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实施现状反思

2014-12-26 12:47王国强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理念虫子新教材

王国强

优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课程、教学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只有在相关方面协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向优质化。回顾这几年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笔者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现象:课程理念是新的,但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教材是新的,但一些学校教与学的方式却是旧的;“餐桌式”高效课堂模式是新的,但一些学校和老师依然以繁重的课业负担,来完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多元选择,但相当范围内的评价体系还是大一统。

就语文新教材实施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一些教师授课时把课文放在一边,仅抓其一点,进行无限制延伸,天南地北,悠悠千载,俨然博学鸿儒了。有一节赛讲中被许多评课教师赞赏的语文课,听完课后,我统计了一下,老师总共提出了18个问题,提问了21个学生,回答93人次,师生互动约36分钟。在当天听的4个学科的5节课中,这节课是师生互动最热烈的。但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的平均分大大低于其他3科,一些字词及课文情节的测试题,竟有近半数人答错或根本未答。是试题难吗?师生都认为:测试的是基本内容。也就是说,这节互动热烈而受学生喜欢的课,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这是许多新课程课堂存在的问题:表面互动、活跃,内里却丢失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育任务。

对教师提的18个问题详细分析后,发现“假问题”太多、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提问时等待时间过短,是本节课教学失效的主要原因。只是由文中一点的无限制延伸,将完整的知识割裂化,看似精彩热烈,实则成了空中楼阁,眩目有余,基础不足。

二、教学方式方面

在一些课堂上,问题不论巨细,一律讨论探究,学生论到哪教师跟到哪,学生论到何程度,教师跟到何程度,乱乱哄哄。比如在一节以课外阅读指导为内容的语文课上,老师发了一篇阅读文章,该文通过几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虫子获得不同的启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和辩证思维的熏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学生嘟哝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就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具创意地想出了许多让虫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换取法、等待法……课上得很生动。

但笔者以为教师如此引导,故事虽然生动,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辩证思维并无大的作用。“虫子不爬怎么办?”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学生的潜台词大约是这个意思:虫子不爬,观察者就不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了,这篇文章也就写不成了!教师抛开学生问题的实质,去大搞探究,倒有点像在上生物课或自然实验课。看似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是偏离了语文教学轨道。如果还有学生问虫子不是爬而是飞,那教师是不是又该研究小虫子怎样飞的问题呢?设计某一个环节,要与整个教学过程联系起来,不要为了自主合作探究,为了生成而刻意去设计一些环节。

三、教学手段方面

一些教师课件做得很美,课堂上声、光、色、像俱全,唯独课本成了客串,形象化有余,语言文字咀嚼缺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一是教者不能盲目崇拜新教材、新理念,而应冷静头脑,去深入探析新教材、新理念的本质。

二是语文教学实在应该再基础一些。学有应得、学有所得应当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底线。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但也不能把学生估计过高,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在课堂上随意生发。“有意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毕竟太偶然了。

三是我们的课堂一定要目的明确,本着让学生学有应得,学有所得的底线,进行切合实际的设计与操作。希腊神话里,安泰勇猛无敌,但他的脚一旦离开大地,就容易受到致命之伤,同样,不顾实际地追求新理念,割裂地看待以前的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这样的教改也必将变得脆弱。

?誗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理念虫子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虫子的信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新理念下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