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元代医药卫生风俗

2015-01-23 14:34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侯如艳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饮食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侯如艳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元代医药卫生风俗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侯如艳

《老乞大》、《朴通事》两书记录元代生活在大都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朝鲜李朝时期最有权威的教科书。书中有许多关于元代医药卫生风俗的记载,涉及中医养生、卫生习俗、临床治疗、法医、兽医、中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其中对话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再现元时大都附近百姓的医药卫生习俗,丰富中国医学史的内容。

老乞大 朴通事 元代 医药卫生

《老乞大》、《朴通事》成书于元代末期,两书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元大都百姓的日常生活。经过明清两代不断修订和注释,成为朝鲜(李朝)初期最有权威的两种汉语教科书。《老乞大》以地道的元代北方口音写成,以高丽商人来中国经商为线索,描述了饮食住宿、商品交易及途中所见等内容,其间插入宴饮、治病的段落。全书约二万字,分上、下两卷。书名中的“乞大”,是蒙语hitad或kitat的音译,指汉人。因此,“老乞大”即“老中国”,也就是“中国通”的意思[1]。《朴通事》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北方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全书约三万字,分上、中、下三卷。书名中的“通事”指翻译,“朴通事”即姓朴的翻译。两书约五万字,而其中有关医药卫生风俗的记载达一万字左右,内容涉及中医养生、临床各科、法医、兽医、中药等医药卫生的方方面面。笔者从中摭取相关段落,以窥见当时大都及周边地区医药卫生风俗的基本情况。

养生习俗

元代战争频仍,灾荒连年,城乡卫生条件差,人均寿命较短。因此,元人从上到下普遍注重探寻养生之法。讲究养生之道,在元代是颇为流行的风尚[2]241。元人见面习惯问候对方及家人身体是否安好,《老乞大》和《朴通事》中都有相关内容。此外,两书有多处关于养生风俗的记载。

1.饮食营养

元人对饮食营养非常重视,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是历史上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食疗营养学专著。作为一个蒙古族统治的朝代和多民族聚居融合的时代,各民族饮食相互影响以及域外饮食的传入,使元代的饮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老乞大》、《朴通事》关于饮食营养的内容也是论述最多和最为全面的。

饮食结构 元代沿袭南稻北麦的粮食格局,粮食品种非常丰富。《朴通事》里记载了老安在城外刘村种田,秋天收获的作物有稻子、薥秫、黍子、大麦、小麦、荞麦、黄豆、小豆、绿豆、莞豆、黑豆、芝麻、苏子等。元代北方普遍种植大麦和小麦,粟的产量仅次于小麦,大都附近的水稻种植也有一定规模。薥秫即高粱,在北方种植较多。豆类南北都有种植。

粮食经过加工成为主食。小麦磨成面粉后做成多种面食。《朴通事》里,午门外的饭店经营多种面食,有羊肉馅馒头、素酸馅稍麦、扁食、水精角儿、麻尼汁经卷儿、软肉薄饼、煎饼、水滑经带面、挂面、芝麻烧饼等。元代面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沸水中煮熟食用,称为“湿面食品”;一种是在笼屉上蒸熟后食用,称为“干面食品”[3]158-159。湿面食品主要有各种面条、馎饦、拨鱼、扁食等。扁食就是饺子,《朴通事》中几次提到,可见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食品。干面食品主要有馒头、稍麦、经卷儿、蒸饼、烧饼等。元代的馒头是一种带馅食品,其制作方法是“捍作皮,包馅子……入笼床上,蒸熟为度”[3]159。可见当时的馒头就是现在的包子。稍麦即烧麦,它与包子的区别在于面皮没有发酵,同时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经卷儿就是花卷儿,麻尼汁经卷儿就是麻酱花卷。蒸饼也叫炊饼,是使用笼屉蒸熟的食物,类似于后世的馒头。烧饼在元代是一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非常流行的食品,是人们日常食用的点心。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元代大都人日常主食仍以面食为主。此外,水稻、粟去皮后的米可以用来煮粥和饭。《朴通事》里“干饭也做着里,稀粥也熬着里”指的就是米饭和粥。

元代饮食中肉类丰富。其中家畜肉以羊肉、牛肉和猪肉为主。《朴通事》开篇举行宴会,首先着人去买二十个好肥羊,又买一只好肥牛和五十斤猪肉。此次宴会还有家禽肉,包括烧鹅、白煠鸡、赞鸽子弹等,鱼类有蒸鲜鱼。《老乞大》开篇还通过客店老板教高丽商人的口吻介绍了炒猪肉的做法。可见元人日常饮食离不开肉。

