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意象与悲剧:解读《长恨歌》

2015-01-03 09:02司若兰
剑南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杨玉环玄宗长恨歌

■司若兰

文学鉴赏

千年的意象与悲剧:解读《长恨歌》

■司若兰

白居易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诗歌以通俗易懂而著称,影响颇广,上有达官显贵,下至街头市井。他撷取寻常事物、用平实的语言架构诗歌,形成平易浅切的诗歌风格。而《长恨歌》却在历史的传说之中又加入了浪漫的火种,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在唐朝也备受世人关注。白居易极力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凄美,颂扬了他们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

一、意象的传神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陆机《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之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文学意境的产生是通过具体的象,主观的情揉入客观的象,才有了意境的存在。芙蓉与梨花的意象在诗中也有着深刻的内涵,芙蓉美艳,丽质天成,梨花洁净,寂寞惆怅。用这两种花形容杨玉环,既与颜色有关,也与感情和机遇变化有关。

诗中对芙蓉意象有多处描写:“芙蓉帐暖度春宵”,“芙蓉如面柳如眉”,“太液芙蓉未央柳”,意指贵妃出浴时犹如出水芙蓉,柔弱娉婷;她面若芙蓉,烂漫芳菲,色如凝霞,倍显明媚;玄宗见到太液湖上的朵朵芙蓉,宛如看到玉环款款走来,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怎能不生悲戚!

芙蓉尊贵,是美与爱的象征,以芙蓉的自然美去比拟女性美在唐朝较为普遍,它清丽明艳、风姿绰约,在玄宗的心中,杨玉环就是满塘荷花的幻影。而随着马嵬坡下缢红颜,芙蓉枯萎,身世飘零,由梨花代替了玉环。

梨花在品花传统中地位较低,但也是唐诗中的普遍意象,它洁白、微笑而脆弱。“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岑参以梨花喻雪,以数量庞大的梨花怒放写雪景之壮美。而白居易只写一枝梨花,将梨花通过数量上的削减塑造成另一种形象,被表现的“梨花”本身只有视觉上的洁白纯净,白居易将普通的素材陌生化,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创造更为新颖,不仅仅是贵妃的“雪肤花貌”,不仅仅是美人泪水,而是不可触摸也无法接近的孤独与感伤,暗示了美人已逝和悲惨命运。

二、悲剧的美感

李杨的爱情悲剧有一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壮,又有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法言表的疼痛,前者石破天惊,后者内敛压抑,给人极大的美感体验。

受我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即“中和之美”,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后,挂上一条欢乐的尾巴。例如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原来是悲剧性的收场,而到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悲剧场面之后,又来了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或是表现为“哀而不伤”、“善得善报,恶得恶果”,也就失去了一部分感染力。白居易也未能跳出这个圈子,在描写杨玉环在马嵬兵变被缢死时,他无法改变历史,于是想尽办法淡化这一事件的悲剧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中悲剧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消解。白居易利用道家方术使得李杨二人得以相会,以神游虚幻世界让逝去的能够重现,是对现实的反叛,道家的遁世思想也由此表现。白居易仕途坎坷,道家的人生哲学无异契合了他隐逸的想法,杨玉环成仙依旧貌美就是对悲剧情怀的消解,这种超然的意境脱离了现实,却使得玄宗被禁锢的心灵得到解脱。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杨玉环玄宗长恨歌
狡黠
长恨歌——笔画设计
香尽空珊珊
“素面朝天”究竟是面对谁
长恨歌
大唐艳景中的女性幻象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