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路向探析

2015-01-21 01:11冯喜英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冯喜英

摘 要: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实际运作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路向是:目标分解与陈述;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分析基于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的路向可以为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范式提供一个参考框架,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 路向

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关心的是内容问题。也即他们将给学生讲授什么。因此,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向主要是遵循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新课程改革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教师最关心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因此,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向必须遵循课程“逆向设计”模式,即确立预订目标,学习评价和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以及具体的教学指导。课程的逆向设计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紧接着考虑学习评价问题,这与教师传统的课程设计将评价看作是课程(教学)结束时最后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的路向是:目标分解与陈述(确定预定目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与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一、目标分解与陈述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所以课程标准只是确定了某一学段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并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是确定了学段目标,而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集体(最起码是一个教研组)和个人智慧,根据教材内容,社区的价值观以及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课程标准(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从而确保相关的内容标准均匀地安置到不同的教学时间之中。

1.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有刚性目标,同时也有一定的弹性目标。刚性目标是对每一位学生共同的最低要求,是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弹性目标是在达到保底性目标的过程中根据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灵活设计的发展性目标,实现程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结合

在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中,由于目标陈述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教师陈述的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从而导致教师把90%以上的时间用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强调了目标的三维性,使教师认识到除了陈述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还要陈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从而把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寓于过程之中、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也发展了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用结果性目标陈述,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明确、可测量、可评估,结果性目标大部分是从教材中引出的,并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表述,他对大部分学生是相同的,在一项使用结果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学生最后形成的行为与所给出的目标是一样的。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体验性目标来陈述,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体验性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及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此,体验性目标虽然也是从教材中引出的,但它超出了教材内容并进一步发展了教材的内容。因此,一种体验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在一项使用体验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学生最后形成的反应不是同质性的,而是多元化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又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下位目标与上位目标相结合

下位目标是从上位目标中分解出来的,任何下位目标都是为实现上位目标服务的,课时目标是最下位的目标。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切忌急功近利,而应把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学段目标等上位目标结合起来考虑,立足下位,着眼上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目标相结合,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等,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一套系统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指标。对学生进步和表现质量的判断必须反映出教学目标所列举的适当表现的特征。由于教学目标的分解与陈述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学目标分解与陈述后,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目标的内容标准为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考到的内容是全面而均衡的。目标的表现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程度标准,即回答“很好是多好?”“怎样好才是足够好?”等问题,促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1]。评价内容和标准的确立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标准,“会被一个教师看成好的,也会被另一个教师看成好的”。学生也要运用这种特定的质量指标来引导自己的学习,判断自己的学业与进步。

1.评价内容和标准应是学生应知和应能的

在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已经知道教师所教的东西,能否表现出教师所教的技能,而不是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学到根据目标要求应知和应能的东西,且评估的设计通常是在课程单元完成之后。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考虑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成标准应有怎样的表现质量。换言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由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共识来驱动的[2]。且评估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

2.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建立在目标之上

衡量评价和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系列的集中性回答匹配程度的维度,这就需要教师在确立评价内容和标准时明确这样一系列问题:每个评价衡量的都必须是在目标里反映出的内容和技术;每个评价都是对目标所反映的重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公平、有效的抽样;对于目标中体现的复杂的概念、拓展性推理和高级思维等很难测量的内容在设计评价时必须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3]。

三、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4]。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从而加强课程与时代的联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1.依托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在现代社会,课程资源琳琅满目,虽然“教教材”是我们反对的,但是完全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也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我们提倡的是“用教材教”。应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当然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把教材当圣旨,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照搬,而是依托教材,筛选和整合各种不同课程资源,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教科书的内容,并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2.图、文、声、像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在十七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夸梅纽斯就曾经说过,所教的学科不应该用口教,这只能顾到耳,同时也应该用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的帮助去发展想象。所以,在学过的东西没有彻底印在眼睛、耳朵、悟性和记忆里面以前,任何新课都不能进行[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文、声、像结合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如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搜集和整理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开发出系统的文字内容,同时要尽量开发一些图、声、像的内容。

四、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有别于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下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取决于教师的教,所以教学策略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考虑的主要是教师怎么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知识怎么组织?课堂怎样管理?等问题。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下的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学有所获(达到目标的要求),学生是否学有兴趣是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根本评价标准。所以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等问题。

1.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

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是指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中性标准的程序中,以“中立主席”的身份指导学生讨论有争议的价值实践[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教师不足以成为对某些问题认识的绝对权威。所以,教师在准备材料与组织讨论过程中最具合理性的方法是采取中立,不以自己的权威地位对课堂中的观点进行控制和限定,以增强结论的开放性。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熟悉材料、提供证据、提出问题和保持讨论的连续性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教师要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问题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以及自学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3.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因材施教策略、形成认知结构的策略以及信息加工教学策略等一系列策略,但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访谈调查、投射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自我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自我调控的环境(选择适宜的强化以及形成自我调控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集体交往以及提供丰富的学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Goals.2000:Edueate America Act[DB/OL].http://www.ed.gov/Leglslation/Goals2000/The Act.

[2] 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

[3] 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

[4] 徐春英.教师的课程管理:整合课程资源.上海教育科研,2011(7).

[5] [捷]夸梅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 史丽晶,刘建新.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作为“中立主席”.教育导刊,2011(5)上半月.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