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区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发展现状的研究

2014-11-25 02:28喻昌军
关键词:宜昌市课外体育教师

喻昌军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由于多年来中小学的学生体质状况出现下滑,呈现逐年下降的情况,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发起,我国出台了13 号文件,在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自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以来,中、小学校的课外传统体育活动表现出了勃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近些年来,我们对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的现状和发展状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缺乏全面科学、系统的指导。

如何定位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学校传统体育的作用,解决目前学校体育在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是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到宜昌市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发展的最佳途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体育传统项目这一传统文化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同时也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些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调查的对象为宜昌市城区分区抽取的高中学校6 所,初中学校6 所,小学12 所以及各校的体育教研组和主管部门。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近五年来的相关论文,特别是各校历年来的体育传统项目的竞赛成绩。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对象和范围,发放学生问卷600 份,回收585 份,有效问卷576 份;体育教师问卷30 份,回收29 份,有效问卷29 份;体育教研组长问卷24 份,回收24 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4 份,以上回收的有效问卷都进行了信效检验。访谈法用的是谈话提问的方式,通过对各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带队训练的老师、体育教研组长及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进行访谈来收集记录相关资料。对收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有效数据,为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建议提供有效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表1 显示,在被调查的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5 岁以上的教师只占总人数的9.7%,其中,又以男性教师为主。

表1 宜昌市城区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统计一览表

表2 显示,在被调查的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占大多数,其次是大专学历;体育教师的职称以中级、初级职称为主。其中,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表2 宜昌市城区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统计一览表

研究表明宜昌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基本满足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好,部分学校已按国家规定配齐了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专业体育教师,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但整体来看,仍应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24 所中、小学校中可发现,宜昌市城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比较健全,基本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要求。例如:三峡高中,建有400m 跑道的国标主运动场,6 个篮球场,2 个排球场,2 个羽毛球场,1 个网球场,1 个18 台的乒乓球场和25 米露天游泳池,可以承办省级运动会,并即将修建可容纳1800 人的体育馆;实验初中,为大力支持体育工作,学校配备了符合国家体育器材标准的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投资150 万元兴建了在市、区一流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体育设施完备齐全,每年更新一次器材,学校各类体育器材符合一类标准,完全满足了教学、专项训练和各种正式比赛要求;东湖小学,拥有集田径、300 米环形跑道、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等于一体的封闭式、多功能运动场地一个,防护网、灯光等设施一应俱全。

3.学校对体育传统项目的认识与态度

据调查,许多学校的领导对待传统体育的认识和态度仍存有一定的偏差,“学校领导对传统体育很重视”的仅占被调查学校的26%,“态度一般”的占48.8%,“不重视”的占25.2%。调查还发现,有54.2%的管理者、51.2%的教师、72.3%的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明确或不了解。许多学校仍受“智育第一”的影响,对体育传统项目的开展认识不够。

4.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现状分析

(1)学校体育课的开课情况。新课程标准规定:1 ~2年级每周4 学时,3 ~6年级每周3 学时,中学1 ~3年级每周2 学时。从表3 可知,在宜昌市城区中小学校中,所有被调查的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其中,有80.0%的学校每周上2 节体育课,有3.3%的学校每周上3 节体育课,有16.7%的学校每周只上1 节体育课。

表3 宜昌市城区中小学校体育课开课情况统计一览表

(2)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5.7%的学校使用自编教材,有10.3%的学校没有教材;有85.3%的学校有教学计划,并有50.8%的学校能基本完成教学计划,有32.8%的学校部分完成教学计划,还有16.4%的学校没有按教学计划授课;有10.8%的学校不要求教师写教案。以上情况表明,宜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学校没有进行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或改革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情况。

第一,学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频率。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38.7%的学校从不做早操;课间操开展情况相对较好,有92.7%的学校天天做课间操;有60.2%的学校坚持每天两操;表3 显示,多数学校是每周安排1 ~2 次课外体育活动,其中小学占70.0%,初中占80.0%,高中占60.0%;每周安排3次或3 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的,小学占30.0%,中学占11.43%;同时,还有部分学校未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每天安排1 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如调查中的实验小学,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时,每天坚持“两操一活动”,由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体育部共同管理,每天学生活动时间大大超过1 小时。

