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潘多拉效应”看新闻受众猎奇心理

2014-12-24 03:00鲁钟思
创新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猎奇潘多拉效应

鲁钟思

(吉林日报·东北风,吉林 长春 130033)

由“潘多拉效应”看新闻受众猎奇心理

鲁钟思

(吉林日报·东北风,吉林 长春 130033)

近年来,在蒸蒸日上的媒体发展过程中,对于新闻受众主观选择的界定,对于新闻受众猎奇心理的把握显得日趋重要。什么是受众的猎奇心理?什么是本身的新闻定义?本文从“潘多拉效应”的角度入手,在二者间建立联系,进行系统地论证,从新闻行业本身出发,立足于受众本身,产生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双向辐射。

潘多拉效应;猎奇心理;新闻媒体;受众定位

1 对“潘多拉效应”的具体解释和定位

1.1 什么叫“潘多拉效应”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宙斯给过一个叫做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绝对不能打开”的盒子。为什么不能打开?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强烈的好奇心最终驱使女孩违背了宙斯的嘱托,最终打开盒子,放出了人类所有的罪恶。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不禁不为,愈禁愈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潘多拉现象”或者“禁果效应”。

1.2“潘多拉效应”的具体解

客观来说,“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共同作用。何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人类共性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相对信息不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对于未知的引诱性信息,人们会发起自主探求;在拥有相对规定的束缚和制约下,人们对于规定的“预违背”状态。而好奇心则更是人类的共性,具有普遍意义。

2 什么是新闻受众的猎奇心理

2.1 猎奇心理的定义

“猎奇心理”一般被看做逆反心理的一种,用“潘多拉效应”本身来解读,则可以定位成“禁果分外甜”的人类学命题。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自我强制性的人类心理活动,通俗来讲,“猎奇心理”定义为:与好奇心相关联,由强大的好奇心指引,越是别人不让你去做的事情,越是心中难耐想要一探究竟。

2.2 新闻受众猎奇心理的具体体现

具体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在新闻和信息的自由选择相对普及又受到相对限制的今天,受众将不可避免的以猎奇的心态对未知的新闻事实进行揣测和猜度。对于新闻人本身,新闻受众的此类猎奇心理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传播被视为魔弹,他可以毫无阻拦的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在信息泛化的当今时代,新闻媒体对事件报道的选择性缺失和主观性侧重,会使一些受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对从字里行间揣测新闻人更多的意图和态度有了相对渴望。这样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和社会认可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却也极易造成信息的偏差和误读。如何正确引导受众的这种猎奇心理,让“潘多拉的盒子”在新闻传播中,只放出“底层的希望”,而不要受其他负面的影响,值得每一个新闻人思考。

3 “潘多拉效应”下新闻媒体对受众猎奇心理的具体把握

正向的舆论导向,合理的节目设置,妥当的信息传播,完善的新闻内容,是新闻媒体在把握新闻受众猎奇心理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将“禁果分外甜”变成自主的接受社会信息,合理避免“大道不传小道传”现象的产生。为了达到上述的期待与效果,对于如何引导受众的猎奇心理,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

3.1 防止虚假新闻泛滥,提升媒体公信力

在对受众好奇心的引发过程中,很可能因为新闻本身报道方式和真实程度的不足,引起观众的不信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之源和力量所在,也是我们每一个媒体人应该坚守的新闻伦理。不论新闻价值如何,新闻意义怎么体现,媒体公信力都是一个媒体的立身之本。为了贴近生活,为了贴近实际,可以在节目中进行适当的娱乐信息引入,但切忌泛娱乐化和为了博噱头,赚眼球,罔顾新闻伦理与规范。对受众猎奇心理的把握,应该是对受众好奇心的适当引导,而绝非对人类劣根性的放纵。

