发生的新闻进行点评,时效之快比网络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快报》2010 年7 月在新浪微博中持续发出问卷调查“何为广州文化灵魂”,22 日起连续在报纸上推出《广州,等待灵魂跟上来》系列专题,将网络主题搬到报纸版面上来,让微博主题成为报纸的中心话题。

总之,微评论不但可以就新闻而评论,还可以就评论而评论,打破了传统的大众媒介单一话语权的弊端。其结合网络与纸面,带来的高度时效性和反馈性是传统新闻评论、舆论表达所不具备的。通过评论员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产生的舆论的对话空间及公共领域,是一种全新的舆论产生和发表的方式。

四、微评论的形式

微评论灵活多变、短小精悍、信息量高、切中时弊的特点使得微评论尤其适合现代的快速传媒环境,因此,目前在主流传统媒体中,出现了如下若干种微评论形式。

微博与微评论相结合

如《中国新闻出版报》讨论纸媒生命力这个话题首先引用了范以锦的微博说:“最近从南到北走访了一些纸媒,感觉经营形势不错,2010 年广告增长尚在核定中,但超过20% 已成定局。是跌入谷底后的反弹?是回光返照?还是纸媒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简明扼要的点评表明报纸编辑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纸媒的限量筛选以及权威性,相对于新媒体的海量信息轰炸而言,依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我们期待看到纸媒在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消息与微评论相结合

《齐鲁晚报》的“微评论”:首先是来自人民网关于广电总局叫停违规广告的新闻报道的概述,然后是一针见血的一句话点评:“什么时候见效?”还有针对《中国青年报》关于建成仅23 年的辽宁省科技馆被整体爆破的新闻,作了这样的点评:“不拆不建哪有钱赚。”《新民晚报》更是在头版推出固定评论专栏“微评”每天点评最新报道,采取灵活多变的写作风格,一针见血,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微评论单独出现

比如《人民日报》2011 年9 月13 日第16 版刊登的署名杨旭的快评《让杂志书健康成长》,全文不到400 字,针对杂志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反对全面封杀杂志书,主张“在内容导向正确、健康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给杂志书一次机会,让它能够以清晰的身份成长”,这篇快评时效性很强,篇幅短小,观点鲜明,文风活泼。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好微评论,将微评论引入传统媒体,符合“浅阅读时代”的需求。传统媒体面对舆论热点、受众的疑点应作出最迅速、最真诚的反映与反应,提供受众需要的信息、反应舆论现状,都需要使用微评论的形式,因此,微评论的发展是传媒信息量扩大化、传媒发展条件下评论深度表达的客观现状,而不是昙花一现,或者是微博的所谓平面化、印刷化。

(作者单位:吉林日报)

猜你喜欢
舆论传统媒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