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难解之题与破解之道*

2014-12-05 23:33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文化

朱 瑞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3)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难解之题与破解之道*

朱 瑞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3)

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确立了服务性、终身化、普及化的价值取向,指引着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仍存在本质背离、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文化素养偏低、体育资源不足与浪费等现象,为解决这些难解之题,提出了形成体育文化的科学认知、形成紧密的体育文化供给机制、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五大破解之道。

新形势;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1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1.1 我国体育文化的新内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全新发展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要将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相结合,确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努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保持其科学性与先进性。十八大重新强调了我们的社会发展及民族进步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并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十八大报告中更加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努力进行社会各领域的体制与机制改革。

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文化领域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大背景的转变促使我国体育文化产生了新内涵。体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元化的构成要素与组织结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本质特征与丰富的社会作用。广义上的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等”。[1]狭义上的体育文化是指以人的身体竞争或运动为支撑,展现体育形式、生活的一种精神特质,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与多元化,人们对于体育的理解也从原来的竞技思维转变为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终身化思维,也就是说体育文化更加普及化与大众化,群体性的体育项目得到推广,对于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越发受到重视,而体育文化的服务性观念得到启发,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奔赴小康社会及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

1.2 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1.2.1 服务性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各领域与社会及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而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要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要向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体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所形成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特征,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真正地将体育变为利国利民的文化活动。传统的体育工具性价值取向已然不适合我国当今社会及国民对于体育文化活动的要求,工具性更加强调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而不择手段,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体育无疑是社会或某些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导致体育文化的腐败与堕落,长此以往便于社会及国民对于迫切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求产生矛盾,人们更加需要一种服务性的,能够增加公民内在素养,具有陶冶情操、愉悦精神、增强体魄功能的体育文化。“在逐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尊重个体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注意依据个体的特点安排健身项目,尊重个体休息和享受的权利是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在要求。”[2]

1.2.2 终身化的价值取向

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终身体育也成为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表面我国的整体经济能力与服务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大量亚健康人群的存在所致。十八报告中也重点突出了加强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积极的引领,促使国人不断地参与到全民体育锻炼中,同时出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与亚健康身体状态之间产生的矛盾,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现代的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给予自身健康的体魄,必须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对保证拥有健康的体魄、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此终身化体育文化价值取向逐步形成。

1.2.3 普及化的价值取向

由于我国的社会、历史等原因,我国体育事业的起步较晚,而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参与体育活动并不是十分普及的现象。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作为上层建筑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职业竞技体育上成绩斐然。受此影响,国人对体育文化产生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体育文化就是职业竞技体育文化,追求金牌至上的观念等狭隘、歪曲的价值观盛行。新形势下,体育文化形成了具有普及化的价值取向,体育不再是某类、某群体的活动,而是大众化的、全民的文化事业,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及体育设施的完善为体育活动的普及化提供了可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体育文化活动的普及化发展已成为必然之势。

2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难解之题

在十八大之后,我国迎来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确立了服务性、终身化及普及化的价值取向,指引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与发展。但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存在诸多阻碍体育文化价值观落实的难解之题。

2.1 体育文化本质的背离

体育文化本质的背离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现实问题。我国体育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社会的文化,也是生活的文化,既包括国家性的宏观的体育精神与理念等,同时也包括人们个体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体育文化本质是开展一切体育事业与活动的灵魂,是构成指导体育实践活动展开的体育理念、观念等认知结构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现象,造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扭曲,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子系统也不免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体育活动逐渐脱离生活,体育成本过高以谋取体育暴利,职业体育“黑幕”丧失公正性等现象,并且体育功利化的趋于越发明显。在这种情景下,人们接触体育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主要通过媒体观赏职业竞技体育比赛的方式参与其中,在人们的观念中,体育主要是一种具有功利性的职业,而非全民参与公益性事业,久而久之,体育便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背离了体育文化服务性、终身化、普及化的本质特征。

2.2 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文化素养偏低

体育活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产生的,最初只是以人们日常生活的劳作等形式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实现了职业化,尤其是竞技体育项目,其职业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我国现代体育的职业化过程起步较晚,存在体制上、机制上及观念上的许多问题,而在竞技体育文化的构建上也有所偏颇,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队伍过于注重在国际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金牌至上”等现象层出不穷,忽视了竞技体育人员的内在素质培养,以及竞技体育对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我国运动员被选入职业竞技队伍的年龄普遍偏低,为了更早地实现专业训练,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大多数的运动员在入选竞技队伍之前都没有完成系统的文化教育,知识体系尚不健全,而在竞技队伍中也都是全身心的接受专业训练,几乎没有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导致我国运动员整体文化素养偏低。同时,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与群众性体育活动联系不够紧密,竞技体育对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化的作用十分有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功利化不无关系,其在文化的构建上存在严重的偏颇。

2.3 体育资源不足与浪费

新形势下,我国群众体育项目实现了多样化,体育设施有了较大程度的完善,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较大便利。但是,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体育设施不足的情况。“国家在体育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事相关体育文化事业、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积极性。”[3]同时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人海战术’的发展思路导致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低水平运动发展,重复利用器材,场地导致财力资源的浪费;体育场馆闲置导致物力资源浪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各自独立发展,造成体育资源因不能共享而浪费。”我国作为体育大国,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运动会十分丰富,但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很高,尤其在便民、利民的影响力上效果不够显著,更多的体育竞技活动沦为了形式主义,而这期间所耗费资源只能说是极大的浪费。

