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洞玄部》中医药文献特点初探*

2015-01-23 14:34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00029张青颖段晓华王娟娟唐禄俊张其成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医药学方剂道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00029) 张青颖 沈 艺 段晓华 刘 珊 王娟娟 唐禄俊 张其成

《道藏·洞玄部》中医药文献特点初探*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张青颖 沈 艺 段晓华 刘 珊 王娟娟 唐禄俊 张其成1

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自古中国就有“医者通仙道”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道教丛书,荟萃了诸子百家文集和医学经典。白云观藏明代《正统道藏》,这是一部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道藏》。本文以《正统道藏·洞玄部》为例,对《道藏》医药文献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各类文献内容侧重点不同。《道藏》中的医药养生文献,一部分是与道教教义相吻合的医药著作,还有一部分是道教养生专著,许多道教的著作同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因此,深入研究《道藏》对于现代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藏 医药文献 医道同源

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陈寅恪先生曾说:“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1]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叶,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点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鲁迅先生亦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极为密切,所谓“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2],因此自古就有“医者通仙道”的说法。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官方正式编修《道藏》始于唐代,称《开元道藏》。而后历代都会对道教典籍进行搜集与纂修,但因战乱与焚经,大部分遭到破坏。至明代,官方下令先后对《道藏》进行两次大规模校纂,分别为《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明《正统道藏》共收道书1426种,合5305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门,《万历续道藏》补收道书50种,合180卷,后合称为《道藏》[3]。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道藏》经版悉遭焚毁。北京白云观原藏有明代印制的《道藏》,这是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一部保存较完好的《道藏》[4]。因此,北京白云观藏明《道藏》有着无可比拟的版本价值,当今社会流传的《道藏》影印本和排印本,都是以白云观藏明《道藏》为底本整理而成[5]。

《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道教丛书,是道教的经典著作。据初步统计,《道藏》中有医药和内外丹专著共150余种,涉及医学及养生的著作达900多种,七成以上的道教著作均与医学有联系或是成为医书的组成部分[6]。上海的涵芬楼和商务印书馆曾先后根据明《道藏》辑录出珍贵医书结集出版,由此也可看出其独特的文献价值。

《道藏·洞玄部》医药文献分布概述

以《正统道藏》的十二类为基础分类依据进行统计,洞玄部共收道书311部,其中本文类73部、神符类8部、玉诀类29部、灵图类14部、谱录类12部、戒律类9部、威仪类92部、方法类24部、众术类20部、记传类17部、赞颂类8部、表奏类5部。现仅就其中有具体医疗功效的医药文献进行了挖掘整理,对于其他文献诸如养生、导引、房中等,在此不作讨论。《洞玄部》中有具体名称的方剂约三百余首,但明确记载有医学功效的方剂不足一百首,主要分布在神符类、玉诀类、威仪类、方法类以及众术类当中。表奏类医药文献《赤松子章历》与戒律类《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卷十一内容相近,谱录类及赞颂类未见医药文献分布,故在此不作论述。洞玄部医药文献具体分布如下。

本文类医药文献极少,仅有1篇,即《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其中提及“丹水飞法用药十二种”。

神符类医药文献有4篇,见于《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中》及《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其中《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中》记录了一些辟谷养生方药,如“延年益寿神方”、“真人绝谷方”、“令人不老长生去三虫治百病毒不能伤人方”等30余首方剂,同时还有20余首酿酒方剂,如“神仙酿酒方”、“作神酒方”等。《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记录了使用符箓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理百病符”、“治卒中恶背”等。

玉诀类医药文献有2篇,见于《灵宝众真丹诀》、《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其中《灵宝众真丹诀》主要介绍了8种外丹的炼制方法,如“九转炼铅法”、“紫金丹砂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主要讲述了40余种服饵成仙之道,如“神仙饵丹”、“神仙治病延年返老丹”、“仙人食石秘”等等。

灵图类医药文献有1篇,见于《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其中的“相五脏病法”详细叙述了五脏病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药、服用方法与饮食禁忌。《正统道藏》中与此书内容相似著作很多,尤其是《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中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与本书最为相近,疑同出一源[7]。

戒律类医药文献有2篇,见于《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卷十一及卷十四。此书为道教科仪戒律之类抄,其中卷十一内容与表奏类《赤松子章历》内容十分相似,疑同出一源。本类文献基本为各类符箓及服食辟谷法,如“久病大厄、金紫代形章”、“老君守中赤丸法”。

威仪类医药文献有1篇,见于《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之二百八十六,其中有近60种符箓配合汤药的治病方法,如“医心脾疼符”、“医心惊悸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符”、“小儿科医惊吊痫符”、“医口舌生疮符”等。

方法类医药文献有9篇,见于《灵宝玉鉴》、《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卷》、《太上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上清天心正法》。其中《灵宝玉鉴》主要内容为道教法门之总汇,收录符箓以及少量辟邪祛病的方药,主要出现的药物为雄黄、朱砂、黄金等绘制符箓时常用的药物。《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卷》卷八收录有“黄素内外经”,以歌诀的形式记录了养生炼丹的方法。《太上灵宝净明院真师密诰》记录了“神仙辟谷服柏叶方”,详细描述了用法用量、服用效果以及服食禁忌。《上清天心正法》卷四记述了呪枣请神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众术类医药文献有8篇,见于《灵剑子》、《黄帝太乙八门逆顺生死诀》、《玄圃山灵秘录》等卷中。因本类主要讲述符咒、药方、治病保胎等法术,故其中有少量治疗疾病的药方,如“风药独胜丹”、“治破伤风方”、“治伤折骨损方”等等,但多数仍为与道教教义相吻合的符咒法术,如“神仙辟五兵冠军武威元勿示非人”、“飞走法”、“神行散方”等等。