3.2 增加专题类新闻的传播,做好前期规划,系统的安排整体新闻内容

专题类新闻的话题一般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对于其他新闻类型,专题类新闻拥有更深刻的社会关注程度和相对更多的受众关注。关注度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客观促进了对节目的投入和对节目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媒体人的考验。在专题新闻中,正确引导受众的猎奇心理,更有利于全面把握节目脉络,推动整体新闻进程,同时,专题新闻是在新闻本身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和分析,这样也更容易吸引新闻受众的注意力,便于引起受众猎奇心理的产生。作为媒体人,对于热点类新闻的传播,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我们引领了受众的目光,也直面着社会的热点问题,需要把握的,就是如何降低负面影响,引导受众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自我定位。具体到受众猎奇心理层面,既要主动引导,同时切忌迷失。落实到实际应用上,专题类新闻对猎奇心理的把握,首先应当进一步深化节目特色,抓住受众心理,尊重事实,追踪热点。其次要找准节目定位,对于不同的节目,不同的新闻,都有最适合他的受众群体和传播方式,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化,乃至经济,探求的角度不同,发掘的侧面不同,报道的方式不同,都会有不同的适应人群。因此,可以大致规划出两种途径,其一为怀旧的模式,在专题中,侧重于从现在进行回顾,对过往层层深入,用积累的目光和历史的角度,透视现在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其二为对比的方式,选取不同的发掘角度,进行社会形式,社会意识的对比讨论,吸引老年受众群体的关注度。最后,则是要保留自身的独特内涵,不能一味的迎合受众,不能让节目落俗。媒体是社会的公器,要对受众负责,正确引导舆论,反映现实,担负起本身的职责。

3.3 增强业务的专业性

媒体要有媒体本身的定位和基准点。我们需要服务于受众,但服务不代表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是一类心理学的导向性态度,需要引导和把握,但不能一味迷失,新闻作品是媒体的生命之源,新闻作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媒体的生命力长短。越是细致的描绘越可以消除心中的疑虑,理智全面的表达方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受众的认同。在任何时候,技巧、方法都是相对次要的,决定实际意义的终究还是自身的绝对品质。增强业务的专业性,一方面是对新闻受众的务实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对新闻媒体自身负责。只有全面把握,深度落实,才能真正做出有意义的节目。

3.4 学会在新闻中合理的设置“悬疑点”

这种说法本身看似是矛盾的,新闻不是电视剧,讲求的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新闻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即时快捷,真实准确的报道。首先,设置吸引人的标题,但我们反对“标题党”式的悬疑。这是很难把握的一个方面,既要有特色,又绝对要吻合作为新闻的身份。有笑话说,某电影院推出电影“一个女人与七个男人的故事”,众皆蜂拥去看,结果播的是“白雪公主”。这种手法,从“潘多拉效应”的角度看来,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甚至无下限的诱发受众猎奇心理的例子,显然不是新闻人真正可取的,在新闻人的角度,引导受众猎奇心理的新闻标题,应该具有多变的格式,幽默或独到的修辞,新颖的视角,或者精深的文采。其次,在内容上采用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采取一些技巧,例如倒金字塔形、悬念式结构等,尤其是在电视新闻上,广泛应有各类蒙太奇效果,要做到客观的表述,但要拥有生动的表达,想要让受众满意,就要既能吸引他们,又能感染他们,这也是新闻本身需要把握的自我定位。媒体应当试图进行的,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用真实细致的新闻,踏实有效的报道,与众不同的技巧,让新闻更加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4 综述从“潘多拉效应”的角度解读新闻受众猎奇心理

从“潘多拉效应”我们可以最终得出,希望受众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一方面在于我们新闻的本身定位,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对于受众猎奇心理的客观引导。作为新闻人,对于受众猎奇心理的存在,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手段和表现方式,带动受众,增加阅读量、收视率;同时也要小心翼翼地去把握会产生的偏差和尺度,进行正确的引导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伴生而出,这是新闻人的机遇和考验。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人类克隆.梦想的潘多拉盒子[J].科学中国人,2001(6).

G212

A

1671-0037(2014)04-105-1.5

鲁钟思(1986-),女,记者。

猜你喜欢
猎奇潘多拉效应
小狗猎奇
懒马效应
槐花鸡蛋
上海夜色714定制影院 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误读or猎奇?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浅谈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技的“潘多拉”
潘多拉手袋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