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呼唤现代大学制度

2014-12-05 04:19葛剑平
北京观察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术权力大学

文 葛剑平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在硬件设施上,我国大学与国外著名大学几乎相差无几。但是在软件方面,特别是大学制度、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差距。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在硬件设施上,我国大学与国外著名大学几乎相差无几。但是在软件方面,特别是大学制度、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差距。突出表现在大学缺乏自主权,缺乏个性特色和理念、精神;办学千篇一律,教师缺乏动力和积极性;注重数量规模,忽视质量提升等。

扫清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主要障碍,亟须实施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明确党委和行政的职责。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党、政一把手,体现的是“双首长制”。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适合我国国情,但也存在权力越位、权力错位、权力缺位等不协调现象。

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正确界定党政职责,使各自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的议事规则、重大问题界定和办事程序,确保大学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理念下高效运行。

第二,理顺行政和学术的关系。当前,院系领导以教授身份介入学术性组织,借助自身的行政地位和权力左右学术决策和评定,掌控学术资源,从而导致行政权力过于强势,而学术权力被弱化、被替代。其恶果是造成了一部分权贵学科,谁有权谁的学科就无限膨胀。据一项调查显示,某大学在一年内教学科研课题中60%以上主持人是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重点课程立项中所占比例则更高。过去的高校,要去找一个学者来做院长或系主任都非常困难,因为他们觉得做这份工作对学术会有妨碍。现在的情况是,学者都很愿意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特权和资源,有自己的项目、经费、场地和人员。这种学者争相入仕的不良风气如果延续下去,势必会导致行政权力的“垄断”,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所以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必须理顺,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公开、公正、公平。只有公开才能达到公正、公平,才能克服行政化管理的弊端。

第三,强化学术权力内部制约。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学术权力组织急功近利的势态蔓延,争抢资源、相互争斗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恶性现象,本该儒雅的教师不得不演变成斗士,否则就难以生存。如何抑制学术权力内部的争斗,让学者、学术回归正常心态、状态和生态,值得我们深思。为了使学术权力回归本位,应适当调整学术委员会人员构成,特别是让校长和院系领导等负责人退出学术委员会,推选无行政职务的资深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将职称评聘、学科规划及影响学术发展的关键性资源配置等权力交还给学术委员会,从制度上杜绝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干预的可能,保证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纵观世界一流大学,都高度重视优化师资学缘结构,强调师资来源的多样化和国际化。据统计,在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学中,有6所大学超过11%的教师拥有国外学位。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全职教师的国际化程度高达14%;普林斯顿大学的兼职教师国际化程度达到17%。目前,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真正金发碧眼的教授没有多少。而民国时期,北大满园都是外籍教师,北师大前身的辅仁大学也是如此。大学一定要成为多元文化并存的集体,才能形成多种思维的碰撞,这是世界一流大学重要的标志之一。即使英国这么排外的国家,它的大学仍然允许多个民族的教师任教。因此,我国在教师多元化方面必须要改善和加强,否则只能会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第五,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和根本使命。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对社会、市场的教育服务等同于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简单服从和适应,在服务社会和市场的过程中未能起到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尽管每年从大学校园中都走出成千上万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但却极少“冒”出杰出人才。大学普遍追求高、大、上,致使千校一面,缺乏个性与特色,也由此导致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类型层次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高校每年科技成果产出颇丰,但科技成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占总数的15%~20%,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相差甚远,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文化传承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下,不少高校也沾染了功利主义、平均主义以及因循守旧、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广大师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严重阻碍着高校在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管理层面的进一步创新。要改变上述现状,使高校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就必须强化大学与社会的融合。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和自身学科的特点,选择一些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突破口,以智力和技术为依托,整合学科、团队力量,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同时,要加强大学的自身文化建设,凝练大学精神,切实发挥大学文化在提升社会文化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学术权力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大学》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