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中药多组分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

2015-01-13 09:15林密真曾棋平杨慧丹刘志宏宋洪涛
中成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制剂研究进展中药

林密真, 曾棋平, 吴 博, 杨慧丹, 刘志宏, 宋洪涛*

(1.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福建 福州350025;2.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中药缓控释制剂发展缓慢,其原因在于必须遵循中医用药的整体观。中药成分只有在体内同时释放,并同时作用于靶标部位,才能达到各成分相互协同的作用,发挥其多层次、多靶点综合疗效的优势。目前,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类型按照释药原理,可分为膜控型、骨架型、渗透泵型等,其中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具有药物可以长时间零级释放、体内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持久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控释剂型。由于该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通常不受介质环境pH、胃肠道蠕动和食物因素的影响,并且体内外释药相关性较好,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中药各组分能实现同步释放[1-3]。因此,渗透泵制剂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对提高中药制剂的水平及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1 口服渗透泵制剂的释药原理

渗透泵制剂主要由药物、半透膜、渗透压活性物质和助推剂组成。口服渗透泵制剂后,胃肠道内水分由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渗透压活性物质(双层片中的助推层物质)吸水膨胀。由于包衣膜具有刚性,膜内体积一定,因渗透压活性物质的存在使得膜内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并且膜内外存在渗透压差,使药物溶液经释药孔挤出。其释药满足公式1[4-5],如下所示。

式中,dv/dt 代表水透过渗透膜向片芯渗透的速率;Δπ、ΔP 分别代表膜内外渗透差和静压差;K 为常数;Cs 为溶解度。

由式(1)可以看出,只要选择了合适的半透膜、大小适当的释药孔径及稳定在饱和状态的片芯药物浓度,就可以维持零级释药速率[6-7]。由于渗透泵释药基于渗透压原理,基本不受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利于成分复杂和极性差异大的中药各组分间的协调释放,因此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差异或治疗途径,选择合适的渗透泵类型,可在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制备中具有较大优势。

2 常见口服中药渗透泵制剂的类型

2.1 单层渗透泵 单层渗透泵制剂(MOTS)是水份通过半透膜渗入片芯后,其中的高分子材料迅速水化,与药物形成具有一定黏度的均匀混悬液,并利用高分子溶解时产生的溶胀压和渗透压,使形成的混悬液从释药小孔中释放出来[8]。单层渗透泵制备工艺简单,无需确定打孔面,利用常规压片的方法即可压制片芯,避免了片芯药物层识别的过程,因此更适合工业化生产[9]。

胡容峰等[10]将六味地黄提取物制成渗透泵片,片芯以氯化钠为促渗剂,聚氧乙烯(PEO)为助悬剂,并加入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释放,将醋酸纤维素(CA )和致孔剂聚乙二醇4000 (PEG 4000)溶于丙酮作为包衣液进行包衣,并以水溶性成分马钱苷和难溶性成分丹皮酚为指标成分,发现释放曲线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马钱苷r=0.982 5,丹皮酚r =0.979 7),但是两者的释放同步性较差(f2=45.32)。Xie 等[11]利用渗透泵原理制备水飞蓟素固体分散体渗透泵片,以氯化钠为促渗剂,聚氧乙烯为助悬剂,含有制孔剂聚乙二醇(PEG4000)的醋酸纤维素为包衣材料,实现了水飞蓟素各有效成分花旗松素 (TF)、水飞蓟亭(SC)、水飞蓟宁(SD)、水飞蓟宾(SB)和异水飞蓟宾(ISB)24 h 内的零级释放,而且释放率都在90%以上。同时,各成分释放曲线的相似因子f2值都大于60,呈现出良好的同步缓释和释放作用。

2.2 双层渗透泵 双层渗透泵制剂(PPOP)由含药层和助推层构成片芯,外包半透膜。外界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含药层和助推层后,使含药层水化,形成含药均一的混悬液,而助推层中高分子材料吸水膨胀,使含药混悬液经释药小孔推出。这种制剂由于助推层的作用,能更好地控制难溶性药物的释放,更接近零级释药和完全释放[12-13]。

