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科目录类型述论*

2015-01-23 14:34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杨东方周明鉴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医书著录书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杨东方 周明鉴

中医专科目录类型述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杨东方 周明鉴

中医专科目录以提要目录最为重要,分为辑录体、叙录体和传录体三类。辑录体为主流,其特点是大量辑录医籍医家的相关资料,为他人的研究提供帮助。传录体突出强调考察医家的全部著述,注重医家所著医籍的辨伪考证,也很重视考察医家的师承源流。叙录体目录能够较为准确地叙述著者的生平行事、概括著录书籍的内容要旨,甚至也较为明确地标明了医籍提供者及著录医籍的版本流传情况,但未能完成辨析校书时发现的讹谬。没有提要的目录书只要著录内容可靠,其学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中医专科目录 医籍考 医藏书目

中医专科目录产生较早,一般认为,宋代就已经产生,随后蓬勃发展,甚至连日本学者都撰写出《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等目录杰作。但中医专科目录分为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特点如何,学术界还未系统探讨。实际上,探讨这些问题不但有助于学术界利用这些目录,还将有助于学界编纂中医目录。中医专科目录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以提要的有无作为分类标准,无提要的为一类,以簿录式目录为主,但不限于此;有提要的为一类,一般称为提要目录。其中提要目录学术价值较高,又可分为辑录体、叙录体和传录体三类。

没有提要的专科目录

《医藏书目》、《医林大观书目》等都是这种类型。虽然这类目录没有提要,但如果著录内容可靠,其价值仍不可小觑。如现存最早的中医专科目录《医藏书目》,由殷仲春完全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撰而成。他在《自识》中言:“平生嗜医家书,恨不多见。仆在宁国,日暇无事,而江西朱纯宇先生处久识宁国诸医家并仕宦家,以饶道尊命,挟一刺借观,然后知医书之浩瀚也。今列为十数函,标为函目,使仁人求其书而广济于群生也。”[1]这表明,殷氏虽然喜欢买书藏书,但限于条件,所见医籍不多,后游历到安徽宁国才得以广览医籍,进而撰写了《医藏书目》。特别是,殷氏把未见的典籍著录在《声闻函》中,态度极其审慎。故虽每函书目仅著录书名和作者,再冠以小序,并无提要,学术界仍很重视,作为重要参考书。清代藏书家汪鸣珂喜欢搜集医学典籍,为了更好地访书,他就以《医藏书目》为参考。其在《重校圣济总录叙》中言:“明季秀州殷氏方叔作《医藏目》,考述见闻所有卷帙……余于方书有癖嗜焉,生平所闻,略得《医藏》之半。”[2]683更加可贵的是,《医藏书目》著录了很多的稀有医籍,这更增加了其学术价值。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言:“《玉函经》一卷,唐杜光庭撰……是书藏书家皆未著录。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有光庭《了证歌》一卷,又与此异。惟明人殷仲春《医藏目录》曾载是册,列之无上函中。”[3]123由此可见一斑。

而如果不能坚持只著录亲眼所见者,其学术价值就不高,如改师立的《医林大观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林大观书目》对此也有评价:“据师立所述,仅于书肆访购,目中所载兼有未见之书,当出馆中拟开以待征访者,师立因以为私录。惜其未将‘已见’、‘未见’注明,无从考见当时馆中实有之书。”[3]530就对“目中所载兼有未见之书”且未标明提出了批评。如果再考证空疏,其学术价值就会更一步降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林大观书目》接着言:“此目于未分类者,时代混淆,撰人亦有误者,盖未详加考订,编次草草。”[3]531这也难怪学术界对《医林大观书目》知之甚少了。

可见,只要目录书著录内容可靠,不转录,不臆录,而且又著录很多稀有医籍,即使没有提要,其学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提要目录

1.辑录体

中医目录的主流是辑录体,所谓辑录体,是指不由自己编写,而去钞辑序跋、史传、笔记和有关的目录资料以起提要的作用。中医目录的辑录体是由日本学者丹波元胤《医籍考》发端,建立范式。随后产生了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等一系列著作。

辑录体目录的最大特点是辑录了大量的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资料线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大量采撷了《医籍考》辑录的资料。《嵩厓尊生书》条言:“日本多纪元胤《医籍考》载是书,有日畛自序(今本阙),略谓:少治《周易》……一以贯之云云。故其书首论气机,于五运六气言之最详。”[3]313《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言:“日本多纪氏《医籍考》载是书,有渤海徐维楫万历乙未序述其生平甚悉。云:明农于静海……重刊本缺徐序,专载栋隆自序,又未著年月,故著录者误以为清代人,特为补正之。”[3]469-470《外科大成》条云:“日本多纪氏《医籍考》载是书,有其孙宏源后跋,此本阙之。宏源承世业,乾隆朝敕纂《医宗金鉴》,其中外科一门尤为精当,世称善本,实为宏源所承辑,自言多取是书之意而敷扬之。用两书相证,可得其授受之渊源,而详略互见之处有资考索者,当复不少也。”[3]417均利用了《医籍考》辑录的资料进行医籍的考辨。

