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呼吸补泻法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14-12-07 09:22丁勤能刘蓓蓓
东南国防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特发性面瘫面神经

丁勤能,刘蓓蓓,李 静

特发性面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较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多见[1]。有人认为刺灸治疗愈早愈好,有人认为初期不宜针灸[2]。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在针灸分期治疗的同时配合呼吸补泻,疗效明确,可以缩短病程,控制病情发展。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2013年11月收集完整病例76例,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经颅脑CT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并确诊。分为治疗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左侧面瘫23例,右侧面瘫18例;年龄(39.98±16.76)岁,就诊时距发病时间为(2.51±1.34)d。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左侧面瘫19例,右侧面瘫16例;年龄(38.29±16.85)岁,就诊时距发病时间为(2.43±1.38)d。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神经病学》诊断标准[3];②不论年龄、性别;③同意并愿意坚持针灸治疗者。

1.2.2 排除标准 ①病程超过6个月者;②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患和可能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③心脏装有起搏器患者;④合并有能引起面瘫的其他疾病(如中耳炎、耳道带状疱疹、面部外伤、听神经瘤、腮腺疾病等);⑤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的老年患者或精神病患者;⑥不愿接受电针治疗者;⑦中途放弃治疗或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临床分期 将特发性面瘫分为4期,①初期:即进展期,发病1~10 d;②稳定期:发病10~20 d;③恢复期:发病20 d~3个月;④后遗症期:>3个月。

1.4 治疗方法

1.4.1 取穴 主穴:患侧阳白、四白、地仓、下关、迎香、颊车、翳风或牵正,双侧合谷。配穴:口眼歪斜兼见耳鸣、口苦烦躁、耳后压痛,为风热型,加外关、内庭、曲池;兼见喜热恶寒,面部拘紧,多为风寒型,加风池、大椎;兼见脘闷纳呆,苔腻口粘脉浮滑,为风痰型,加列缺、丰隆;兼见面部肌肉抽搐、润动、迎风流泪、目赤耳鸣、偏头痛、失眠烦躁,或血压忽高忽低,情绪不稳,为肝风内动型,加人中、太冲、风池;兼见面肌松弛,眼睑无力,少气懒言,脉细无力,舌质淡嫩,舌苔薄白,为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脾俞。

1.4.2 对照组操作 ①初期:浅刺少针,1次/d。②稳定期:针刺加深,也可用透刺,如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攒竹透睛明,地仓透下关、颊车,1次/d。③恢复期:一般根据面瘫情况选取穴位加电针,并用红外线灯照射患侧面部。电针波形选择断续波,电量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观察以能看到患者的表情肌向正常的方向移动为佳,隔日1次。④后遗症期:面部相应穴位行隔姜灸,每个部位灸3壮,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可治疗至发病6个月。

1.4.3 治疗组操作 基本操作同对照组,在患者首次接受针灸治疗时,先训练患者行腹式呼吸。后每次进针、行针及出针时,嘱患者深呼吸,观察患者的呼吸并辨证使用呼吸补泻法,邪盛为主用泻法,正虚为主用补法。呼吸补泻的泻法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补法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1.5 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均采用House-Brackmann(HBN)分级法评估,量化后评定患者面神经功能及临床疗效,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面神经功能越好。HBN分级法分6级:Ⅰ级(正常):评分100;Ⅱ级(轻度麻痹):评分76~99;Ⅲ级(中度麻痹):评分51~75;Ⅳ级(中重度麻痹):评分26~50;Ⅴ级(重度麻痹):评分1~25;Ⅵ级(完全麻痹):评分0。以治疗前后评分差值评定疗效。其中,基本痊愈:治疗后评分提高>50分。显著进步:治疗后评分提高>25分。进步:治疗后评分提高>10分。无效:治疗后评分提高≤10分[4]。所有病例以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连续15 d量表评分无变化时结束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基本情况见表1。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41例中,基本痊愈21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9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5例中,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8例,总有效率亦为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病程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特发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HBN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特发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HBN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治疗组 41 42.24 ±17.11 87.17 ±15.17*组别 n 44.93 ±17.05对照组 35 43.03 ±18.17 84.00 ±16.60*40.97 ±18.17

表2 两组特发性面瘫患者治疗总病程比较(d,±s)

表2 两组特发性面瘫患者治疗总病程比较(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初诊时间 总病程治疗组 41 2.51 ±1.34 39.54 ±16.36组别 n*对照组35 2.43 ±1.38 47.57 ±18.54

3 讨论

特发性面瘫是一种混合性神经麻痹,神经纤维的生理性传导阻滞与变性同时存在,而且不同节段的病变严重程度也不一致。神经变性反应一般在起病后14 d达到顶峰,肿胀充血则一般持续1~2月,然后逐渐消退。极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史,其中同侧居多[1]。本病的确切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本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反应[5]。临床治疗除口服药物之外,其他以针灸、中频等物理方法居多[6]。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邪或痰瘀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其根本原因乃为人体气血受损,阴阳失调所致。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灸疗法应用上尤为突出,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7]。

呼吸补泻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的一种,杨继洲认为呼吸“乃调和阴阳法也”,曰:“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键,针家所必用也。”分析其与补泻之关系,“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人体当吸气时,生理机能处于充实状态,呼气时则呈虚弱状态。呼吸既候“自然之呼吸”,更多的要“使然之呼吸”,使膈肌上下起伏,推进脏腑气机的运行,伸展腰脊,健运机关,着眼调整整体的机能,以适应治疗的需要[8]。近代有研究者利用计算机,以电脉冲作为刺激源,模拟补泻手法,建立了智能型呼吸补泻仪,试图从现代控制论角度理解、诠释经典手法语言,探索补泻手法的物理本质,并应用至临床,发现与普通针刺方法相比,呼吸补泻可缩短疗程1/3 ~1/2[9-10]。

面瘫发生后,有87.2%的患者发生了明显的心理变化[11],临床中很多患者对此病症缺少正确的认识,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需事先向患者充分说明疾病相关事项,训练患者的呼吸频率与强度,或者做好平静的呼吸。医者要全神贯注,手不离针,掌握患者的呼吸时机而适时、准确操作,促进针刺感应的传导,使针灸补泻导气调气的指导思想得以充分发挥,医生的治疗得到了患者的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内在积极因素,也充分体现了针灸“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要求[12]。笔者认为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临床治疗时行呼吸补泻法,可缩短病程,为尽早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提供有效途径。

[1] 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7-948.

[2] 李 静.周围性面瘫分4期针灸治疗的效果观察[J].甘肃中医,2007,20(6):55-56.

[3] 王维治.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6.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22-24.

[5] 吴 江.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119.

[6] 朱秋霞,李黄彤.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综合康复治疗[J].东南国防医药,2004,6(5):362-363.

[7] 靳长旭.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6-8.

[8] 李 鼎.针法玄机口诀多——杨继洲的针法理论与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4):37-40.

[9] 张海生,王云琳,高光华.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J].中国针灸,2004,24(1):43-45.

[10]王云琳.呼吸补泻仪治疗疼痛、麻木病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4):277-278.

[11]于淑英,王亚平,谢 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9例心理行为变化分析[J].人民军医,2012,55(1):59-60.

[12]王文远.“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针刺的核心[J].中国针灸,2009,29(2):87-90.

猜你喜欢
特发性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特发性腹痛一例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