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材,构建高效语文

2014-11-29 03:58徐志雄
教育 2014年31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教材

徐志雄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何挖掘使用教材资源,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进多彩语文大世界,感受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美妙,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如下体会。

转变理念,练好“内功”

要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语文教师下力气进行不懈探索,更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内功”: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过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牵引者”转变为教师是学生理解和运用教材语言文字的“导航员”。要当好“导航员”,教师就必须不断地锤炼自己,站在教师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用学生视角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环节,特别是要以精心设计预习作业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教材中的问题走向教师,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把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蓝本,做到既能“走”进教材,又能“走”出教材,总揽全局,鸟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凭借课文,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的,而应该是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生学会学语文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中的课文教学。

课前,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读通课文,借助网络等了解作者及人物生平、事件背景、相关典故等,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根据课文前面的导读和课后的思考练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出自己理解和疑惑的地方,以便课上交流探讨。

课中,阅读方法的引领。一方面,以教材为范本,在课堂内精讲、细读。学生在阅读时,让他们做到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断地在重点词、句、段上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历去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同时随时关注,及时点拨、指导,让他们说出困惑,写出体会,合作交流。教学课文时,教师要寻求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比如,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关键词、学生读书的疑难处等,引导学生读书,使学生形成自读自悟的能力,朗读、默读的能力,了解写法及迁移运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通过背诵记忆一些佳词妙句、精彩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另一方面,读写结合,随文练笔。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还要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比如,仿写、扩写、续写、补写、改写、缩写、写读后感等,让读作为写的基础,为写提供材料和方法。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比如,教学《长城》时,提出:“假如你现在就站在长城上,你会想些什么呢?”用句式“站在……踏着……扶着很自然的想起……”写一段话。学生通过仿写,把文本中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学到了文本的表达方法,还让学生体悟到了文本的写作技巧,更是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写读后感,续写“凡卡梦醒之后”。这样的练习,学生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又有了想象的空间,使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以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制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比如,将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景阳冈》改为课本剧,把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章发挥想象,进行补写,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文本,也有助于其情感的升华。

又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文本中只有“我”的要求和开家长会时爸爸妈妈说的话,省略了孩子们的上完课后的行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具体写孩子们是如何想的、怎样做的,爸爸妈妈们有什么反应。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升华了认识,懂得了“不应该只享受爸爸妈妈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让他们得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习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小山村的故事》说的是人们乱砍滥伐,最终小山村被洪水冲走了。就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来创编:“劫后余生的村民,望着被肆虐的洪水冲走的家园,痛定思痛,开始了……”教师可以启发孩子们从这个角度大胆想象一下,进行思维拓展。

把握文本,适度拓展

曾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新课标也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教学的天空就应该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受时空的限制,而要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拓宽学生视野,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大语文的阅读实践天地,要真正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学时,进行文本拓展,要尊重语文,尊重文本和学生。语文教学有其内在规律。如果抛弃了语文的学科特点、文本的研读和学生实际的拓展,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文本拓展要围绕文本,把握拓展的时机、内容、形式、宽度和深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与课堂教育的每个环节相融相生。只有做到立足文本,进行适度、有效的拓展,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比如,教学《蛇与庄稼》时,从《农夫和蛇》的寓言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在理解庄稼、蛇、老鼠、海啸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引入科普文章《南大洋的食物链》,让学生了解“食物链”,减缓对文本认知的坡度。这样,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起对大自然的兴趣;另一方面,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书内引向书外,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又如,教学《最后一分钟》时,虽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亲身经历过那一天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但现在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当时还未出生,并且作为内地的学生,大都没有到过香港,对香港的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知之甚少,还难以体会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感悟不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能理解不了当时人们的激动、自豪、喜悦之情。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有关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现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制作简单的调查报告,让学生自主地了解香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面得以拓展,阅读能力得以提高,习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并体验着将知识转化为文字的乐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