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2015-01-23 00:09王蓓蓓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患者

王蓓蓓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14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王蓓蓓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14

脑梗死;心理;饮食;康复;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地图”显示,中国是全世界脑血管病病死率最高的国家。脑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长,致残、致死率高,且易复发,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多问题。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或软化性病理改变。脑梗死属于脑卒中的一种,较为常见,占全部脑卒中的80%左右。早期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病情进展。2013-06—2013-12我科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女32例,男68例;年龄35~87岁,平均60.4岁。入院时四肢肌力有不同程度损伤者28例,有语言障碍者18例,昏迷19例。以往有冠心病史56例,高血压史23例,糖尿病史35例。在常规脑梗死治疗的同时,均给予积极的心理、饮食护理干预,92%的患者好转或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高度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1]。护士应从多方面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鼓励患者表达情感,解除因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护士应多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减轻其心理压力,护理人员除按时按量完成护理任务外,还应细心观察患者的思想反应,询问有何要求,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使患者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情绪[2]。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要有计划地进行语言训练,鼓励患者交谈,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肢体的功能锻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饮食护理(1)脑梗死患者要注意多饮水,尤其在睡前和清晨,以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由于夜间缺水,人体血液黏稠度较高,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这也是脑梗死发病率早起时较高的原因。早上起床喝杯水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脑梗死患者要采用低盐低钠饮食,血压与食盐量有直接关系。医学研究证实,每天食盐量超过10g,就会使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因此,脑梗死患者每天食盐量要不超过3g,如条件允许尽可能使用低钠盐。(3)限制脂肪摄入量和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采用植物油脂。还要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如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要少量摄取。饱和脂肪酸易加重动脉硬化,有学者认为,高血脂症引发的脂代谢紊乱也是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3],因此建议摄入饱和脂肪酸只占总热量的10%以内,最好在8%左右。适当摄入对健康有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葵花籽油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胆固醇的摄入应控制在每天300mg以内。(4)适量增加蛋白质,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可多食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每天还要摄入一定量的豆制品,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和胆固醇。还要多进食蔬菜、水果和粗粮。平时常吃的木耳、洋葱、香菇等都有降脂作用。(5)很多脑梗死患者均合并糖尿病,因此要限制含糖类的甜食以及主食的量。患者应每餐摄入足够的全谷类食品和粗加工食品。全谷类食品及粗加工食品对糖尿病有预防作用,可使血糖水平降低,而吃精制谷类食品则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机体需要较多的胰岛素调控,同时全谷类食品及粗加工食品中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其他微量矿物质对降低血糖、减轻症状也很重要。因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每餐摄入足够的全谷类食品,可用麦麸代替部分主食,有助于降低血糖。(6)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钾较高,低钠高钾的膳食有助于降低血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钾和钙。

2.3 康复护理 康复是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促进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使患者的身心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使其适应生活、工作和社会[4]。医学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要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对早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要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做弯伸手指、屈伸肘、屈伸膝等运动,防止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患者可在家属搀扶下坐在板凳上做提腿、伸膝和站立等运动,防止心血管功能减退。运动间隙用枕垫、木架维持肢体功能位,防止上肢屈曲、足下垂等畸形。可逐步增加坐、立、行走练习,进行正确步态行走。注意加强保护,防止跌倒等意外。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拧毛巾、抓握木棒等。上肢活动功能初步恢复后,着重做爬墙、抓放物品、盘核桃等运动,加强自理能力练习:吃饭、梳洗,穿脱衣服等。研究表明,通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5-6]。

2.4 预防措施(1)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可提早预防和发现脑梗死:如果年龄>45岁,最好每年做1次脑血管的体检,如颈动脉超声、颅内血管超声等。(2)积极治疗原发病:数据显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是普通人的4~6倍。(3)加强锻炼:体育锻炼对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和血压均有好处,脑梗死患者应进行适量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不感疲劳为宜。(4)合理饮食:以清淡、低钠、低盐饮食为宜。(5)戒烟限酒:香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据报告,吸烟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如果吸烟者合并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性升高近20倍。(6)保持乐观心态:由于当前社会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使人们的饮食规律变得十分紊乱,且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也使得一些潜在性的危险进一步提升,而长期的精神紧张、过度劳累也会引起血压升高,更易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因此要时刻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注意调整机体的亚健康状态。(7)加强脑梗死预防常识的推广和普及:增强全民自我保健意识。日常护理中发现,如果患者对脑梗死相关知识掌握越多,充分了解其严重性,在早期的干预和治疗中就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配合与对待。

2.5 常见误区 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曾听从一些不正确的小建议,认为每年春秋两季定时输液可以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这种做法虽然使血流变的指标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但不能最终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短暂,不可能维持半年左右。输液还有可能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液体中的各种微粒进入血管有可能引起感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久而久之,有形成新的脑梗死的风险。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病情复杂,临床需结合个体情况,采取规范、系统的治疗措施,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正确的饮食调理,早期持久的康复训练以及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致病因素尽早进行干预,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迟脑梗死发病年龄,改善脑梗死的症状,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回归社会。

[1]王国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6.

[2]颜廷健.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J].人口研究,2003,27(5):56.

[3]王振威,苏杨维.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4):336-338.

[4]金梅,曹春华.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35-37.

[5]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129.

[6]庄礼兴,贾超,贺君,等.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3):5-7.

(收稿2014-06-04)

R473.74

B

1673-5110(2015)04-0140-02

猜你喜欢
脑梗死护理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