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社会老年体育发展策略探究

2014-10-31 09:52周泽鸿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人口

周泽鸿,李 琳

20世纪的社会经历了急剧与持续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社会发展成果无疑是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医疗卫生技术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得人类死亡率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世界人口的老龄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老龄化社会或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7%。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社会福利基础薄弱、医疗与养老保障负担沉重等一系列挑战,人口老龄化必然会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经济发展的巨大绊脚石。

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还须通过发展老年体育增加老年体育人口的数量,改善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构建完善的老年体育发展策略体系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建立积极健康老龄化社会以及降低人口老龄化风险的迫切需求。

1 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1.1 社会变迁与人口结构

社会变迁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催生了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变更,而社会结构的质性变化导致社会形态出现更替[1]。人口结构变化是社会变迁过程当中的突出现象之一,人口老龄化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构成因素的改变而逐渐成为我国人口结构演变的新趋势,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2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口结构变化

1.2.1 人口预期寿命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飞跃使得我国社会整体的物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导致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如表1所示,199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迈入千禧年时增长至71.40岁;2010年已达到了74.83岁,20年期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涨幅高达9.16%,男女平均余寿也均不断延长。可见,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微观生理现象,同时也是宏观社会发展背景的产物。

表1 1990-2010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单位:岁)

1.2.2 全国总人口数 自从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随之下降,改革开放后的4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在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人口总量分别为 101 654万、114 333万、126 743万、134 091万,30年间全国总人口增长率虽然也有所放缓,但庞大的人口总量所产生的教育、卫生、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仍然是严峻的挑战。

1.2.3 人口年龄结构分布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见表2),1982年我国0~14岁人口占33.6%,15~64岁人口占 61.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4 991万,占总人口的4.9%;1990年0~14岁人口占 27.7%,15~64岁人口占66.7%,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为6 368万人,占总人口 5.6%;2000年 0~14岁人口占22.9%,15~64岁人口占70.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8 821万,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增至7.0%;而2011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激增至12 288万,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1%,这一比重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4.2个百分点。以上惊人的涨幅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一般性的老龄化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不均与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辐射性的影响,这股难以避免的世界性潮流对我国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必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另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失衡以及日益严峻的“空巢老人”现象势必会引起新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对于我国这样“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而言[2],能否储备充足的经济实力并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将决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成败。

表2 1982-2011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单位:万人)

2 老龄化社会的危机与挑战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联合国人口分析数据甚至预测2050年全球老龄人口将从2011年的6亿激增至30亿。在发达国家当中,美国的老龄化水平相对较低,2010年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3.1%;同一年英国和法国这一比例分别为16.6%和16.8%,老龄化水平居中;而日本的老龄化水平是最高的,2010年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2.7%,说明日本已进入了“超老龄社会”[3]。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已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其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因此能更有保障地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人口结构失调等衍生问题。然而,中国当前相对滞后的基础养老服务现状和持续的人口老化必将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一系列危机与挑战。

2.1 社会劳动力结构失衡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也随之提升至17.8%;2021-2035年我国将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迎来首个增长高峰,数量剧增至4.18亿,老龄化问题集中爆发。老年人口的激增将使得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我国的人口劳动生产率还尚未达到能够充分应付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程度,人口结构失调对社会劳动力系统的冲击将最为明显。尽管有人口学家预测2040年“人口红利”结束之前我国仍然有充足的劳动人口,但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劳动力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1982年以来,我国0~14岁的青少年人口比重锐减,截止到2011年降幅达17.1%;而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长,这部分人群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由于身体机能老化、工作能力衰退等原因难以适应技术革新时代的快节奏经济社会活动,这对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极为不利。如何在劳动力结构的变迁过程中通过发展老年体育充分优化与利用中老年劳动人口的资源将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

2.2 养老保障负担沉重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5,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对整个世界都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现代化过程同时伴随着人口的持续老化,国民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必将涉及到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需求,而我国在这方面似乎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呼声不断,但真正亟需解决的养老与医疗问题至今仍存在诸多制度空白。

社会转型期的人口老龄化不仅导致人口结构失调,而且也带来了许多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潜在影响因素,如基因、环境污染、医疗服务便利性、工作环境安全性、福利保障等,即人类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和卫生组织四大类[4]。另外,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老年人心理疾病问题也已逐渐引起关注,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质这一层面,因为健康包含了身体、精神和社会状态完好三方面。

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老年人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问题,虽然医疗保健投入逐年加大,但专业的老年体育健身指导服务、老年痴呆症护理、医疗照护和心理健康综合服务仍十分缺乏。国务院2011年颁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我国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数量约为3 000万,但目前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仅为4万多个,养老床位也只有390多万张,平均1 000名老人仅拥有20.5张床位(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2013)。由此可见,养老保障服务供需矛盾是我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又一重危机。

2.3 老年人自我发展受限

我国人口老龄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前出现,伴之而来的还有老年人发展问题。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5],老年人作为个体生命周期的另一阶段性角色,其发展关系着未来所有社会群体的自由发展。我国在“未富先老”的发展状态下进入老龄化社会无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负担和财政压力,人口老化将直接导致大量老年人无法继续参加家庭和社会生产活动,而老年资源开发滞后也使得社会人力资源压力增大。相较于养老体系完善的城市群而言,农村地区的弱势老年人正面临着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老无所用、老无所乐的困境,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所蕴藏的社会价值,也享受不到如城市老年人一样的老年体育公共服务,并由于疾病、衰老、贫穷等原因遭遇优势群体的歧视和偏见,由此产生孤独、沮丧及无价值感。

