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
——以佛山蔡李佛拳为例

2014-12-05 23:33曾思麟刘永峰荆治坤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佛山文化遗产物质

曾思麟,刘永峰,荆治坤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
——以佛山蔡李佛拳为例

曾思麟,刘永峰,荆治坤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保护传承对策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械制作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有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掘、整理、研究、展示、推广”是2013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工作全面启动的十字指导方针。

佛山是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目前有各类拳种68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拳种包括蔡李佛拳、咏春拳、洪拳、龙形拳、白眉拳,本地武馆350多家,源自佛山的海外武馆社团更多达4000多家,遍及17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佛山武术人口”超过1000万人。

佛山鸿胜馆的佛山蔡李佛拳(鸿胜蔡李佛拳)属于竞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获批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1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通过对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探析其社会价值,为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对策,从而促进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

1 佛山蔡李佛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由陈享、张炎融合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创立的蔡李佛拳,自1851年张炎在佛山创设鸿胜馆(今佛山禅城区衙旁街15号),就流传很广。太平天国失败后,1867年,张炎重返佛山复馆,广收门徒。到清末,蔡李佛拳取代了五大名拳的地位,成为广东最大的流派。张炎传下陈盛、雷灿、李恩.谭力等人,其中陈盛在佛山继任馆主,鸿胜馆成员逾万,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武馆。雷灿先后在广州、香港设馆,其门徒谭三,与北派拳师顾汝章易徒而教,人称“南拳北腿”,名满羊城。后将设在小北的“鸿胜馆谭馆”改为“北胜馆”,“北胜”自始成为一大分流。李恩在广州成立省港鸿胜馆,谭力在四邑设立多家鸿胜馆,影响很大。阮懈在香港设馆,其门人众多,至今在美国仍有专人设馆。在蔡李佛的三大流派——雄胜、鸿胜、北胜中,两派源自佛山。[2]新中国成立,禁止民间武术活动,自上世纪50年代起鸿胜馆中止授徒,闭馆长达30多年。1998年3月,鸿胜馆复馆。现在,佛山建立了佛山鸿胜纪念馆,世人称“鸿胜祖馆”。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而学校则 是教育的主要产所。对于非物质文化的流失,笔者认为是 我们大多数人对文化的意义理解的不够深刻,人们的思维 还没有对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要从小学生 做起,从小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让小学生有机会学 习到我国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更加理解我国的历史,还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还可以丰富学生业余学习生活, 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效果。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 项目引入到学校,从教师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来传承我国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 提高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

2 佛山蔡李佛拳的基本内容

佛山鸿胜蔡李佛拳的拳术,以内外八卦拳为主,具体还分为外家拳和内家拳,外家拳为长径绕,内家拳为小径绕,内家拳有各种手法破外家拳,因内家拳不准向外宣泄,能得传者甚少。器械有刀、棍、鞭、凳等。目前,一些现存拳法套路不是 “知其名但无形的”就是“形存但精粹失” 濒临失传,如醉打、烂打等内家拳法可能已失传。[3]现在,挖掘发现的拳谱和拳法研究文献也需要研讨和系统地整理。佛山鸿胜蔡李佛拳传承下来还有很多器械方面传统套路和实用招式。

3 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

佛山鸿胜蔡李佛拳武学思想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将“儒家、佛家、道家”三教合一融化在拳理之中,丰富了现代南拳理论,孕育着鸿胜蔡李佛拳长盛不衰。

3.1 文化传承价值

蔡李佛拳武学思想及拳法的理论依据,具有将“儒之理、禅之法、道之术” 三教交融一体的文化内涵,均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开拳前三十招为佛掌、……然后骑龙马落礼,前后敬蔡李佛祖师” “强不犯弱、众不暴寡” 恰恰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以“仁”为本,谨遵师训而矢志不渝的重义守信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招即是打,打即是招”将禅宗六祖惠能主张的“无念为宗”、“真如境界”融汇其中;“醉打、烂打”有源于中国道家学说的“阴阳相济”、“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特别有意义的是独门技法“挂、捎、 插”表现出强烈的抢先进攻的“勇者战略”精神,有别于传统武术动作内聚收敛的占中求园,后发制人的“弱者战略”。

3.2 武术价值

佛山鸿胜馆从成立到解放初的近百年时间,培育出了陈盛、黄四、雷灿、黄宽、李恩、陈棉、谭立、张三炳、钱维方、吴勤等武林英雄,是中国成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武馆,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鸿胜蔡李佛拳也是最早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武术的武术组织之一。

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它集中了蔡、 李、佛三家拳术之长,融于一体。如“佛”家擅长掌法,攻防多用于掌,长短桥结合,左右并用;“李”家则偏重长桥大马与偏身侧马,直臂挥舞,步稳架大, 势雄力猛,多以左掌为防,右拳为攻;“蔡”家则技法较为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手结合,攻防严谨,手法多变,连环击打。[4]融三家拳术之法,使得蔡李佛流派内容丰富,拳法拳理隽永深澈。这为集百家之长,创新“佛山功夫”提供了重要依据。

