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4-11-14 12:11史颖岚李虹王咏梅徐静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30期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心力衰竭心功能

史颖岚++++++李虹++++++王咏梅++++++徐静

[摘要]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86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而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426.43±54.25)m、NYHA心功能(2.15±0.32)级、QRS时限(117.53±20.24)ms、LVEF(58.38±6.17)%、LVEDD(63.15±7.38)mm等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MLHFQ评分值(34.63±10.27)分、SAS评分值(32.84±5.62)分、SDS评分值(35.39±6.59)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和心理状况,并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延续性护理;心功能;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0-0082-03

心力衰竭是目前心内科最为常见和多发的临床病症之一,也是各类心脏器质性疾病的终末阶段和最后结局[1]。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上升趋势,并且预后往往较差,其5年病死率高达50%左右,8年病死率更是攀升到80%左右,故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威胁着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2]。虽然药物疗法在心衰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呈现出心功能衰竭的进行性加重[3]。因此,本研究为从根本意义上最大限度提高心力衰竭目前所现有的临床诊疗水平,有效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特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应用了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并显现出较为理想的疗效,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86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 46例,女 40例,年龄 39~76岁 ,平均(65.24±8.37)岁。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经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确立诊断,并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手术适应证相符合,并经系统的个人病史调查和全面的体格检查,严格排除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患者。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入选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而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干预方案如下:①日常生活指导:叮嘱患者在出院后要进一步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积极建立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最大限度避免情绪激动,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有意识地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格避免受风受凉现象的发生。指导患者掌握自行检测起搏心率的能力,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一旦发现起搏心率在设定值以下,或者是自感胸闷、心悸、头晕、黑朦、晕厥及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来院就诊,并告知患者在外出时一定随身携带起搏器安置卡。应通过适当的功能锻炼来积极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速切口的及时愈合。活动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逐渐加大,以感觉舒适且不出现疲劳感为宜,活动方式可采用抬臂和扩胸运动等。术后3个月内应严格避免打网球或搬抬重物等上肢部位的剧烈运动,严禁在起搏器部位用力搓擦或按摩,并有效避免一些尖锐的物体碰撞起搏器而使其造成损坏。②起搏器管理指导:告知患者应对其所居住的环境是否存在磁场干扰等情况予以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一定要严禁居住在距离强磁场或电场较近的地区。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近微波炉或电磁炉等物品以及雷达或高压电场等区域;应采用安置起搏器的对侧进行手机接听,同时应保持手机与起搏器之间的距离在25 cm以上,严禁将手机放在安置起搏器的胸前口袋;在回医院进行复查时也应注意碎石震波、手术电刀及核磁共振等来自诊疗设备的干扰源,最大限度避免对起搏器产生干扰和影响。③用药指导:在通过心脏同步化治疗改善心室收缩协调性的同时,还应通过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来进一步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达到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告知患者出院后应继续遵医用药并注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在使用利尿剂时应对血钾进行定期监测,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对血压进行监测,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对心率、血压、体重进行监测,在使用洋地黄时应对脉搏进行监测,在使用乙胺碘呋酮时应对肝功能、肺功能及甲状腺功能进行监测。④定期随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也是保障起搏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应为其提供长期连续的服务。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建立个人文字及电子档案,并逐一固定相关随访人员及联系方式,发放起搏器随访手册,如有疑问或不适及时询问。告知患者在术后的第1个、第3个、第6 个月及以后每半年进行1次常规随访,如发现异常反应则予以及时处理。随访人员在平时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电话沟通,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以提高其随访的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临床考察指标主要包括:6 min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QRS时限、LVEF、LVEDD等。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进行评定[4],内容包括21项,每项为0~5分,分数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SAS评分值在50分以上表示存在焦虑症状,SDS评分值在53分以上表示存在抑郁症状,并随分值增加而增强。endprint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均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426.43±54.25)m、NYHA心功能(2.15±0.32)级、QRS时限(117.53±20.24)ms、LVEF (58.38±6.17)%、LVEDD(62.15±7.38)mm等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效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MLHFQ评分值(34.63±10.27)分、SAS评分值(32.84±5.62)分、SDS评分值(35.39±6.59)分均明显降低,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一种慢性、进行性并以心脏泵血功能明显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5]。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约为5%左右,其死亡率更是高达10%左右。心力衰竭患者在晚期易合并出现心脏传导异常,并通过破坏患者左室收缩的协调性而使心衰症状加重。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即便是目前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往往也难以改变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性加重的趋势[6]。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来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症状。与传统的双腔起搏器相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但能够起搏右心房和右心室,其还能够在冠状窦另外放置一个电极,用于刺激左心室游离壁,有效协调左、右心室的起搏,全面恢复心室内和心室间的收缩同步化,从而及时纠正心衰中最常见的左右心室收缩不协调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7]。

以往的传统护理观念认为,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护理一般只限于住院患者,其一旦出院后就会终止相关护理服务。虽然一些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在住院期间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出院回家之后仍然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8]。因此,对于出院后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同样需要系统的健康照护。而延续性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住院护理的后续和延伸,极大地填补了出院后患者的护理需求,能够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后的恢复过程中得以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健康照护,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9]。本研究特对在我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6 min步行距离(426.43±54.25)m、NYHA心功能(2.15±0.32)级、QRS时限(117.53±20.24)ms、LVEF(58.38±6.17)%、LVEDD(62.15±7.38)mm等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MLHFQ评分值(34.63±10.27)分、SAS评分值(32.84±5.62)分、SDS评分值(35.39±6.59)分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和心理状况,并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小华,惠杰. 心血管护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0-123.

[2] 李安敏,陈云,邹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14-915.

[3] 谢小玲,李汇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04-106.