第二,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从表3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上看,每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60min 以上的只有1 所学校,每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30 ~60min 内的仅占32.0%,而大多数学生每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20 ~30min 内,这样再加上早操、课间操时间,差不多也能够保证到60min,但是,仍有26.7%的学生达不到60min 锻炼。

第三,学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内容。在被调查的学校中,绝大部分学校由学生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进行活动,也有少数学校经组织开展自编自导武术操、课间舞,放学前的长跑锻炼等活动,不仅增强了体质,还陶冶了情操;大多数学校有运动队,并且每年都进行全校性体育竞赛活动;学校运动训练主要集中在排球、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上;每年大都举办1 ~2次田径运动会;有的学校还开展一些篮球、排球、乒乓球、广播操、拔河等小型比赛,但是开展内容和项目还是不够多样,参加人数不够广泛。

(4)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第一,宜昌市城区高中学校体育开展状况及成果。

三峡高中,先后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艺特长生300 多人,输送高水平运动员近30 人;田径、篮球、足球竞技水平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2002年10月在湖北省第二届全国体育先进县(市)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太极拳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小溪塔高中,宜昌市夷陵区第四届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高中女子组第三名;在开展常规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为该校的传统节日,已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有力推动了学校全面发展。宜昌市一中,在全省率先压缩课时,加大第二课堂的比重,坚持每年开展“体育节”活动,给学生一片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天空。

第二,宜昌市城区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状况及成果。

宜昌市第七中学,坚持着“全面加特长”的育人之路,重点抓了体、音、美、外特长生的培养,自1994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单位;在宜昌市城区第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团体总分第五名,以及32 名同学获得个人奖项。宜昌市第六中学,坚持举办以“塑造健美体魄、陶冶艺术情操”为主题的体育艺术节;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优秀体育课第三名。实验初中,学校成立学校运动员代表队,训练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被国家体育总局等授予先进单位,向专业队、市体校等输送体育特长生7 人,向区重点高中三峡高中输送105 人;仅在2003~2006年间湖北省各项年度比赛中获得金牌5 枚,前三名20人次,市级各项比赛获得金牌20 余枚;学校每学年举办春、秋两季运动会,春季为篮球运动会,秋季为田径运动会,运动会上每个班均有2/3 以上的学生参与;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体质检测,认真组织严格操作,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学生体质状况检测。

第三,宜昌市城区小学学校体育开展状况及成果。

伍家岗小学,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优秀体育课第二名。东湖小学,由于缺乏有些项目器材、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以及学校对田径队不够重视等原因,在体育当面还处在一个很落后的位置。分乡中心小学,2011年秋季达标运动会,以“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校园”的理念。2010年秋以来,学校领导为了让教师们以好身体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积极响应“每天锻炼1 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教师们每天都利用课间操和课外时间,热情饱满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统一安排时间培训广播体操,与学生同做广播操,充分保证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少于1 小时。

三、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师教育。全面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层面培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二,加强学校体育投资,完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加强中小学体育设施配置,逐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办学,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改变学校经费短缺的局面。

第三,提高学校对体育传统项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办学理念,把学校传统体育的发展摆在应有的位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体育传统项目的开展,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政策。

第四,加强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建设。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素养,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形成并得以发展。开设多种运动项目以及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理论知识,使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力争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教学环境。

第五,制定体育传统项目开展的实施计划,培养学生对体育传统项目的兴趣。学校应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大力宣传、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保证每天的早操和课间操,并坚持每天对各班级进行“两操两课”评分考核,把各班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保证百分之百的学生能认真做好“两操两课”。

第六,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课外体育教育,拓展体育传统项目,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活动;进一步改革学校运动会、体育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身体健康水平。

第七,以特色传统项目为重点,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体育传统项目的运动水平。积极训练、科学管理,认真处理好体育活动水平的普及与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之间的关系,把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运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加强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建设,更新观念,科学制订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建设标准,丰富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内涵,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毕瑞传.黔南地区中学开展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的现状及对策[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2]冯昌靖,等.渝东南学校课堂引入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1.

[3]祁龙祥.对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的教学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152 +166.

[4]王桂忠,等.建立省级少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训练基地、网点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07-1609.

[5]朱应明.民间体育传统项目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1(3):55-57.

猜你喜欢
宜昌市课外体育教师
小满课外班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