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与思考

2014-11-25 21:58张瑞山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期

[摘 要]本文从理论基础、继承与创新、上海特色、时代特征、协调统一等方面研究和思考了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在理论基础方面借鉴了系统论的思想,提出了将科技系统分解为科技主体、群众基础和科技成就三个子系统;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既要继承已出版的《上海科学技术志》的篇章结构,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在上海特色方面:参考了《上海科技年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框架结构;在时代特征方面:主要体现了学科发展不平衡、科技发展综合化和科技全球化等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协调统一方面:着重考虑了既要体现地方特色,更要考虑全国的协调统一、标准规范等。

[关键词]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研究与思考

篇章结构是志书编纂的纲要、是志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志书第一索引,因此,志书的篇章结构非常重要。在《上海科技志》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对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全面思考。我们认为: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拟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才能最后确定。《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形成具有思想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思路和全面明确要求的篇章结构整体。我们提出: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应体现历史特点、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和科技特性。

一、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现状

全国第一轮地方科技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首轮地方科技志的编修工作。20年左右的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实践提高了地方志编修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升了人们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认识,促进了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同时,人们也加强了地方科技志编修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科技史志》的文章就有数百篇,涉及地方科技志编纂的许多方面,直接论及科技志篇章结构的也有几十篇。这些文章涉及了地方科技志的整体框架,也涉及了具体的篇章结构。天津市、北京市和广东省等省市还专门立项,对地方科技志的编修进行专题研究;这些专题研究都将篇章结构作为重点,从篇章结构的重要性、拟定过程、分类原则、排列顺序等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和全面、深入的思考。科技部科技信息中心编写了《地方科技志编目大纲》,从全国的层面提出了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范本。这些文章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认识,从理论上阐述了科技志篇章结构设计的若干基本问题,对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实际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海也非常重视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研究,在编纂首部《上海科学技术志》时,张世芳老师撰写了《上海科技志总体框架设计》;在编纂《上海科学技术志(1991-1999)》时,又撰写了“《上海科技志(1991-1999)》总体框架”。本人从2005年开始参与上海科技志的编纂工作,期间对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撰写了若干有关地方科技志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涉及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其中两篇对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讨。

二、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拟定过程

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拟定是不断深入、完善和细化的过程,首先需要拟定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初稿,然后请专家对初稿进行研讨,在初稿的基础上,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形成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修改稿;修改稿就可以作为编纂工作的基础,进行科技志资料的搜集、资料卡片和资料长篇的编写、志书初稿的撰写等;在编纂过程中,需要根据资料的搜集情况、资料卡片的情况、资料长篇的情况、志书初稿的情况等,对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修改和完善,直到上海科技志的最终定稿。

在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编纂室草拟了《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初稿)。篇章结构的拟定考虑了若干因素:在理论上借鉴了系统论的思想,在具体思路上继承了已出版的《上海科学技术志》的篇章结构,参考了《上海科技年鉴》和《上海科技进步报告》的框架结构,衔接了上海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在具体要求上要体现上海科技发展的特点,与兄弟省市科技志的篇章结构相协调,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了完善《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我们召开了篇章结构专家论证会,请科技管理、专业领域和地方志等方面的专家对篇章结构的初稿进行了研讨。各个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根据专家的意见,编纂室对《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园区篇,对其他篇章进行了部分改动。

在专业领域专家的指导下,编纂人员对《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进行了细化,将章分解为节,将节细化到目(甚至到分目)。在编纂过程中,根据资料的搜集情况、资料卡片的情况、资料长篇的情况、志书初稿的情况等,编纂室又对《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三、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理论依据

在设计和拟定《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时,我们在理论上借鉴了系统论的思想,将科技系统分解为科技主体、群众基础和科技成就三个子系统。其中,科技主体反映了科技的实力和潜力,代表了一个地方科技发展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资源、辅助资源等),是地方科技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和主要力量,是地方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保障。群众基础体现了群众的科技意识,代表了地方科技发展的社会氛围,对地方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科技成就突出了科技进步的主要方面,代表了地方科技发展的水平,是地方科技发展的直接体现。