精制冠心片由赤芍、丹参、川芍、红花和降香五味中药组成,杨星钢[14]以自制的精制冠心片中间体为原料药,制备单层和双层渗透泵片。其中,双层渗透泵的片芯含药层以氯化钠为促渗剂,SDS 为增溶剂,氯化钠和聚氧乙烯(PEO-WSR303)为助推剂,压片后将醋酸纤维素(CA )和致孔剂聚乙二醇4000 (PEG 4000 )溶于丙酮,作为包衣液进行包衣,发现该制剂中水溶性指标成分芍药苷、丹参素、红花黄色素A 的释放同步性均良好(f2>50),12 h 内呈零级释放(r=0.995 9),其累积释放度大于94%;单层渗透泵片在前8 h 呈零级释放(r =0.995 5),12 h 的累积释放大于86%,说明双层渗透泵制剂相对于单层,更容易实现药物的零级释放和完全释药。但是,在制孔工艺中,要对片剂的正反面进行识别,对制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要求高,需要采用二次压片技术,制备工艺更加复杂,不易于工业化生产[15]。

2.3 微孔渗透泵 微孔型渗透泵(MPOP)是在成膜材料中加入水溶性致孔剂,当包衣片与水接触时,半透膜中的水溶性致孔剂遇水溶解,形成释药小孔,而包衣膜则形成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小微孔膜。由于这种特殊的在体致孔方式,使MPOP 无需其他类型渗透泵片所必备的激光打孔工艺和设备,还避免了单一释药孔可能因局部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的胃肠道刺激[16-17]。

Xu 等[18]选择比例为1 ∶1 的蔗糖和乳糖混合物作为促渗剂,包衣液以聚乙二醇400 (PEG 400)为致孔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为增塑剂,醋酸纤维素(CA)为包衣膜,将丹酚酸制成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并以丹酚酸B 为指标,发现药物在12 h 内呈零级释放(r=0.998 0)。郑金凤等[19]采用渗透泵技术,选择同时含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丹参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多组分渗透泵片,片芯以NaCl 为促渗剂,聚氧乙烯(PEO)为助悬剂,包衣膜材料为醋酸纤维素(CA),包衣液溶剂为丙酮,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致孔剂为聚乙二醇400 (PEG-400),发现该渗透泵控释片的12 h 累积溶出率达到90%,呈现出良好的零级释放特性(r >0.990 0),并且丹参的主要成分参酮ⅡA 和丹酚酸B 的f2均为86.55,表明两者体外释放行为之间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但是,该研究只选择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丹酚酸B 作为指标成分,进行渗透泵制剂成型工艺筛选,未考虑其他成分的释放,该渗透泵片能否实现各组分的同步释放尚有待考察。

2.4 泡腾型渗透泵 泡腾型渗透泵(EOPT)是利用片芯中的药物本身呈酸性的特点,直接添加碱源,或在片芯中加入酸源和碱源的泡腾性物质以产生气体,作为释放药物的辅助推动力,有助于难溶性药物的充分释放[20-21]。葛根素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是以柠檬酸和NaHCO3为泡腾剂,以聚氧乙烯(PEO-N80)为助悬剂制得片芯,外包含致孔剂(PEG 400)和增塑剂 (DEP)的醋酸纤维素 (CA)膜,属于单层渗透泵片,在12 h 内呈零级释放 (r >0.999 0),药物释放较完全(累积释放度>85%)[22]。

附子理中方由党参、附子、炒白术、干姜和甘草组成,Li 等[23]利用其主要成分总黄酮和甘草苷呈酸性的特征,以NaHCO3为泡腾剂,HPMC 为阻滞剂,制成泡腾型渗透泵片,并以甘草苷为检测指标,发现仅以氯化钠和甘露醇为促渗剂制备普通渗透泵片时,14 h 的累积释放率只有40%左右,而泡腾型渗透泵片14 h 的累积释放率大于95%,而且呈较好的零级释放趋势(r=0.972 2)。与原方相比,泡腾型渗透泵片不但减少了剂量,同时还降低了毒副作用,并提高了用药顺应性。复方丹参由三七、丹参和冰片组成,薛立安等[24]利用其有效成分含酚羟基和和羧基而呈弱酸性的特点,直接加入碳酸氢钠以形成泡腾剂,并以甘露醇和氯化钠为促渗剂,以HPMC 为阻滞剂制得片芯,外包含致孔剂的醋酸纤维素膜。结果表明,5 种有效成分原儿茶醛、丹参素、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Rb1的相似因子值(f2)均大于50,同步释放性良好,而且在渗透压和泡腾现象的共同作用下,药物在12 h 内能以零级速率完全释放药物。

