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4-11-14 03:35吴秀明
新文学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当代文学文学史

◆吴秀明

主持人语

◆吴秀明

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创作实践来看,“历史”都是观照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与维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历史”是指历史题材文学,广义的“历史”则是指历史思维、理念与方法,它可为学术研究平添一种深邃的历史感。文学史写作属于后者。然而,受“以论带史”、“以论代史”理念的影响,过去的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却往往缺少这样一种“历史”观照和把握。这种学风不仅在“十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颇为盛行,这就自然导致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的简单化、平面化,缺乏通往纵深的学术深度。近些年来,人们在反思中开始有所调整,“现代文学”研究普遍重视史料而趋于“历史化”,并接连召开文学史、史料学的会议;“当代文学”也致力于“重返历史”,开始启动了由单一的“阐释”走向“阐释”与“实证”的学术进程。这表明“历史”不仅已回归到这一学科领域,而且还呈现出了为以往所没有的新的发展态势。循此以往,可以预见,现当代文学写作和研究在葆持固有青春活力的同时,必将逐渐趋于沉潜丰厚,这一学科随之也有可能产生富有学术意味的结构性调整。

正因如此,本组以“现当代文学与历史”为话题的论文并不局限于历史文学的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我们更关注的是它作为一种历史思维、理念与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历史观。马小敏的《90年代以来历史散文的抒怀方式》,着重对这一时期历史散文的抒情感怀之作进行探讨,研究其作为历史文学中的抒情性文类,是如何表达作家对历史的自我思考,以及将历史的咏怀转化为智性和诗性相融合的审美艺术,同时也指出其在文体、形式等方面有待革新之处。章涛的《“红色革命历史”话语建构与叙事困境》,以1940到19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算账”这一情节单元为研究中心,对农村小说与红色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详细的分析,既看到他们同构的一面,也指出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之间的龃龉,在进行文学与历史两个维度探讨时,不忘具体细致的文本分析。刘杨的《历史“新时期”与学术旧话语》,在学术史的视野下讨论“新时期”初期当代文学修史实践,指出此时修史存在着对“十七年”文学史叙述依赖等问题,在看到其学术限度的同时,也提出了它们在当代文学话语体系建构和经典序列生成上所具有的学术史意义与贡献。陈小碧的《论苏青的“中间态”写作及其文学史意义》,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世界中,对苏青的“中间态”写作做了颇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在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个人、凡俗与传奇之间的游移与矛盾,并在文学史视野下对“中间态”写作意义进而作了定位和分析。

以上这几篇博士学位论文是他们的作者求学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的研究成果,尽管问题意识与行文风格各有不同,但都充溢着明晰的“历史意识”。而这,我以为也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当代文学文学史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