科技主体包括了执行系统(科技机构)、决策系统(科技管理)、支撑系统(科技服务);群众基础包括了科技社团、科学普及、合作交流,科学普及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科技社团是开展科学普及的重要载体,合作交流活跃科学的社会气氛。科技成就包括了科学研究(基础和高技术)、促进经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服务社会(医疗卫生、建设交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科学研究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水平,促进经济反映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服务社会体现了科技对社会民生的重要影响。

四、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继承与创新

《上海科技志》的编纂属于二轮修志,应与前届志书平衡衔接,其篇章结构应建立在前届志书的基础之上,继承前届志书篇章结构的特点,尽可能保持前届志书篇章结构的风格,做到承上启下、一脉相承,保持上海科技志编纂工作的连贯性、持续性和统一性,体现地方科技志的历史特征。

另一方面,正因为《上海科技志》的编纂属于二轮修志,其时间范围与前届志书并不相同,编纂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上海科技志》不应是前届志书的简单延续、加减门类和标题变换,其篇章结构也不应是前届志书的机械模仿和类同,而是应当有所创新和发展,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上海已完成和出版两部《上海科学技术志》,即首部《上海科学技术志》(1997年3月出版)和《上海科学技术志(1991-1999)》(2003年1月出版)。两部志书的篇章结构如下:

两部志书在篇章结构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之处说明了《上海科学技术志(1991-1999)》借鉴和继承了首部《上海科学技术志》的做法和思考;两部《上海科学技术志》在篇目结构方面的不同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编纂者在篇目结构设计方面的创新。同样,上海科技志书的编纂应当学习和借鉴这两部《上海科学技术志》的方法,其篇章结构应当以这两部志书为模板,结合现代科技的特点和上海科技发展的特色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形成具有历史底蕴、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和科技特性的篇章结构。《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如下:

《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继承了前两部上海科技志的部分篇章结构,如科技机构、管理与服务、科技普及、基础研究、农业科技等。同时也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上海科技发展的成就有所创新,增加了技术创新体系与科技园区、现代服务业科技、资源、环境与生态科技等篇章;对一些篇章进行了调整,如自然科学研究改为基础研究,工业技术改为制造业科技,医学科学改为卫生与健康科技,城市建设与综合服务改为城建、交通与安全科技等。

五、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上海特色

地域性是地方志的基本特征,科技志也不例外。一部优秀的地方科技志书应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示地方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亮点。上海科技志书的编纂应当体现上海科学技术的特点,突出上海科学技术自身的特色,明确上海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展现上海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采和亮点。《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也应当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展示上海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地方特色。为了充分体现上海的地域特色,在拟定《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时,我们着重考虑如下的几个方面:《上海科技年鉴》的篇章结构、《上海科技进步报告》的篇章结构、上海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等。

《上海科技年鉴》:《上海科技年鉴》是反映上海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料,是上海科技志书编纂的主要参考和资料来源。《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应当借鉴和参考《上海科技年鉴》的篇章结构,学习和吸取《上海科技年鉴》篇章结构的思考和成果。《上海科技年鉴》篇章结构的变迁如下: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前两个阶段的篇章结构比较接近,其篇章所反映的内容比较具体、清晰,但显的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后两个阶段的篇章结构也比较类同,相对更加系统和综合。《上海科技志》主要借鉴了《上海科技年鉴》后两个阶段的篇章结构,但根据志书的要求和特点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考虑到《上海科技年鉴》的篇综合性强,每篇包含的内容过于庞杂。因此,我们也参考和借鉴了《上海科技年鉴》的章的划分,将《上海科技年鉴》的部分章升格为《上海科技志》的篇。如下图表所示:

《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是关于上海科技发展的年度“政府白皮书”,及时反映当年上海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参考资料。《上海科技进步报告》始编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出版10余本。上海科技志书的编纂主要参考了2000-2010年的《上海科技进步报告》。在此期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发生了不小变化,其篇章结构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上海科技志》主要参考和借鉴了《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04-2006)》的篇章结构,其主要考虑是:《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04-2006)》的篇章结构更加全面、明确和具体,也更加符合上海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00-2003)》的篇章结构不够全面,缺乏现代服务业科技、资源与生态科技等;而《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07-2010)》的篇章结构对接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用“四个上海”作为主要篇章非常具有上海科技的特色,但直接用于《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就不够具体和明确,缺乏志书需要考虑的历史底蕴和传承。