大都蔬菜品类繁多,百姓家蔬菜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自家种菜。《朴事通》中记载了百姓通常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蔬菜。这其中提到的蔬菜种类有萝卜、蔓菁、莴苣、葵菜、白菜、赤根菜、园荽、蓼子、葱、蒜、韭、荆芥、薄荷、茼蒿、水萝卜、胡萝卜、芋头、紫苏、冬瓜、西瓜、甜瓜、插葫、稍瓜、黄瓜、茄子等。书中还特别提到紫苏和水芹菜是两种非常好吃的蔬菜。二是去野外拔野菜。田间较多的有小蒜、田菁、荠菜等。三是去菜市场买菜。大都较大的菜场可以买到山菜、拳头菜、贯众菜、摇头菜、苍术等,以供“大家尝新”,可见这些菜是比较珍稀的,家里一般不种植。元人喜欢吃生菜蘸酱,这一习俗至今北方一些地区仍然保持。

水果和干果是元人宴会上不可或缺的食物。《朴通事》、《老乞大》中,宴会上既有北方常见的榛子、松子、葡萄干、栗子、核桃、蜜栗子,又有产于热带亚热带的龙眼、荔枝等干果。新鲜水果有柑子、石榴、香水梨、樱桃、杏儿、苹蔢、玉黄子、虎剌宾、西瓜、甜瓜。这些水果放入冰盘中,既美观又保鲜。

元代饮料主要有酒和茶,其次还有各种汤和果汁。元大都里有茶房,茶房里有茶博士,负责为客人服务。《朴通事》中记载了两人去茶房吃茶,先吃甜的金橘蜜煎、银杏煎,再吃凉酪。“煎”是一种果子饮料,在元代非常流行。金橘煎就是用金橘50个去子取皮,白砂糖3斤,一同熬成煎。将熬好的煎贮存到大容器里,饮用时取适量用水调服,是夏日里绝佳的饮品。不同的果子原料也具有不同的保健作用,比如金橘煎就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喝茶的过程中,可以买些榛子等干果,边吃干果,边喝茶聊天,非常惬意。

饮食原则 古人讲究“过午不食”。科学研究表明,正确的饮食原则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朴通事》中“夜里不敢吃多”这句话正应了古人“夜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养生原则。

2.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当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朴通事》里有关于步打球的记载。步打球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在地上挖一个洞穴称为“窝儿”,步行用球杖击球,球入窝中为胜。此段对话中,来自乡间的崔舍三回连连击中,博得围观众人喝彩,反映出这项运动在百姓中普及和受欢迎的程度。山西洪洞县水神庙的壁画,也反映了元代喜好步打球的风尚。射柳与射箭也是元人非常热衷的运动。射柳是以柳条为目标,参赛者骑在马上用箭射击,射中为胜。《朴通事》中,高丽人嘱弓匠王五为他做两张弓,言语中提到“京都综殿西教场里,官里前面挳柳射弓的多有”,说明即使平时这里也经常有人练习射柳。《老乞大》中还描写了高丽人在寒冷的腊月比赛射箭的活动。运动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意外损伤,也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式,《朴通事》中长期行走的人佩戴护膝保护腿部也是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的体现。

3.情志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一段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情志养生的重要意义。《朴通事》中通过两个人对话揭示了这样的养生观念。一人整日忙于官场,另一人以讽刺的语言说对方是“一般争名夺利的官人”,并对自己在村里过着“稻熟蟹肥鱼正美,满山果子以为食……月明纱窗秋夜半,抚琴一操解千愁”的生活感到非常惬意。《老乞大》也有类似的论述,作者对自己放弃名利,过着“琴一张、酒一壶,自饮自歌,对着这水声山色,淡烟闲居”的生活颇为得意,这种清心寡欲的养生之法对现代人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公共卫生

讲求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预防各类疾病尤其是传染病非常重要。《朴通事》、《老乞大》中多次提及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内容。

1.个人卫生

元代时,讲究个人卫生的习惯如刷牙、剃头、洗澡等行为非常普遍。《朴通事》里卖刷子的货郎手中有帽刷、靴刷、刷牙和掠头,这里的“刷牙”显然是指牙刷,可见刷牙已是寻常的行为。《朴通事》里也记载了剃头的活动,整个过程包括剃头、梳头、剪鼻毛、掏耳朵四个步骤,共五个铜钱。洗澡大多去“混堂”,元大都的澡堂不在少数。澡堂有洗浴的汤池和休息的客位,并有剃头、梳头、修脚、挠背等配套服务,非常完善和讲究。