[4] 黄丽,程婧,吴继雄,等. 延续护理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功能、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3):292-293.

[5] 徐晓霞,裘文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1,10(7):580-582.

[6] 冯散香,黄月好,李金兰,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6):483-484.

[7] Abrham WT,Fisher WG,Smith AL,et al. Cardiac resynchroni 2 z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 EngI J Med,2002,346(24):1845-1853.

[8] 梅静,郭小平,杨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3-55.

[9] 张宜生,任寅,朱莉,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围手术期护理[J]. 北方药学,2012,9(5):122-123.

(收稿日期:2014-07-23)endprint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均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426.43±54.25)m、NYHA心功能(2.15±0.32)级、QRS时限(117.53±20.24)ms、LVEF (58.38±6.17)%、LVEDD(62.15±7.38)mm等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效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MLHFQ评分值(34.63±10.27)分、SAS评分值(32.84±5.62)分、SDS评分值(35.39±6.59)分均明显降低,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一种慢性、进行性并以心脏泵血功能明显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5]。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约为5%左右,其死亡率更是高达10%左右。心力衰竭患者在晚期易合并出现心脏传导异常,并通过破坏患者左室收缩的协调性而使心衰症状加重。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即便是目前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往往也难以改变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性加重的趋势[6]。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来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症状。与传统的双腔起搏器相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但能够起搏右心房和右心室,其还能够在冠状窦另外放置一个电极,用于刺激左心室游离壁,有效协调左、右心室的起搏,全面恢复心室内和心室间的收缩同步化,从而及时纠正心衰中最常见的左右心室收缩不协调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7]。

以往的传统护理观念认为,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护理一般只限于住院患者,其一旦出院后就会终止相关护理服务。虽然一些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在住院期间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出院回家之后仍然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8]。因此,对于出院后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同样需要系统的健康照护。而延续性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住院护理的后续和延伸,极大地填补了出院后患者的护理需求,能够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后的恢复过程中得以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健康照护,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9]。本研究特对在我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6 min步行距离(426.43±54.25)m、NYHA心功能(2.15±0.32)级、QRS时限(117.53±20.24)ms、LVEF(58.38±6.17)%、LVEDD(62.15±7.38)mm等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MLHFQ评分值(34.63±10.27)分、SAS评分值(32.84±5.62)分、SDS评分值(35.39±6.59)分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和心理状况,并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小华,惠杰. 心血管护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0-123.

[2] 李安敏,陈云,邹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14-915.

[3] 谢小玲,李汇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04-106.

[4] 黄丽,程婧,吴继雄,等. 延续护理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功能、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3):292-293.

[5] 徐晓霞,裘文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1,10(7):580-582.

[6] 冯散香,黄月好,李金兰,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6):483-484.

[7] Abrham WT,Fisher WG,Smith AL,et al. Cardiac resynchroni 2 z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 EngI J Med,2002,346(24):1845-1853.

[8] 梅静,郭小平,杨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3-55.

[9] 张宜生,任寅,朱莉,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围手术期护理[J]. 北方药学,2012,9(5):122-123.

(收稿日期:2014-07-23)endprint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均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426.43±54.25)m、NYHA心功能(2.15±0.32)级、QRS时限(117.53±20.24)ms、LVEF (58.38±6.17)%、LVEDD(62.15±7.38)mm等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效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MLHFQ评分值(34.63±10.27)分、SAS评分值(32.84±5.62)分、SDS评分值(35.39±6.59)分均明显降低,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一种慢性、进行性并以心脏泵血功能明显下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5]。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约为5%左右,其死亡率更是高达10%左右。心力衰竭患者在晚期易合并出现心脏传导异常,并通过破坏患者左室收缩的协调性而使心衰症状加重。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即便是目前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往往也难以改变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性加重的趋势[6]。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来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症状。与传统的双腔起搏器相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但能够起搏右心房和右心室,其还能够在冠状窦另外放置一个电极,用于刺激左心室游离壁,有效协调左、右心室的起搏,全面恢复心室内和心室间的收缩同步化,从而及时纠正心衰中最常见的左右心室收缩不协调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7]。

以往的传统护理观念认为,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护理一般只限于住院患者,其一旦出院后就会终止相关护理服务。虽然一些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在住院期间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出院回家之后仍然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8]。因此,对于出院后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同样需要系统的健康照护。而延续性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住院护理的后续和延伸,极大地填补了出院后患者的护理需求,能够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后的恢复过程中得以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健康照护,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9]。本研究特对在我院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6 min步行距离(426.43±54.25)m、NYHA心功能(2.15±0.32)级、QRS时限(117.53±20.24)ms、LVEF(58.38±6.17)%、LVEDD(62.15±7.38)mm等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MLHFQ评分值(34.63±10.27)分、SAS评分值(32.84±5.62)分、SDS评分值(35.39±6.59)分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和心理状况,并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小华,惠杰. 心血管护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0-123.

[2] 李安敏,陈云,邹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14-915.

[3] 谢小玲,李汇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04-106.

[4] 黄丽,程婧,吴继雄,等. 延续护理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功能、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3):292-293.

[5] 徐晓霞,裘文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1,10(7):580-582.

[6] 冯散香,黄月好,李金兰,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6):483-484.

[7] Abrham WT,Fisher WG,Smith AL,et al. Cardiac resynchroni 2 z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 EngI J Med,2002,346(24):1845-1853.

[8] 梅静,郭小平,杨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3-55.

[9] 张宜生,任寅,朱莉,等.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围手术期护理[J]. 北方药学,2012,9(5):122-123.

(收稿日期:2014-07-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延续性护理心力衰竭心功能
心功能如何分级?
微信在痛风性关节炎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