记传类医药文献有5篇,见于《仙苑编珠》、《仙都志》。本类文献多记述了某人服食某物得以长生或是成仙,如“贤安甘草,伯玉松屑”、“墨容黄连,羡门青实”。

医药文献分布特点探究

经过初步的整理探究,《道藏·洞玄部》医药文献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

洞玄部中未见完整的医药学专著,多散在于道经中。在12类中有9类都有医药文献分布,其中方法类与众术类所占篇幅最多,但神符类中方剂分布最多,记述也最为详尽,流传也最为广泛。

同时各类文献所记载的内容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本文类文献虽只有1篇,但是详细记述了方剂的制法、服法以及功效。神符类文献多为道教医学方剂以及服食成仙的方法,另有少量用于治病的符箓。玉诀类文献以外丹黄白为主,故所用药物多为矿石药,并详细记述了用药、炼制程序及服法功用,其中《还魂丹法》记录医家治疗风疾及跌损之药。灵图类文献的体例最为完整,详细记叙了五脏六腑病的病因、病理、组方用药的原理以及与其相配的修养、导引、呼吸吐纳的方法。戒律类文献主要为各种可用于治病的符箓以及可以修仙长生的服食方法,但其方法与神符类文献中所提方法不尽相同。威仪类医药文献的一大特点是主要出现的是方剂名称而非具体药物,内容多为医××病符与××汤剂调符灰下,但并不载明具体的汤剂配伍。方法类文献记叙了各种符箓的书写绘制以及少量的外丹。记传类药物主要为道教认为具有升仙长生功效的养生类药物,多用神话故事的方式记录了服食的药物名称、服食方法以及功效。

2.医药著作比例小于养生专著

综观《道藏》中的医药文献,一部分是与道教教义相吻合的医药著作,一部分是道教养生专著,许多道教的著作同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古时医术和神仙方术相混,神仙道士多兼行医术,本草药物亦和外丹黄白术相承。《隋书·经籍志》云:“医方二百五十六部,多有神仙养生之法。”洞玄部中共有311部道书,但是记述有明确的医学疗效的篇目仅有33篇。其中有具体名称的方剂约300余首,但明确记载有医学功效的方剂不足100首。由此可见,《道藏》医药著作比例小于养生专著比例。

医药文献研究的现代意义

道教作为我国唯一传统宗教,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深远[8]。道教医药学是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的医学,其药物多收草木、外丹、黄白、石药,有许多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的方剂[9]。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曾对“道教医学”下了这样的定义:“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了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道藏》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对现代的本草药学及方剂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千百年来,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医学也随之发展,其所积累的防病祛疾经验十分丰富,其独到的养生方法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道教医学本身所包含的养生保健功能日益为世人所接受,许多方法至今仍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这些都充分表明,深入研究《道藏》中的医药文献对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的研究,针对《道藏》中医药文献的研究多局限于其中所包含的完整的医药专著,而对于《道藏》中所散在的医药文献研究的少之又少。故本文以北京白云观藏明《道藏·洞玄部》为例,对其中散在的医药文献进行挖掘整理,以此说明《道藏》医药文献的分布及特点,希望能给学界和同仁今后的研究带去便利。

[1] 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99.

[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271-272.

[3]胡道静.《道藏》的版本和利用及其前景[J].学术月刊,1987,(6):62-64.

[4]郑天星.国外的道藏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2,(3):34-42.

[5] 刘珊,张其成,沈艺,等.《道藏》中医药文献研究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1):13-16.

[6] 李延斌,杨润河,李学哲,等.道、儒、释三教对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0):29-31.

[7]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7.

[8] 赵景华.道教的经书总集——道藏[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8,(10):44.

[9]胡孚琛.丹道仙术入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1-45.

Research on Medical Literatu re in Dong-xuan of Taoist Canon

ZHANG Qing-ying,SHEN Yi,DUAN Xiao-hua,LYU Shan,WANG Juan-juan,TANG Lu-jun,ZHANG Qi-ch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medicine isdeeply influenced by Taoism,asan old saying:Doctorsknow about Taoism.Chen Yin-que once said:"Herbalmedicine theoriesoriginate from Taoism."Asone seriesof various Taoist books,Taoist canon concentrates hundredsof ancient philosophers and medical classics.Zheng tong Taoist canon,which hasbeen collected in Bai Yun Guan,is the only onewellpreserved among similar visionsin theworld.Thisessay is to introduce distribution featuresonmedical literatures in Dong-xuan of Taoist canon,suggesting that medical literatures is w idely distributed in this book,while different literal styl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On the aspect of healthcare literature,partial ones coordinate w ith Taoism doctrines,partial ones belong to Taoism monograph.Meanwhile,many of them are important classics in TraditionalChinese M edicine.Thus,profound study of Taoist can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ofmodernmedicine.

Taoist canon;medical literature;M edicine-Taoism homology

B951

A

1006-4737(2015)04-0009-03

2015-03-30)

2013年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北京白云观所藏明《道藏》医药养生文献整理与利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开放课题(编号:2013-ZDXKKF-16);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11-CXTD-18)

1通讯作者,E-mail:zhangqicheng96@163.com

猜你喜欢
医药学方剂道教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道家道教研究
中医药学名词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