《医籍考》出现一百多年后,日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出现,辑录资料进一步丰富。其《自序》言:“其中或有多纪氏偶脱之资料,亦有近一百年来所得之新知见。至如版本之种类与其传存之考察一项,余等为之,而《医籍考》则全付阙如。”[2]7又过近50年,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出现,更加专精。裘沛然《中国医籍通考·序》言:“其辑集的医籍,上溯出土文献,下讫清代医书,旁及日本、朝鲜的中医古籍,凡历代史志和近贤所著的医书目录,有载必收,有遗则补,并从有关资料中搜录诸如史可法、归有光、钱谦益等文集中所未见的医籍序跋,举凡孤本、珍本、手抄本及日本钞本均在网罗之列,旁搜远绍,坠绪独寻。全书共收医籍多达九千余种,这与日本丹波氏《医籍考》中收书二千六百余种相校,竟增数倍。”[4]

可见,辑录体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辑录资料的是否丰富上。随着研究的深入,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辑录体的发展光景会越来越好。

2.传录体

传录体强调著录典籍的作者,对作者立一传记以充当提要。中医专科目录中传录体较少。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曹禾的《医学读书志》较多地体现出传录体的特征。它采取以书类人的著录方法,以时代为纲,先列医家姓名,再列史志目录著录情况及各种目录未著录但当时存世的书籍(即曹禾所说的“民间行本”)的名称,然后是提要。如晋代葛洪为著名医家,著有《肘后方》等。《医学读书志》著录为:“晋葛氏洪。梁《七录》:《肘后方》二卷。《隋书·经籍志》:《玉函煎方》五卷,《肘后方》六卷。《唐书·艺文志》:《肘后救卒方》六卷。《宋史·艺文志》:《肘后备急百一方》六卷。国朝《四库》:《肘后备急方》八卷。右书六种,去复四种,凡二种。晋句容葛洪撰。洪字稚川,受业于从祖元之弟子郑隐。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爵关内侯,迁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因年老辞,乞为句漏令,入罗浮山炼丹,年八十一卒。《肘后方》梁仅二卷,隋唐宋六卷,类皆后人增入。《金匮药方》十五卷亡。”[5]34-35该提要先列举了梁《七录》、《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国朝《四库》等史志对葛洪著作的著录情况,去复后,得出葛洪著述的情况,接着介绍了葛洪的生平及仕履经历,最后叙述了葛洪医籍的流传经过。围绕作者而不是作者的某一部医籍为中心,表现出鲜明的传录体特征。

以作者为中心,首先能全面考察作者著述的情况。如“金张氏元素”云:“《金史·艺文志》:《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医学启源》二卷、《本草》一卷;国朝《四库》:《病机气宜保命集》;民间行本:《家珍》一卷。右书五种,去复一种,凡四种。”[5]74-75再结合后面的提要,读者就能了解到:张元素著书四种。

因为要考察作者的全部著述,辨伪存真也就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医学读书志》特别强调医籍的辨伪。如对叶桂著作的考辨。“国朝叶氏桂”条云:“《四库存目》:《临症指南医案》十卷,《续》一卷;民间行本:《种福堂续医案》一卷、《温热论》一卷、《叶康王三家医案》三卷内叶一卷、《叶薛缪三家医案》三卷内叶一卷、《本事方笺释》十二卷、《景岳全书发挥》十二卷、《陶氏全生集评本》四卷、《医效秘传》四卷。右书八种,吴县叶桂撰。桂字天士,号香岩。显医名于康熙、雍正间,乾隆丙戌锡山华南田,辑其晚年门人朱心传、吴厚存、张亮揆等日记医案,分八十八门,每门之末附以总论,名曰《临证指南医案》……至《全生集》本,山阴刘大化所撰,坊贾窜入伪序,藉盛名以求速售耳。《医效秘传》、《本事方笺释》、《景岳全书发挥》,类皆伪托。《提要》称桂生平无所著作,信矣。顾景文手录《温热论》二十则,治一时传染之病,异于吴有性之专尚攻击,及幼科痘证一门,皆精简可采。”[5]120-121按照目录著录及民间行本,叶桂著有医书8种。但曹禾指出,“桂生平无所著作”,有些出自门人笔记,有些出自伪托。还特别指出《全生集》为刘大化所撰。另外,“国朝陈氏念祖”条对托名叶桂医籍也有考证:“《本草经解要》四卷,为梁溪姚球字颐真撰。自序学医始末,著书原委。门人王从龙跋,从龙叔海文序。又列参校门人华元龙等一十八人名,为六安州守杨公子字远斋者所刻。称尚有《南阳经解》、《幼科新书》、《删补慎斋医书》、《评点景岳全书》、《类经》诸稿未梓。坊贾因书不售,剜补桂名,遂致吴中纸贵。念祖未见原本,故踵其讹误如此。”[5]131这些辨伪成果均得到学术界认同。《冷庐医话》卷二“今书”云:“《景岳全书发挥》,世皆知为叶天士之书,按武进曹畸庵禾《医学读书志》,谓此书为梁溪姚球所撰,坊贾因书不售,剜补桂名,遂致吴中纸贵。又谓陶氏《全生集》,山阴刘大化所撰,《本草经解要》、《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皆伪托叶氏。”[6]后来学者又把这个辨伪成果误算在《冷庐医话》头上,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效秘传》云:“当时伪托叶氏书者,约分二种:一为同时人作,假名以市重,如《冷庐医活》所载,《景岳发挥》一书原为无锡姚颐真所撰,初出无人过问,坊贾伪改叶名而其书大著。”[3]265这实际上是《医学读书志》的成绩。