2.4 体育设施与保障性制度的缺失

虽然我国迎来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但是整体的发展状态并无质的改变,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十分显著,同时也包括体育事业在内的社会诸多领域。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来说,其体育项目与体育设施较为丰富与完备,在保障体育文化发展的配套制度设计上也比较完善。而对于西部地区及某些中小城市、农村地区而言,底层人们为了生计而奔忙,很少有精力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也由于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偏远地区的人们没有机会进行体育锻炼,更难以投入到体育文化建设中,而保障性制度的缺失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2.5 体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侵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体育文化的开放性与交流性不断加强,各国各地区的体育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氛围,这对于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许多“快餐文化”侵蚀着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作为人类生活的附属品,它起到娱乐大众、陶冶情操的作用,其遗留下来的历史器具、精神文化、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是我国体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份宝贵财富。但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逐渐下降,对于体育文化遗产的关注甚少,也难以重视对其进行保护。

3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破解之道

“体育文化的价值亦然,它通过多元方式的并存,整合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态度。”[4]在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遵循体育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解决阻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难解之题,从多个角度探寻其破解之道。

3.1 形成体育文化的科学认知

在新形势下,体育文化更多是体现了一种服务性,宏观上服务国家与社会,微观上服务行业与个人。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实现它的服务性首先就要促使其回归人们的生活,形成健康的、科学的文化氛围,努力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与寄托。让体育文化真正的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十分困难的,既需要政府与社会积极的引领,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同时也需要人们大众积极的配合,给予相应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形成体育文化的科学认知。其一,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要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将体育文化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化的文化生活紧密结合,满足各阶层、各领域居民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搞好居民的课余文化活动,定期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与讲演。其二,在职业体育文化建设中,要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文化教育,树立公平竞争、竞赛的价值观,形成对职业体育的科学认知,努力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

3.2 形成紧密的体育文化供给机制

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须形成紧密的体育文化供给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保证相应的体育财政供给,确立我国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原则、服务内容,形成全民参与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供给机制的形成要依赖于政府的有效作用,在充足的物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产业体系,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体育文化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并努力使其更加市场化,与社会各领域建立紧密的联动机制。另外,社会要发挥其在促进体育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面向社区提供便民服务,促使体育文化发展基层化,尤其是要展现出社会市场在体育文化供给上的重要地位。

3.3 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要素,人既是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体育文化的客体。”[5]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是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人对自身权益享有及保障的内在需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能够充分实现,落实在体育文化事业上就是要求其必须以实现广大人民在享有体育文化成果等方面的权益为神圣使命,保障人民在体育文化享有上的主人翁地位。因此,我们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抵制违背体育文化本质属性及新形势下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现象,将“人”的价值融入到体育文化的建设中,纠正体育工具性及功利化的观念,真正将体育文化看做是每个人的生活文化,重视体育文化在满足人的需要上的重要价值,并在法律与政策的引领下,建立社会公平机制,尤其是要保障偏远地区人民及弱势群体在享用体育资源上的权利,共同分享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

3.4 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体育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中,促进我国体育文化成为全民族的体育盛宴与精神食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一,要将科学的发展观融入到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努力发展新型体育产业,并促使传统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建立绿色循环体育产业经济模式,既要满足企业自身的要求,也要兼顾员工的个人权益,更要保证输出的体育产品的质量,打造体育产业的品牌文化。其二,要将科学的发展观融入到我国体育资源的利用方面。比如我国为了举办各项体育赛事,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体育赛事举办的意义却不大,对于群众性体育的推广作用不够明显,而有些举办方为了谋取实际利益而忽视了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忽视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需要加大对体育赛事进行有效的监管,加大对比赛风气的治理,树立公平、公正的体育文化观,对没有实际意义的赛事予以取消。其三,要将科学的发展观融入到体育道德建设与和谐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提升人们在参与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道德性,促使其逐步实现制度化、科学化与理性化,并努力发挥体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中的重要作用。

3.5 加强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体育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体育文化的底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往往是一个或者多个民族发展演进中继承、积淀下来的优秀遗产,是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和人类选择的共同结果,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6]在我国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对体育文化的保护,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中央与地方的两极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尤其要注重基层政府部门与当地的文物保护组织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体育物质文化遗产要着力保护,而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同时更要将其发扬与传承,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瑰宝,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的扶持下,相关部门与组织应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国人接触与热爱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

[1] 佟小玲.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13(7):5-7

[2] 易剑东.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2

[3] 隋志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动员的作用、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4):44-48

[4] 樊花梅.当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回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6):22-24

[5] 龚建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J].体育学刊,2011(4):40-44

[6] 宋证远.从文化学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60-61

QuestionandSolutionoftheDevelopmentofChina'sSportsCultureundertheNewSituation

ZHU Rui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33,China)

After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ese society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this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established service, lifelong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valu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t present, China's sports cultu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olutions to them.

the new situation; sports culture; value orientation

2014-02-16

朱瑞(1979-)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辽宁省2013年度十二五规划课题,辽宁省中小学“阳光体育”整体结构优化及长效机制构建研究,课题编号:JG13CB037。

G80

A

1007-323X(2014)04-0009-04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文化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