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峡山实践

2014-11-04 08:58马清民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4期
关键词:有机文明生态

□ 马清民

生态文明建设的峡山实践

□ 马清民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于2008年1月1日正式组建运行,面积491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277个行政村、23万人。建区以来,该区立足生态优势,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富民强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5块“国”字号牌子。

发挥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探索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峡山区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水面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9.3% ,再加上水源地二级保护区、5万亩生态湿地、潍河等7条大中小型河流保护区,以及43%的森林覆盖率,生态保护面积占全域的80%以上。为保护好一湖清水和难得生态资源,该区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潍坊市平均水平低3200多元,保护水源与发展经济、富民强区的矛盾比较突出。该区党工委、管委会经过认真调研分析,深刻认识到,生态是峡山赖以生存、加快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必须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生态经济,在发展生态经济中更高水平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相统一。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发展有机农业、健康休闲养生和文化旅游业,让现代农业、服务业在富民强区中唱“主角”,找准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高明芹等5名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提出建议,应将峡山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范畴。

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品质,构建水净地绿天蓝的生态系统

峡山区严格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用于生态保护的投入最多、下力气最大。在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情况下,该区每年用于生态保护的支出都在2~3亿元。一是实施水净工程。始终把水源地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水源地,建成了由内到外的生态保护圈。库内增殖放流,5年多来累计放流滤食性鱼苗3.3亿尾,实现了以水养鱼、以鱼净水。沿湖建成108公里林带,安装90公里围网、视频监控74个,基本实现封闭管理。上游建设湿地,5万亩生态湿地被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成为全省保护最好的生态湿地之一。环湖强化监管,成立执法大队和保洁大队,对水源、渔业资源和餐饮、卫生等统一管理,近3年迁移环湖坟墓8000多个、养殖场9家、饭店15家。加强水质监测,设置6个检测点适时监测,准确掌握水质变化。外围整治污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智能温控、循环农业等新技术,杜绝投入品对土壤、水源和环境造成污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且正在向Ⅱ类水提升。二是实施地绿工程。大力推进“绿满峡山”造林绿化,突出抓好环湖、环城、环村、环路绿化,每年造林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景观。三是实施天蓝工程。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关停取缔污染企业87家,拒批污染性项目20个,发展农村沼气3700户,积极建设“无农作物秸秆焚烧区”,水源地周边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3000多个,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清新”标准的2倍,全年优良天气达到300天以上。

全域统筹规划,优化发展布局,促进区域科学协调有序发展

在城镇发展布局上,峡山区坚持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发展,聘请北京大学编制了《峡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30)》,构建起了“一主、两副、六组团、二十社区”的城镇发展格局,吸纳农村人口特别是水库周边人口加快向城镇聚集,为保护生态腾出了更大空间。在产业布局上,南部加强水源地保护,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水生态旅游业、乡村旅游业。中部加快主城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端商住服务业、健康休闲养生和文化旅游业。远离水源地的北部建设绿色高新项目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在民生服务布局上,科学合理配置学校、医院、商场、公交、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长寿率达到16.77%,平均预期寿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7岁。

潍坊峡山水库的凤头䴙䴘

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高端生态的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转变。探索实施了有机农业“四化模式”“七大推进体系”,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9个、种植面积1.81万亩,认证有机和转换期有机产品48个,22.6万亩野生鱼通过有机认证,认证面积为江北最大;创建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被确定为潍坊“中国食品谷”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机农业已成为峡山区最有影响力的“名片”。二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开工建设了世界雕塑艺术博览园、瑞典生态城等总投资100多亿元的12个重点项目,精心打造潍河亲水旅游、环湖观水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了五届峡山国际乡野马拉松邀请赛、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软式网球锦标赛等赛事,荣获“2013好客山东最美风景县”称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专家评审,计划3年内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三是适度发展绿色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平方公里的高新项目区插起框架,落户总投资40亿元的高新项目10个,创建为“山东省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完善推进机制,强化制度约束,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一是建立统筹协力的推动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企业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行政保障。全面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各个领域普遍实施节水、节地、节能管理,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夯实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基础。建立严惩重罚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形成了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高压态势。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洁净家园”等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尤其在全区各所学校,编印《生态文明读本》,开设生态文明讲堂,成立了16支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队,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二是建立科学务实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与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北京东亚汇智经济咨询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峡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发布了峡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13个具体指标、3个特色指标、5个否定指标,在全国县一级具有首创意义。三是建立严格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对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硬约束”。

(作者系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党工委书记)

猜你喜欢
有机文明生态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