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点刺配合耳后静脉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之乳突部疼痛30 例的临床研究

2015-01-19 06:02刘海永刘文龙田柳青赵丽琴田海明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36期
关键词:乳突面瘫面神经

刘海永 刘文龙 田柳青 赵丽琴 田海明

1.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河北三河 065200;2.河北省三河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河北三河 0652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仅使患者表情肌失去原有的美观和功能, 对于伴有耳后疼痛的患者更饱受着难以言表的痛苦折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纵观国内外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不外乎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面神经减压术等外科治疗、理疗及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内经》时已提及,包括中药口服、外敷、针灸、按摩、拔罐、放血等,其中针灸治疗以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多见,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且效果肯定。 但对于周围性面瘫伴乳突后疼痛的治疗以及预防和控制后遗神经痛方面则是整个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本研究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毫火针点刺乳突部配合耳后静脉放血疗法可以很好地改善面瘫症状, 早期应用本疗法对于缓解乳突部疼痛有较满意的疗效,可有效地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现与医学工作者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在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门诊治疗的周围性面瘫伴乳突部疼痛患者60 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 治疗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18~66 岁,平均(38.16±12.55)岁;病程1~15 d,平均(8.10±0.80)d。 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19~68 岁,平均(39.66±12.83)岁;病程0.5~16.0 d,平均(7.80±0.70)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拟定,其中均伴有患侧乳突部疼痛。 ②辨证分型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2]中面瘫的证候分型拟定。风寒证:除面瘫一般表现外,尚有面部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疾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证候诊断为风寒型。②首次发病、一侧周围性面瘫者。③年龄18~70 岁,男女不限。 ④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颅凹病变、脑外伤等。②辨证分型为风热证或其他证型的周围性面瘫者。③亨特综合征及面肌痉挛患者。 ④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脏器如肝、肾、肺功能受损和血液系统功能异常和精神病患者。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久病体弱患者。⑥不能耐受毫火针及静脉放血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针刺治疗 参照《针灸治疗学》[2]面瘫治疗方案拟定。

1.5.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乳突部火针点刺及耳后静脉放血治疗。 治疗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争取配合和减少意外发生。①乳突部毫火针点刺:针刺治疗前,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乳突部,用0.30 mm×40.00 mm“汉医牌”针灸针在酒精棉球上烧红针尖3~5 mm,后迅速点刺患侧乳突部疼痛区,5~6 次为宜。5 d为1 个疗程,隔日1 次。②耳后静脉放血:针刺治疗结束后,医者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揉搓患侧耳部,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选择静脉明显的血管用一次性采血针,以斜刺或直刺手法进针1~3 mm,并轻轻挤压血管近心端,以挤出5~6 滴黄豆大小血液为宜。 5 d 为1个疗程,隔日1 次。 与火针点刺间隔进行。

1.5.3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翳风穴及耳后阿是穴。

两组均以5 d 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6 观察指标

①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各评价1 次。②乳突部疼痛平均消失时间。 ③安全性评价指标:有无晕针、烫伤、大出血等情况发生。

1.7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中面神经炎的疗效标准拟定。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B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H-B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治疗后H-B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 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30 30 16.03±6.65 15.30±6.98 8.93±3.00*5.66±2.14*

2.2 两组乳突部疼痛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乳突部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2.53±1.21)d,对照组为(6.36±2.5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提示治疗组能够更加快速地缓解周围性面瘫患者耳后乳突部疼痛症状。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73.33%和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晕针、烫伤、大出血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病因多认为病毒感染或风寒刺激导致茎乳孔内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缺血水肿受压,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 由于面神经除支配颜面部所有表情肌外,其分支还支配耳后肌、耳上肌、耳前肌、耳廓内肌等非颜面肌,因此本病早期常伴有患侧耳内、耳后乳突区或下颌角的剧痛。 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面神经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而且部分患者还会饱受后遗神经痛的困扰。 临床中笔者发现,伴有耳后疼痛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恢复较无耳后疼痛患者慢。在某种意义上,耳后疼痛的程度标志着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因此尽快缓解耳后疼痛对周围性面瘫的恢复意义重大[5]。陈晓强等[6]采用局部放血配合毫针围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后乳突部疼痛患者60 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5%,且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眼歪斜”“口僻”范畴,本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发。 西医早期以激素治疗为主,但因激素禁忌证明显及副作用多, 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治法丰富,如中药口服、外敷、针灸、按摩、拔罐、放血等[7-12],疗效肯定。 但对周围性面瘫伴耳后疼痛的研究尚少。因此从中医尤其是针灸角度来研究一种有效缓解甚至消除耳后疼痛从而改善面瘫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迫在眉睫。

临床中笔者发现,毫火针点刺配合耳后静脉放血对于周围性面瘫伴耳后疼痛的患者疗效确切。 早在《内经》中已提到火针可用于治疗寒证,如《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将毫针针体烧红后施术,能够将火热的能量由腧穴直接导入体内,鼓舞阳气,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张恩生[13]采用火针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35 例, 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 现代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以火针迅速点刺患处,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水肿等,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14],因此毫火针结合了针刺和艾灸的作用,能够快速疏通凝滞的气血、经络,缓解乳突部疼痛,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放血疗法使用由来已久,《针灸大成》云:“人之气血凝滞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 ”因此许多临床学者也将放血疗法应用于本病[15-17]。现代研究显示,刺血疗法可以改善患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周围性面瘫早期以邪气实为主,因此实者泻之,采用毫火针点刺配合耳后静脉放血,将贺普仁教授温通法和强通法联合应用,祛邪之力更强,局部施治,直达病所,能够迅速刺激面神经电生理反应,改善面神经水肿、变性等病理变化,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因此本研究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乳突部毫火针点刺配合耳后静脉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之乳突部疼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2 个疗程结束后,尽管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愈显率(73.33%)显著优于对照组(36.67%)(P <0.05), 并且治疗组在缓解耳后疼痛的平均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 治疗中无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毫火针点刺配合耳后静脉放血能够明显改善面瘫症状,快速缓解耳后乳突部疼痛,缩短面瘫病程,从而有效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1] 吴江.神经病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16,118-120.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71.

[3] 钟洪海,谢岳锐.Bell 氏麻痹10 项记分法的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1994,15(2):84-85.

[4]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8.

[5] 赵盛惠.应用针刺配合艾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3,11(10):166-167.

[6] 陈晓强,刘海永,赵丽琴,等.局部放血加毫针围刺对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治疗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2):46-48.

[7] 蒋仕琪,刘勋.透刺和重灸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四川中医,2015,33(9):153-155.

[8] 徐永亦,刘宏飞.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58 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302-305.

[9] 刘铭,马晖,富晓旭,等.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40 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10] 孙燕,曹铁民,李莉.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36(9):1234-1235.

[11] 董锦丽.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20 例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7):56-57.

[12] 曹瑞燕.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210-211.

[13] 张恩生.火针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35 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0):756-757.

[14] 贺普仁.针灸三通法的临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6-19.

[15] 曹爽,刘波,赵艳超.针药配以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 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74-75.

[16] 蓝丹纯,李知行,于涛.针刺加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40 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33.

[17] 黄志毅,麦璧连.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4):61-62.

猜你喜欢
乳突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乳突线边沿细节的观察与识别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