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的叔叔于勒》文本再解读

2014-11-19 00:52李蕾孟范亮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生存矛盾

李蕾 孟范亮

摘 要:读书即有心得,那么去理解本文当中的人物心理就要百读易位而思。该文以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内容为例,探究不仅仅依存于已有的知识层面,而是通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摒弃一切杂念来深入思考人心与人生之法。

关键词:生存 道德 矛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b)-0237-01

你相信一个会发生“易子而食”的国度,国人会拒绝“嗟来之食”吗?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地做价值判断并一厢情愿的人们永远不情愿接受这样的事实。要是以这样的姿态去读《我的叔叔于勒》,可能不容易理清小说深层旨归究竟在哪里。

首先,我们看看菲利普夫妇是虚荣虚伪的吗?文中关于“散步”是这样说的——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衣冠整齐”必不是“散步”的常态,但是这个矛盾就一定得出“虚伪虚荣”的结论吗?“虚伪虚荣”的意思是弄虚作假保持表面的光彩给人看。那么“衣冠整齐”就是“弄虚作假”吗?弄的什么虚?作的什么假?是作为穷人却装作富人吗?“衣冠整齐”能代表富人吗?而且散步也就是在生活区域的附近,有谁不知你我,他们装作富人给谁看?这显然讲不通。不是给别人看,那是给谁看?不妨假设一下,要是给他们自己看,应该如何解释?这个家庭,有着不分早晚努力工作的父亲,有着操持家庭、勤俭节约的母亲和女儿,因为“不是有钱的人家”且“挣的钱不多”,“刚刚够生活”,所以他们过着一种“样样节省”,“拮据”到令人感到“非常痛苦”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底层的穷人家庭,每到星期日,却都要衣冠整齐的去散步,这是“虚伪虚荣”能解释的了的吗?“虚伪虚荣”能支持一种行为长达十年的坚持吗?这是不可想象的,支持他们的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是什么?

我们再看这个片段——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在这里,菲利普究竟是被什么打动了?是吃牡蛎,是牡蛎的吃法,还是这种吃法的高贵?显然是后者。菲利普有种急切的令他激动不已的需要—— 他需要妻女让他请她们吃牡蛎,用这种高贵的吃法。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里会是怎样的感受,我是很心酸。他是以这种渺小的方式急切的贴近所谓的高贵,在漫长的贫困的生活压抑中,他太需要这种高贵的体验了,不但是他自己,他还要把这种高贵的体验带给他的妻子和女儿,带进他的家庭,这难道不是一种渴望,一种努力对抗灰色生活的态度吗?就是这点微不足道的自足自慰的体验,让他做得“郑重其事”。好个“郑重其事”,这让人不禁想到他们“衣冠整齐”的“散步”,何尝不是郑重其事呢!于是,我们就明白这哪是“虚荣虚伪”,这根本就是作为穷人的菲利普们在漫无边际的灰色人生的旅途中一种挣扎的姿态,他们努力的寻找生活中细若游丝的高贵和尊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给谁看,而恰恰是给自己心灵的慰藉和支撑。他们需要这样的慰藉和支撑,为了这“痛苦”的生活。他们希冀的只是改变生活“境况”。最离谱的打算也只是“一所别墅”。这与所谓的“上层社会生活”相差岂止是十万八千里。说他们羡慕上层社会生活,故作风雅,虚荣做作,这就把他们的行为看成可笑幼稚的无理举动了。这种评论偏颇失实,是想当然的扣帽挂牌,是意识形态的解读遗毒。

菲利普们希望改变生活的“境况”,他们尽力了吗?是的,他们在挣扎着对抗贫困的生活。即便是这样的勤奋和节俭,尽了最大努力,“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仍然“感到非常痛苦”,要改变生活的“境况”似乎毫无希望。除非—— 于勒回来!

于勒回来会怎么样呢?于勒的第一封信中说到“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句话告诉我们,充其量是“赔偿损失”,也就是偿还被于勒“大大”占用的原属于菲利普的“那部分”“遗产”。如果偿还了“那部分”“遗产”,用克拉丽丝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们当前的贫困的境况说到底不就是于勒的“行为不正,糟蹋钱”,使菲利普蒙受巨大损失所造成的吗?而对于于勒“赚了点钱”并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正常的思维里这不应该理直气壮的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吗!他们的境况就会彻底不同,这是唯一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出路。他们已经饱受多年痛苦生活的折磨,太想摆脱生活的困境了,因此当于勒给他们晦暗的生活一丝光明之后,他们全然抛弃了以前的恩恩怨怨,选择了对这个若有若无的承诺的战战兢兢又望眼欲穿的守候。正是别无他选,所以只能全心全意守候着的希望,使菲利普们无视第二封信上的种种疑点,而把它所为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封信代表的这个希望已然成了菲利普们对抗他们灰色人生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这一守就是十年之久。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一直强调生活生存而不是钱,因为摆在菲利普们面前的不是钱能涵盖的问题,—— 钱只见贪婪忘义,而生活除了物质更有责任,可以更全面的诠释他们的处境和言行。菲利普们面对的是生活生存的困境,这不是钱能代表的了的。他们是可怜可悲的。这样说我并无为菲利普们翻案之心,只是就事论事。当然无法否认的是在菲利普们的身上确有“硬伤”,他们面对穷困潦倒的亲兄弟“见而不认”,远远躲开。这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坦然接受的事实,对其口诛笔伐情理之中。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只停留在道德判断的角度加以批判。我们还要思考“怎么办”的问题。这是比道德判断更富有建设性的更深刻的思考。我们阅读应该指向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予人生以有益的向导和人生启迪。

莫泊桑是怎样的取舍呢?我们看到的是小说中作为作者思想倾向的代言人“我”的两次施舍。一次是对于勒的施舍,一次是原文首尾对乞丐的施舍,并说还将继续施舍下去。施舍,代表了“我”在道德良心上的自我救赎,为自己,更为家人。莫泊桑给了一种姿态并没有给出答案。

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人生境况空谈道德高标,就像我们不能把每个人升华到“耶稣”的高度,“舍生取义”站在真实人性的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之所以不正视这一点,可能源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向往崇高和伟大,只要它不盲目不虚假,否则,认真审视,你会看到道德那“华丽的旗袍,爬满了虱子”。

参考文献

[1] 莫泊桑,羊脂球[M].译林出 版社[M].汪阳.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2] 朱清.《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到底是谁[J].学语文,2003(1).

[3] 陈彦.《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J].黑河教育,2009(3).endprint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生存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