既然以作者为中心,《医学读书志》也就特别强调其师承源流。“元朱氏震亨”云:“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为丹溪翁……遇罗知悌。知悌字子敬,号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初刘完素授医学于荆山浮屠,知悌悉受其传,又旁通子和、明之二家,翁尽得其秘。归起文正疾,益推广意旨,因作相火及阳有余、阴不足之论,专尚滋阴降火,《心法》首论六篇,分一百门,《金匮钩玄》,分一百三十八类,有方有论。刘氏之学,至翁益彰。然绝去深沉,专趋浅近,执寒凉之结习,滋流弊于三朝,亦可谓功之首,罪之魁矣。戴良盛称其敦孝友之行,得道学之源,重伦常而轻荣利,为之作传。明休宁方广,字约之,号古庵,以医游河、洛间,寓陈留,集《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庞杂不伦,大失丹溪之旨。尚有《脉药证治》、《地理》等书未见。”[5]83这里既追溯了朱丹溪由罗知悌到荆山浮屠及刘完素的师承关系,又下沿了朱丹溪到方广的学术流传。更指出,“刘氏之学,至翁益彰”。这实际上是对一个流派的初步探讨。

突出全面考察医家著述的情况,强调辨伪,注重考察医家的师承源流,是传录体目录的特长。惜这样的目录很少,以后应该加强这种类型目录的编写。

3.叙录体

叙录体由刘向创立,他在校订一部书后,总是“条其篇目,撮其旨意”,上奏给皇帝。这些叙录内容丰富,既有校书时发现讹谬的辨析,也有该书内容要旨的概括,还有著者生平行事的叙述。中医专科目录中,有部分目录的部分提要体现出了这种特点。如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图注难经辨真》言:“《图注难经辨真》四卷,秦越人述,顺治武林马之骥校刊,四明张世贤注,四明曹炳章重校。明张世贤静斋《图注》,清初顺治庚寅武陵马之骥校订,同《脉诀》合序刊行,较之康熙三十二年沈薇垣删注本,已失张氏《图注》真面目。厥后小酉山房及浙江亦西斋与经国堂等各翻刻本,就炳章所见,不下八九种。其间或妄改,或删削及缺字讹字,实不堪卒读。其他近时各石印本,以讹传讹,更不堪问矣。考张注《难经》、《脉诀》,为越人、叔和继《黄帝素问》而作者也,洞悉至理,诚为医家诵读所必需,四明张静斋增以《图注》,更为明显,益加珍重,后之业医者,读其书即可按图索骥,炳章爰取马氏校刊最精足本,加考其他旧刻各本,互相对照,有缺者补之,误者正之,重加圈点,增以脏腑新图,俾便研究,而使国医之哲理益增价值。”[7]该则提要立足于校书所得,重点梳理了各种版本差异及各自的讹谬,也说明了自己所选版本及所作的整理工作,又对著录医籍的要旨及价值进行了探讨,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叙录体提要。但遗憾的是,《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更多的提要要么直接抄录《四库全书总目》,要么抄录序跋,较为驳杂。相比较而言,《三三医书提要》、《珍本医书集成提要》较为纯粹,较多地体现出叙录体的特征。