《上海科技发展规划》:地方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地方科技志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地方科技志的篇目有直接影响,是我们构思地方科技志篇目的重要依据、参考和借鉴。《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也应当借鉴和参考上海科技发展规划的框架和内容,反映科技规划的任务和要求。

在构思《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时,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借鉴和参考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即规划专题研究和规划纲要内容。虽然上海科技志书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发展的重要历程、主要成就等,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针对的是2006年以后上海科技发展的部署和任务。但我们考虑的是用现代的视角和思路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发展的情况,而且,地方志的编纂历来是“厚今薄古”、注重当代,《上海科技志》的编纂重点也在于浦东开发以来的科技发展,尤其是近10年的科技发展情况。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专题框架图和规划纲要框架图如下:

与前面的《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相对照,可以看出:《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在许多方面借鉴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专题研究和规划纲要的成果,如人口与健康、城建与安全、资源与生态、技术创新体系等篇章。

六、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时代特征

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应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反映上海科技发展的时代特色,突出所在年代的时代特征和氛围。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包括:学科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发展的综合化和全球化等;上海科技发展的时代特色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的强化等。这些都需要在拟定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时加以考虑。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为: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存在“带头学科”,在技术发展方面存在“主导技术”。第二轮地方科技志的时间界限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非常明显。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生物学(生命科学)发展高歌猛进、成果众多,远远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是公认的带头学科和重点学科。在技术开发和发展方面同样如此,信息技术不但成为整个技术体系发展的主导技术,而且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样领先于其他技术。因此,在第二轮地方科技志的续修过程中,既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给予生物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一定的突出地位;同时也要考虑到地方科技志框架结构的整体均衡,全面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上海,由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存在,使得生命科学在上海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和影响,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水平遥遥领先。在《上海科技年鉴》和《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中,生命科学往往占据了整个基础研究一半以上的篇幅;而已经出版的两部《上海科学技术志》并没有给予生命科学比较突出的地位。在新一轮的上海科技志的编修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生命科学的突出地位和整个基础学科的平衡。

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科学方面,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及综合学科;在技术方面,“种子型”技术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需求型”综合技术;在科学技术整体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一体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不断出现的交叉学科正日益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打破了基础科学研究的传统分类[即传统基础科学的6大门类(数、理、化、天、地、生)],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这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许多省市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有所体现。《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科学研究的任务分为生命科学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物质科学与信息领域、空天与地学领域、交叉学科领域等。将交叉学科研究列为单独的研究领域,即反映了交叉学科研究已逐渐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和重点领域,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传统分类已不完全适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地方科技志的续修无疑需要考虑这些变化,在学科体系的系统综合和传统分类间寻找平衡;既要体现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也要考虑学科分类的延续和衔接,更要考虑科技志续修的历史继承。在《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专家论证会上,就有专家提出了将交叉学科作为基础研究篇的一章的建议。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部分采纳了专家的建议,即在各章中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的内容但暂时不考虑单设“交叉学科”章,留待未来再做决定。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的发展也主要沿着综合与转移的途径,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是集成创新。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负责人韦伯指出: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技术是别人所没有的,它的成功靠的是管理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的综合。日本更是提出:综合就是创造。21世纪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提出了“汇聚技术”的概念,这是指纳米科学和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等四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协同融合。这些技术的融合和会聚将产生巨大影响。融合、综合和系统集成等已经成为现代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特征,这在许多前沿技术领域已经有所体现。如纳米技术就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领域的网络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等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也反映了现代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地方科技志的续修同样需要考虑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在篇章结构设计、资料搜集等方面适当反映相关的变化和内容,体现现代技术发展的主要特性。在新一轮上海科技志的编修工程中,我们将纳米技术作为高技术研究篇的单独一章,而不是将其作为新材料的一部分,就是考虑了纳米技术的综合性。同样,我们增加了数字农业、信息服务业、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为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的主要体现之一。其所代表的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密切,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经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些变化和趋势对地方科技志的编修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如何区别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其二是如何处理科技志与其他行业志、部门志的关系。虽然在首部地方科技志的编纂中也遇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但在地方科技志的续修工程中,这两个问题将更加突出。在新一轮上海科技志的编修中,我们初步考虑:将之前科技志的技术篇章的标题从“某某技术”改为“某某科技”,以体现科技一体化的趋势,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处理科技志与其他行业志、部门志的关系方面,我们有两点初步考虑:一是强化科技志的科技属性,在内容选择上首先从科技方面考虑,其次才考虑内容的行业和部门特性;二是在章节结构方面改变过去的部门或行业的划分方法,采用更体现科技志特点的科技属性或技术分类的方法,使其与部门志和行业志的章节有所区别。