3.3 保健养生价值

佛山鸿胜蔡李佛拳的拳术,以青草和尚所传的内外八卦拳为主,共有1080点。要求练习者“形神兼备”, 一切肢体运动要与“心”、“意”紧密结合,强调“调心练意”,通过锻炼, 修炼人身三元——精、气、神,达到身心健康,自然能够祛病延年。

“武医同源”是南派武术的特点,有“未学功夫,先学跌打”之说。鸿胜馆的医术以三传弟子李广海集理论、技术与经验为一体的“跌打骨伤”闻名于世,是佛山中医院“骨伤科”的始祖。鸿胜馆医术的传承与发展,順应了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2013年蔡李佛鸿胜功夫推拿获批成为佛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鸿胜功夫推拿,立足“肌肉链、经肌膜及扳机点”,以功夫的能量通过以指代针,以掌代药,以拳代樁等的运用作用在患者的经络腧穴相上,能治疗脊椎、关节风湿疼痛、筋骨疼痛等疾病。

4 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对策

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现在主要面临缺乏引领性的发展规划、“重形式轻内容”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而举步维艰。因此,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

4.1 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1)举办国际通行的段位制年度、季度“佛山蔡李佛拳擂台赛”;在佛山各区设置赛场,进行积分制的标准套路选秀比赛;

(2) “红色武馆”、“抗日大刀”可以成为丰富的影视题材;出版漫画故事;街头、景点树立标志性雕像;

(3)举办各种级别的佛山蔡李佛拳学术研讨会等等;进社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精髓,更是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最重要渠道之一,我们应积极地把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特别是要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可喜的是,鸿胜蔡李佛拳实行传承人驻校制度,将拳术、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融于一体,向老师和学生活性传承蔡李佛拳,培养师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陶冶情操,已先后在佛山第五小学、深村小学、城南小学、开设蔡李佛拳培训班实现了教育传承。

4.3 尽快进行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

佛山市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但是,一方面,当时使用的是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手段,虽然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另一方面,目前,佛山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也只是一个雏形,难以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换与共享,完全没有应用现代影像技术的资料。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在我国,还没有专门为保护、传播、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和网站。

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高科技与高文化价值的创新结合,产生具有知识产权和资源资本属性的文化产品,从而形成文化与传媒、信息交融的特色产业,必然使“武术之城”“活化”起来。

4.4 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1)高校相对远离世俗和利益纠葛,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能够以中立的身份客观公正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因此,高校一方面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确定保护对象,顶层设计,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可操作性较强的保护传承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可与地方政府、企业、保护对象等合作建立民俗文化保护区或民俗旅游村,开展节日庆祝、民俗表演等各种文体活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民众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推动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体育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代际间的传承正经受严峻的考验,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和人才支撑。高校必须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让有兴趣和专长的学生得到系统的培养,成为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业工作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

(3)发挥高校科研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科研成果开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和研究。

5 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的路径

近几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依靠独有的地缘优势,在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为佛山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

5.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协同创新 院馆合作”模式,成功的将“咏春拳”、“鸿胜蔡李佛拳”纳入到学校日常体育教学中,还成立了“咏春拳”、“鸿胜蔡李佛拳”高水平运动队,参与民俗表演等。

5.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佛山鸿胜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把实习、实训课程与体育非遗产业相结合,成为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传承相对稳定的现实途径,也培养了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5.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努力挖掘、整理和研究佛山鸿胜蔡李佛拳。

(1)用现代科学理论、仪器设备对蔡李佛鸿胜功夫推拿进行研究并做出阐释。

(2)设置研究课题,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育理论、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对鸿胜蔡馆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3)为保护传承经典的鸿胜蔡李佛拳和弟子之间的切磋交流,修订标准化的练习套路,制订与国际接轨的蔡李佛拳比赛规则。

6 结束语

佛山历史悠久,民间艺术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大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佛山历史的见证和岭南文化的沉淀,蕴含着岭南族群特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展示出佛山人民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一代大师费孝通说:“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会走向衰亡”, 故,“原生态”是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石。

[1] 杨海鹏, 张亚荣.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审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01:17-19

[2] http://www.hongshengguan.com/佛山鸿胜纪念馆

[3] 佛山鸿胜纪念馆馆长、鸿胜馆四传弟子、鸿胜蔡李佛拳传承人:黄镇江 口述整理

[4] 汤立许,蔡仲林.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J].体育学刊,2011,09:115-117

StudyontheCurrentSitu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inFoshanandtheCounter-measuresforProtectionandInheriting

ZENG Silin,LIU Yong-feng,JIN Zhi-kun

(Th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 China)

We consider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o survive the changes i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and those in Foshan 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For the purpose of a better protection and inheriting of such valuable heritages in Foshan, this paper focuses on one of the aspect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Foshan, HongshengCai-Li-Fo (Foshan Choy-Lee-Fut) Boxing, through interviewing,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trips and so forth, and presents some counter-measure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Foshan Choy-Lee-Fut Boxing;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nd continuity

2014-02-12

曾思麟(1965-),男,广东兴宁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

G80

A

1007-323X(2014)04-0025-03

猜你喜欢
佛山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与文化遗产相遇
红色热土佛山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