《三三医书提要》、《珍本医书集成提要》等并不重视辨析校书时发现的讹谬,因为当时刊刻比较粗糙,没有什么校勘。陆渊雷《<珍本医书集成>序文之公案》言:“《珍本集成》除校勘不精外,其序例中声明特为断句,以便读者,顷偶翻数种,乃破句百出。”[8]55-56《三三医书》也是如此,第二集收录了胡澍的《素问校义》,因为原书卷端著者题“绩溪胡澍学”,故想当然地认为,作者是“胡澍学”。其提要云:“读书最忌囫囵吞枣……书为胡澍学先生著,裘君藏本也。”[9]713实际上“学”是学习的意思,不是名字。而且书前《户部郎中胡君荄甫事状》明确地说:“君讳澍,字荄甫,一字甘伯,号石生。绩溪县城北人。”[9]715等到裘吉生先生拟刊行《珍本医书集成》时,谢诵穆先生发现了这个讹误,才得以改正。陆渊雷《<珍本医书集成>序文之公案》言:“原书署‘绩溪胡澍学’。‘胡’,姓。‘澍’,名。‘学’,谓为此一门学问。犹言‘撰’、言‘著’耳。经学家自有此一种体例。乃该局最初编列书目时误以为人名‘澍学’,而题为‘胡澍学著’。适谢仲墨见而指教之,方得改去。”[8]56

这两部提要虽不重视辨析校书时发现的讹谬,但也各有特色。《三三医书提要》注重标明医籍提供者。《千里医案》提要云:“前年社友凌君永言,曾亦录惠一本,并附跋语,因循不刊,深负热忱。今因本集编辑之初,社友姚光祖君又以同书见惠,且加以校评者,遂用姚本付刊,并将凌跋附之,以志二君共抱阐扬先贤幽光之志也。”[10]49《珍本医书集成提要》更重视著录医籍的版本情况、流传情况。《产宝》提要言:“《产宝》一卷,清浦江倪枝维先生著。先生字佩玉,号凤宾,雍正六年成是书。向无刻本,道光壬寅海昌许氏为之镌版,同治辛未石阳黄氏为之重刊。因施送于人,咸获其益,光绪年间,杭州高氏又付石印。因此书为家家应备之书,爰再辑入本集。”[10]100梳理了《产宝》的三次刊刻情况。《医经小学》提要言:“明刘宗厚撰。本书六卷,明吴陵刘纯著。刘氏字宗厚,其父叔渊,朱丹溪之高足也。纯家学渊源,早年辑有《玉机微义》行世。本书分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运气六门,皆以韵语为文,便利于学,故曰:《医经小学》。书只万历刻本,原为慈溪耕余楼珍藏,绍兴裘氏自维扬旧书肆中重金购藏于读有用书楼。今既印行,世必皆有先睹为快之感焉。”[10]91《医经小学》只有万历刻本,提要无法梳理其刊刻情况,却梳理了版本流传情况,从慈溪耕余楼到维扬旧书肆,又到裘氏读有用书楼。

除了重视医籍的来源、版本和流传,《三三医书提要》、《珍本医书集成提要》往往能够准确地概括著录书籍内容要旨,甚至能准确地叙述著者的生平行事。如《珍本医书集成提要·难经正义》言:“清叶子雨撰。《难经正义》六卷,清叶霖撰。霖字子雨,扬州人。是书辩论精赅,考证详审,为《难经》注疏中之善本。《难经》本以阐发《内经》为主,顾辞意有与《灵》、《素》违异者。是书取《内经》经文,一一排比,核其异同而会通之,诚深得徐大椿《难经经释》之旨矣。叶氏所著,别有《重订伤暑全书》、《伏气解》、《脉说温热经纬评》,已由本局与三三医社刊行。闻裘氏读有用书楼收藏者尚有《伤寒正义》、《素问正义》、《温病条辨评》诸稿,其学问渊博,而温病尤有心得,故是书于伤寒、温病之变革,尤剖析入细也。叶氏咸同间人,时西医学已流入中国,是书诠释《内经》,杂采西说,为前此注家所未有者也。”[10]83-84

综上所述,中医专科目录中,辑录体目录发展较为成熟,传录体目录、叙录体目录都有薄弱之处,仍须学术界继续努力。

[1]殷仲春.医藏书目[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16-17.

[2]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2:683,7.

[3] 刘时觉.四库及续修四库医书总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3,530,531,313,469-470,417,265.

[4] 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第一卷)[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2-3.

[5]曹禾.医学读书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34-35,74-75,120-121,131,83.

[6]陆以湉.冷庐医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63.

[7]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M].上海:大东书局,1936:13-14.

[8]陆渊雷.《珍本医书集成》序文之公案[J].中医新生命,1936,25:55-56,56.

[9] 裘庆元.三三医书第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3,715.

[10]裘诗庭.珍本医书提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49,100,91,83-84.

Z88

A

1006-4737(2015)04-0034-04

2015-03-2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研究”(编号:14BTQ063)

猜你喜欢
医书著录书目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神医的秘方
白蜡树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