科技全球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地方科技志的编修需要认真考虑。科技全球化对地方科技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合作分工与成果分享、研究机构的隶属关系与地域界限等。前者是指:现代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合作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成果的所有关系和分享更加难以界定;这对于地方科技志记载相关的研究成果形成困难和挑战。地方科技志所记载的是明确地理界限的科技事业(包括科技活动和成果),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往往超越了固定的地理界限。因此,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和内容选择必须考虑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变化和挑战,慎重区分中国科技人员尤其是上海科技人员在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贡献。后者是指:国际合作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特别是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上海有外资研发机构300多家,其科研活动和成果应当属于上海科技志的记载范围。但已经出版的两部上海科技志缺乏这方面的章节和内容,在新一轮上海科技志的编纂中,我们考虑增加相关的章节和内容,在“科研机构”部分(章)设立“外资研发机构”一节,介绍外资研发机构的情况,将其研发成果纳入相关章节。当然,这样的考虑也存在诸多困难:外资研发机构数量多、差别大、隶属关系复杂,技术人员和成果保密性高,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不方便、耗时间等。

七、上海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协调统一

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要体现地方科技发展的特色,突出地方科技发展的特点、重点和亮点,展示科技发展的地方差异等。与此同时,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也要适当考虑全国范围的协调统一,体现地方科技志编纂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已出版的两部《上海科学技术志》在篇章结构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到的逻辑体系,展示了上海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得到了上海科学技术界、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和全国地方科技史志同仁的认可。但不可否认,已出版的《上海科学技术志》在篇章结构方面与兄弟省市科技志的篇章结构的协调不够,存在自我欣赏、过于强调上海特色的倾向。因此,新一轮上海科技志的编纂工作应加强在框架结构方面与兄弟省市的协调,吸收兄弟省市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保持上海特色的同时,尽量与兄弟省市相互协调,做到基本上一致和统一。

在拟定《上海科技志》的篇章结构时,我们也尽可能考虑了与兄弟省市的相互协调,认真学习和阅读了兄弟省市的科学技术志,仔细分析和研究了其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认真学习和钻研了北京科技志办公室和天津志鉴办公室联合撰写的《地方科技志编纂若干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和借鉴了广东省科技信息中心编写的《地方科技志编纂方法和开发利用创新研究》,我们也认真学习了全国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主办的《科技史志》的相关文章。阅读和学习后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对拟定《上海科技志书》的框架结构有很大帮助。例如:已出版的《上海科学技术志》用“自然科学”作为对基础研究内容的标题就显得不够准确和明确,新一轮上海科技志拟采用基础科学作为标题,以和大部分兄弟省市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张世芳.《上海科技志》总体框架设计(J).科技史志,1988(4):40-44

[2]李健民,刘汉树,张世芳.《上海科技志(1991-1999)》总体框架(J).科技史志,2003(2):14-18

[3]张瑞山.《上海科技志(2000-2009)》初步设想(J).科技史志,2005(1):69-72

[4]张瑞山.《上海科技志(2000-2010)》框架结构构想(J).科技史志,2006(1):54-57

[5]张瑞山.上海科技发展规划与上海科技志的编纂(J).科技史志,2007(1):48-51

[6]张瑞山,刘燕影.关于第二轮科技志编修工作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1(22):20-23

[7]张瑞山.《上海科技志书》编纂工作总结与思考(A).全国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年会论文,2011

[8]赵新力等.我国地方科技志编纂现状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9):84-89

[9]北京市科技史志办公室等.地方科技编纂若干理论和方法研究(A).全国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年会论文,2005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信息中心.地方科技志编纂方法和开发利用创新研究.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B070900063.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