2.5 胃内滞留型渗透泵 胃内滞留型渗透泵(FOP)将渗透泵缓控释和胃滞留技术相结合,以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一般大于4 h),增加药物在胃或十二指肠的吸收时间,稳定血药浓度,提高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临床疗效,并且对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药物(如抗幽门螺旋杆菌、抗溃疡药等)有重要意义,一般应用于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不受胃酸破坏的药物。其片芯为含药的渗透泵片,外层由胃漂浮材料和药物组成,其中胃漂浮材料的处方为凝胶剂、发泡剂和膨胀剂等[25]。

方瑜[26]将吴茱萸和黄连的提取物制成连萸胃滞留渗透泵控释片(LIFOPT),推动层以氯化钠为促渗剂,PEOHPMC= (4 ∶1)的混合物为膨胀剂,还含有聚丙烯酸树脂RS 的轻质多孔微球,使片剂总表观密度小于水,由于浮力作用而漂浮于胃液中,水分进入药物层,从而形成软膏状药物混悬液,推动层遇水膨胀,将药物推出;含药层促渗剂为氯化钠,助悬剂为聚氧乙烯 (PEO,Mw =200 000),用量为提取物(连萸总生物碱):PEO =4 ∶1。将推动层与含药层压制成双层片芯后,用以聚乙二醇(PEG 400)为致孔剂的醋酸纤维素(CA)丙酮溶液包衣,制备成胃滞留渗透泵缓释片,在水、0.1 mol/L 盐酸溶液和磷酸盐缓冲液(pH 为6.8)这三种释放介质中,有效成分巴马汀、小檗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碱的释放曲线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r >0.990 0),并且任意两者的相似因子值(f2)都大于60,表明以上四者的释放度无明显差异,均呈现出同步缓释的特征。

3 问题和展望

目前,中药缓释制剂常忽视中药及其复方多组分的特点,一味追求中药单体化合物,而忽略了中医用药的整体性。而渗透泵制剂应用于中药研究时,主要多也集中于单一有效成分,如岩白菜素[27]、苦参素[28]、灯盏花素[29],环维黄杨星D[30]等,但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提取物和复方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大多采用简单的渗透泵制剂类型,其考察指标也仅限于单一有效成分,尤其是在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并未考虑其他成分的释放情况。

为了将渗透泵制剂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中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新型渗透泵制剂的特点和优势,如直肠型[31]、结肠靶向型[32]、三层型[33]、口含型渗透泵[34]等,使其在中药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2)充分运用固体分散体[35]、自微乳化[36]、环糊精包合[37]、磷脂复合物[38]等先进技术,解决中药溶出度差、溶解度低等问题。(3)应用优良的辅料和先进的制备工艺,解决该制剂可能出现的各组分释放不一致或不彻底的情况。(4)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该制剂体内外相关性及药动学、药效学评价研究[39-40]。

[1] 唐 勤,张继芬,侯世祥,等.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2):953-957.

[2] Herrlicha S,Spietha S,Messnera S,et al. Osmotic micropumps for drug delivery[J]. Adv Drug Deliv Rev,2012,64(14):1617-1627.

[3] 颜 琨,梅兴国. 渗透泵给药系统设计原理、关键技术与发展动态[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2):92-97.

[4] Zentner C M,Rork G S,Himmelstein K J. The controlled porosity osmotic pump[J]. J Controlled Release,1985,1(4):269-282.

[5] Zentner C M,Rork G S,Himmelstein K J. Osmotic flow through controlled porosity films:an approach to deliveryof water soluble compounds[J]. J Controlled Release,1985,1(2):217-229.

[6] 计 方,王 柏. 口服中药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J]. 海峡药学,2011,23(9):5-7.

[7] 胡还甫,衣伟锋,余林岚,等. 渗透泵控释制剂释药影响因素研究概况[J]. 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81-84.

