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土陶,捏制千年的咏叹调

2015-01-13 06:30文雨
旅游世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土陶制陶高台

文雨

在喀什这方厚重的土地上,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着的文明之花枚不胜举,其中一朵便是凝聚着古朴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纯手工土陶。

虽然千百年来,喀什的民间艺人们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传统的民族制陶技艺,但是在去喀什之前,我却听说这种被列为“非遗”的技艺,几乎已近失传。

出乎我所料的是,我们很容易的就在英吉沙县找到了土陶匠人和烧窑点,作坊对任何想参观的客人都敞开门扉。旅游摄影,将这即将失传的“非遗”技艺重又推到了世人面前。

千百年来口口相传

作坊里的工具和物品都如土陶一样,蒙着层层尘埃。土陶的历史却在匠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中,鲜活如昨。

制作的历史,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的土陶,还保留着泥土最原始的色彩。到了汉晋时代,才慢慢着色,有了色彩。但是这么多年来,人们还是习惯于仿古土陶,因为那种质朴和素雅,才是本色。

在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目中,高台民居里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土陶作坊象征着维吾尔族土陶文化的发祥地。在土陶的鼎盛时期,高台上林立的近百家土陶作坊比肩接踵,来自喀什噶尔绿洲角角落落,甚至中亚、西亚的商贾络绎不绝。高台民居至今还留有传承了四五百年的土陶作坊,各种制陶工具及工艺方法都是祖传至今。

英吉沙县土陶是纯手工制作,烧制历史已达几千年。当地至今仍沿袭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他们一般从附近的山上采集一种岩胶泥,先将胶泥浆泡,经踩、揉、和,使胶泥有黏性和强度,再上辘轳转坯成型,经削、刮、刻然后晾干,彩绘上釉,大多是维吾尔族喜欢的伊期兰风格的颜色,最后放入窑内点火烧制多半天,散热后出窑。这种手工制陶工艺,千百年来一成不变,它以口头方式传承,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模板,几把工具和一个自制的木制轴盘,就是他们全部的生产工具。

这里的土陶好,关键在土质。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叫“色格孜”的土,土质细腻,粘性强,是制作陶器的绝好材料。传说在800年前,有个制陶匠人首先发现了这种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相继有很多人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一代代传到今天。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泥巴艺术

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但是这种“艺术”在一开始,就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件陶器,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在过去的岁月里,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家庭生活、农耕生产,甚至宗教活动前洗手净身都用土陶。盛饭用的陶碗(塔瓦克),和面、放食物的盆,洗浴用的脸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壶),盛水的“库甫”(陶缸),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库扎”(土陶水桶),都是土陶制品。

吾尔族的陶器普遍夸张,独特的造型主要体现在各种壶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有一种水壶最为奇特,它是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物品——阿不都壶,形状有大小、高低、扁圆之分。这种壶的奇妙之处在于壶的两侧各有5个孔眼,看起来孔是相通的,实际上里面是封闭的。如果在壶内装上水,水一点也不会从孔眼流出来,只能从壶嘴里倒出来,可称为喀什土陶制品的代表。

悬崖上的土陶守望者

在以前,很多制陶匠人并不愿意称自己为艺人,因为对他们而言,所谓工艺和器具都是求生的一种手段。那每天重复着的转轴、抹口、上釉的动作,从古至今没有改变。

说到这些,与土陶相伴一生的老人艾则孜·买买提很是感慨。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土陶烧制技术,现在已经近60年了。老人说,从他爷爷的爷爷开始,他们家就靠烧制土陶谋生。可是现在,有千年制陶厍史的古城喀什,像艾则孜·买买提老人一样古法制陶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土陶艺人一天天变老,喀什土陶制作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所幸,当地政府对“非遗”的保护非常重视。在政府的组织下,一家旅游公司投资开发高台民居的旅游产品,他们出资帮制陶艺人规划了房子,配备了加工作坊、陈列室和展览走廊等,并且还规划改造了土陶一条街,民间手工艺人可以敞开大门迎接各地来的游客,在售卖手工艺品的同时推广维吾尔文化。

沿着高台民居魔幻般的人行小道向上,在地势最高处,醒目地立着一块“祖农阿西木五代传统手工土陶”的招牌。随着旅游业的兴盛,“祖农阿西木五代传统手工土陶”作坊举世闻名。严格地依照祖传的工艺,吐尔逊卡日·祖农用来给土陶上色的颜料,都源自从戈壁滩或高山上采集的彩色石块,石块经碾磨后再添加铁锈和植物油,最终演进蜕变为光彩夺目的靓色。

在高崖上,正是这些坚守的土陶守望者,使得历经千年的土陶风情依然那般鲜活。

猜你喜欢
土陶制陶高台
高台镇皂荚树
土陶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土陶记忆
危如累卵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