由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13年首届老年节研讨会上的部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约40.7%的老年人仍以家庭供养为主,依靠养老金生活的不足25%,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于自我劳作。在这样尴尬的社会背景之下如何推动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角色发展、认知发展和价值发展以消除老龄化社会的负面效应是另一种巨大的挑战。

3 体育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功能

体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紧密联系,不同社会形态的体育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游牧社会中,原始的人们借以有潜在体育价值的游戏活动来展现人类记忆中与大自然搏斗的“意志”[6],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符号功能;在农业社会中,体育表现为一种强体力劳动的方式,它是人们耕种收获的直接手段,同时也具有维系劳作群体同质性关系的功能。然而,在工业和教育事业发达的老龄化社会中,体育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

3.1 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积极因素。老年人经常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阶段的心血管疾病,保持关节灵活性,延缓肌肉和骨骼组织衰老,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身体工作能力。参与体育锻炼以缩短余寿中的带病期是实现老年人自强自立、老有所为以及减轻居家养老负担的重要条件。

体育锻炼的另一层重要价值表现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它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消除自然老化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另外,日常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也有助于构建和扩大老年人的社会交际网络,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坚持锻炼还能够增加老年人的自尊与自信,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衰弱和无助的心理障碍,重新激发生活兴趣并获得社会支持。

3.2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一方面,老年人长期参与规律性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风险,而且也间接地减少了庞大的老年人口医疗费用支出,这实际上为我国适应人口老龄化起到了缓冲作用。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提高有助于其充分发挥自身余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并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障负担。

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老化还催生了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体育作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之一,是扩大体育市场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及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对于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以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人用品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现已全面发展,老年体育服务产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也将体现出重要的附加作用。

3.3 推动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建立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健康老龄化”是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7]。

老年人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自身生活内容,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并对青年一代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构建健康老龄化社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健康不仅仅是医学上的生理健全和机能正常,还包含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维健康机制,而老年体育是除了发展社会经济、完善医疗保健和养老保障政策之外的另一种提高老年人口素质的重要策略。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问题比发达国家要尖锐得多,发展老年体育是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与构建健康老龄化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其置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之中。

4 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体育发展策略

4.1 监督老年体育政策法规落实

为了保障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权益并适应老龄化社会对体育工作的要求,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老年体育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

鉴于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与日俱增的老年体育服务需求,我国首先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老年体育发展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各地民政、老龄办、体育局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大对政策规划实施的监控力度,同时鼓励并允许社会监督,确保老年体育发展规划目标能够顺应老龄化趋势如期实现。其次,各级政府在实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还可将老年体育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当中,合理布局、充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与最优化利用,增加公共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对老年人的开放度;对于生活贫困的“三无”老人可推行免费的健身服务政策,规范体育场馆及设施的收费项目和标准。

4.2 建立老年体育发展长效机制

老年体育发展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合。针对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对老龄化所带来的危机估计不足,未能切实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对老年体育发展投入过少导致社区老年体育服务欠缺等问题,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倡导,将老年体育发展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于部分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滞后的地区应适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另外,还可借鉴养老服务的其他领域,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老年体育发展工作,以老年人实际的体育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动员民间参与,利用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协助老年人建立自我管理的民间体育组织。

4.3 建设老年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我国1997年与2000年的全国总人口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之比(单位:人)分别为20 398:1与7 032:1[8],虽然群众体育人力资源有所增加,但这一数量远远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体育人口的需求。为了解决老年体育的供需矛盾,必须加快老年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老年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普通高等院校和专业体育院校当中开设老年人健身、老年人医学、老年人营养等相关专业课程,逐步建立老年体育指导员培育基地,为各地社区输送优质的老年体育健身指导人才;二是鼓励体育类大专院校的学生深入到基层社区进行实习,填补老年体育人力资源空缺,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三是建立老年体育服务人才的激励机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划分老年体育健身指导员等级制,完善工作评价体系,按级别高低和工作质量给予不同薪酬。

4.4 缩小老年体育城乡发展差距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迈向“体育强国”的战略性指示,这对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体育发展有着关键的启示作用。我国现阶段群众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协调,有学者指出其具体表现为:城乡体育场地分布比例差距悬殊,资源分配出现“城优乡劣”的现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配备存在明显的城乡失衡;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等[9]。

在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城乡老年体育发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渐缩小城乡体育差距,而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促进城乡老年体育均衡发展无法一蹴而就,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发展模式,在维持城市老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分层次对不同农村地区的老年体育建设给予经济和政策扶持。其次,引导城市体育产业向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发展,加大优势体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扩建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配备专业或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指导。再者,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方式在农村深入宣传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增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意识。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人口发展过程,中国人口的加速老化是社会转型阶段的必然结果。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所产生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已愈来愈突显,对此产生危机意识与悲观情绪无可厚非,但如何正视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危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现象,我国更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充分重视发展老年体育对于应对老龄化社会危机的关键作用,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强国”的战略框架当中,直面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逐步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体育发展道路。

[1] 童志锋.论社会变迁—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变迁理论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6(2):101 -105.

[2] 穆光宗,张 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31 -36.

[3] 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EB/OL].http://esa.un.org/unpd/wpp/index.htm,2011.

[4] 陈社英.21世纪的中国与老龄化—研究与实践的挑战[J].人口与发展,2011,17(2):20-3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李砺研.人的劳动起源与人的体育发轫—对体育起源问题的再思考[J].体育与科学,1989(6):7-9.

[7] 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1996(5):52 -64.

[8] 肖林鹏,唐立慧,张 欣,等.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9 -12.

[9] 周学兵,陈 东,李钟香.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的思考[Z].第二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2011.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人口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世界人口日》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