[8] 刘海洲,刘爱云,高 峰,等. 渗透泵型控释片制备工艺研究进展[J]. 齐鲁药事,2008,27(8):486-489.

[9] 徐良娟,王 柏. 难溶性药物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J]. 药学进展,2012,36(9):406-412.

[10] 胡容峰,韩玲玲,彭代银,等. 六味地黄控释片的处方优化及同步释放的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2):217-221.

[11] Xie Y C,Lu Y,Qi J P,et al. Synchroniz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multiple components in silymarin achieved by the osmotic release strategy[J]. Int J Pharm,2013,441 (1-2):111-120.

[12] 田 振,张 晶,周 欣,等. 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1,42(10):2130-2134.

[13] 赵 锋,马银玲,王 静,等. 难溶性药物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20):1771-1774.

[14] 杨星钢. 复方中药精制冠心渗透泵控释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6.

[15] 吴 涛,潘卫三,庄殿友,等. 难溶性药物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1999,34(2):76-78.

[16] 张 婧,樊光辉,刘 辉,等. 微孔型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 (16):1351-1354.

[17] 游本刚,潘海敏,许琼明,等. 珍珠菜提取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工艺研究[J]. 中成药,2010,11 (32):1885-1888.

[18] Xu W J,Li N,Gao C K. Preparation of controlled porosity osmotic pump tabletsfor salvianolic acid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formulation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J]. Acta Pharm Sinica B,2011,1(1):64-70.

[19] 郑金凤,杜佩佩,闫红波,等. 丹参多组分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的考察[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6):394-398.

[20] 李秀敏,李慧莉. 口服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147-149.

[21] 罗晓健,辛洪亮,饶小勇,等. 泡腾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73-975.

[22] 王 立,张 君,王文倩. 葛根素泡腾性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J]. 中草药,2013,44(6):686-691.

[23] Li X D,Pan W S,Nie S F,et al. Studies on controlled release effervescent osmotic pump table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Recipe[J]. J Controlled Release,2004,96(3):359-367.

[24] 薛立安,李元波,郭丹丹,等. 复方丹参泡腾性渗透泵片的制备及释药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848-851.

[25] 周晓丽,朱金屏. 渗透泵剂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40(1):52-58.

[26] 方 瑜. 复方中药连萸胃滞留渗透泵控释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

[27] 吴 敏,尹蓉莉,李 全,等. 岩白菜素固体分散体渗透泵片制备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5-39.

[28] 张 丹,孙英华,刘 艳,等. 均匀设计法制备苦参碱渗透泵型控释片[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1):16-19.

[29] 何 燕,潘卫三. 灯盏花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J]. 华西药学杂志,2009,24(1):25-27.

[30] 北京中惠药业有限公司. 含中药环维黄杨星D 的渗透泵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1435178A[P]. 2003-08-13.

[31] 薛红梅. 中药黄连结肠靶向制剂工艺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32] 杨志欣,徐 珍,杜素美,等. 5-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渗透泵微丸在大鼠体内释药特性考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7):1-6.

[33] Liu L,Ku J,Khang G,et al. Nifedipine controlled delivery by sandwiched osmotic tablet system[J]. J Controlled Release,2000,68(2):145 -156.

[34] 周晓丽,朱金屏. 渗透泵剂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40(1):52-58.

[35] 吴 敏,尹蓉莉,李 全,等. 岩白菜素固体分散体渗透泵片制备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5-39.

[36] 刘伟星,李 宁,高崇凯. 葛根素自微乳化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J]. 中草药,2013,44(12):1568-1573.

[37] Kan S L,Li J,Liu J P,et al. Preparation and IVIVC evalu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micro-porous osmotic pump pellets[J]. Drug Dev Ind Pharm,2015,41(3):476-481.

[38] 刘玉强,陈大为,才 谦,等. 红花黄素磷脂复合物渗透泵胶囊的制备[J]. 中成药,2009,31(1):57-59.

[39] 王文苹,谢秀琼,杨大坚,等. 口服渗透泵控释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599-600.

[40] 黄 涛,孙燕燕,林 宏,等. 中药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11):642-645.

猜你喜欢
制剂研究进展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中药零食”怎么吃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