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顺应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2014-11-19 19:37黄明明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顺应论儿童文学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顺应论的产生,及在我国的发展成果,探讨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顺应论的运用,使之更符合我国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而提升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顺应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忽视,导致我国广大少年儿童读者面对相对总体质量较低的儿童文学译本。好的作品需要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站在儿童读者的角度,借用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创作,才能敲开小读者心扉。

1 顺应论的产生及作用

儿童文学要求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结构简单、语言浅显、条理清晰、想象丰富、情节有趣,还要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要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也造成了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些困难。儿童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亦可从顺应论的角度去研究。顺应论,即语言顺应性理论,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首次提出顺应论的概念, 1999年,在他的《语用学新解》书中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和论述,认为语言运用过程就是以交际为目的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由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所驱动的。

顺应论被称为是“一个非常有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述当今的语用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顺应,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应在重视儿童兴趣爱好及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符合儿童语言习惯的方式,使译文保留童真童趣。

2 顺应论在我国的发展

顺应理论首次被引入我国是在1990年,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钱连冠在《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随后又在《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中详细阐述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框架和顺应论的理论源头,指出语用学是对语言功能的综观,它与句法、语义学、语音学等并不是平行的学科。

顺应论被介绍到我国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众多国内语言研究学者评论、研究顺应论的著作也相继问世。1999年,语用学研究专家何自然、于国栋发表《<语用学的理解>——维索尔伦的新作评介》,详细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研究框架,分析了顺应论的具体内容并给予该理论以高度的评价。2000年,刘正光、吴志高发表《选择——顺应:评维索尔伦<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一文,从哲学、心理学、语用学等角度阐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肯定了维索尔伦试图改变语用学研究的旧传统,走出传统语用学研究困境的努力,也从“意义的生成的问题”、“顺应论的解释力”、“目标与现实”等方面对顺应论提出了一些质疑。

在介绍和评述顺应论的同时,一些学者还尝试将顺应论和关联论进行比较研究。2001年,杨平的《关联——顺应模式》是对两理论整合研究的最初尝试,提出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和应用是寻求关联顺应的过程。2003年,陈春华发表《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从“交际观”和“语境概念”两方面比较了两种理论的异同。2004年,冉永平也提出了语言顺应与理解的“顺应——关联”模式。2005年,廖巧云的《合作·关联·顺应模式与交际失败》和《合作·关联·顺应模式再探》对合作原则、关联理论、顺应理论这三种语用学理论进行整合研究的构想,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三合为一的模式。2009年,张艳君的《顺应论中的合作原则》一文中论述了合作原则与顺应理论之间互相弥合的可能性,指出在顺应论中语言的选择是体现合作原则的具体手段,而语义就是顺应论与合作原则相互紧扣的前提和基础。

3 顺应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儿童文学翻译对译文的语言是有特殊要求的,译者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不但要表现原作的儿童口语特色,保留儿童情趣,而且还要尽量避免生硬、晦涩的词语,力求做到生动优美,纯洁健康。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能够反映儿童道德品质、性格特征、年龄和出身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做到语言和个性和谐统一。

把顺应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要求研究者熟悉顺应理论的理论框架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儿童读者在年龄、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与成人读者相比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积极的顺应,以使译文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从顺应论视角下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主要探讨的就是文化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儿童读者还处在母语的学习和掌握阶段,他们对复杂、陌生的词语容易产生排斥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顺应译语的文化语境,是译文贴近原语的表达习惯,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语言结构的顺應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运用也尤为重要,语言的选择可符合系统、交际通道、语体、语篇、语音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儿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体,想要把作品译得传神,就要顺应这一特殊的儿童语体,用儿童的语言去说话,例如多用叠词、词语组合、象声词等,这样才能得到小读者的共鸣。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儿童文学作品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借助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提升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使之更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真正为儿童文学翻译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1-170

[2]Hickey,L.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何自然,于国栋.《语言学的理解》——Verschueren 的新作评价[J].现代外语,1999(4):429-435.

[4]李丽,清末明初(1898-1919)儿童文学鸟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03.

[5]袁毅. 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作者简介

黄明明,江西都昌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顺应论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