2.环境卫生

范行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可以当得上公共卫生历史条件的只有二点:“一为饮料,一为死人的安置,此外则为垃圾粪便的清洁而已……这几件事对预防医学很重要。”[4]元大都生活的人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他们不会在路边做净手一类的事情,否则会遭到别人的唾骂,可见道德维系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这在《朴通事》中有记载。至于对死人的安置,《朴通事》中对曹家尸体的处置方式是“烧人场里烧着,寺里寄着里”。元代有专门进行尸体火化的烧人场,还有专门操办丧事的阴阳人,火化尸体对于抑制传染病和维护环境卫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此外,无论是客栈还是百姓居家,都非常注意居住环境的舒适卫生。《朴通事》中记载了一位客栈老板对客房的收拾情况:先洒些水,用苕帚打扫干净。地上铺一条花毡,炕上铺着青锦褥子。屋内四周放几把交椅,墙壁上挂几轴花儿,中柱上挂十八学士大画。书案上干净整齐地摆放各样书册,镂金香炉燃烧着饼子香。可见即使是这样普通的旅社环境也清幽简朴。夏季暑热,水岸田边的房子多有蚊蝇孳生,容易引起疾病。这时孩子们会跳到河里洗澡避暑,家里会挂上草布蚊帐,同时用菖蒲叶子做成席子可以预防跳蚤接近,用蝇拂子赶走苍蝇。皮衣上撒些菖蒲的粉末,在烈日下曝晒,也可以防止被虫蛀蚀。对老鼠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家里饲养猫的方法来解决。

临床各科

《朴通事》、《老乞大》两书共五万余字,却记载了内、外、妇产、儿、针灸等临床各科的内容,足见医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内科

关于头疼眩晕的病例,《朴通事》与《老乞大》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两人均以头痛头眩为主诉,但经过医生诊治后却开了不同的处方:一位参加宴会暴食新鲜水果,回家后一味贪凉,医生诊断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处方香酥饮子和藿香正气散。另一位参加宴席后上脑痛头眩,不思饮食,医生诊断为冷物所伤,消化不良,因此处以调治饮食停滞的槟榔丸,并用薄粥养胃。同样症候,不同证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2.外科

外科主要是关于疮疡和疥疮的记载。有一位腮颊上生疮,奇痒无比。医生认为简单易治,甚至不须贴膏药。方法是用手指白日黑夜在疮口上搽唾沫,不多时就能痊愈。某人患上疥疮,刺痒难耐,经人劝说去鼓楼北边王舍家买一两疥药涂搽后,便结痂痊愈了。可见对于疥疮的治疗当时民间是有一定的经验方法的。值得注意的是,两人的对话中提到了“慌字”,这当是指药店的“幌子”。幌子是民间设计制作的,它是标志物与装饰物的统一体。店铺幌子是中国传统的行业标记,在商业贸易中具有较为独特的地位[5]。

3.妇产科

坐月子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其基础源于中医学。古人对产后月子期间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有严格的禁忌,遵循这些要求才能使产后多虚多瘀的状况得到改善。《朴通事》中记载了一位母亲嘱咐儿子,让她转告刚刚生产三日的姐姐一定要小心产后受风感冒,不要吃酸甜腥荤等物,只能以准备好的酱瓜等清淡食物就饭吃,等过了满月饮食才能比较随便等内容。

4.儿科

洗儿是非常重要的生育习俗。婴儿出生三天或者满月时,外面亲家都要用金彩缎珠翠、杂果食物等送给产妇,以开“洗儿会”。《朴通事》中记载了元代一个家庭预备给刚出生的外孙举办洗儿仪式的对话,其过程包括围盆红、搅盆钗、添盆、移窠等。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朴通事》中有一段关于一周左右孩子成长特点和看护要点的描述,体现了元人对小儿的爱护。《老乞大》中还提及了某人的小女儿出疹痊愈的事,这也是大人们关注的问题。

5.针灸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朴通事》中记载了一则针灸并用的方法治疗痢疾的病例。有人患有痢疾,身体瘦削,面色萎黄。于是医生为他施针灸治疗:先在小肚关元穴上施针,再在脚内踝上灸了三壮艾灸。对话还通过一个人的口中讲述了虚灸的方法:取一根草铰短,将草梢放在脚内踝尖骨头上,梢儿到处,把艾揉细,一个脚上三壮,灸得直到成灰。如此这般,艾气入到肚里去,气脉通行,痢疾便痊愈了。经过治疗,能够适当进食,只是腿上十分无力。因此饮食上吃些干饭和汤进行调理,同时要注意休息。

6.法医

《朴通事》中关于厮打验伤的内容,是法医学中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告状人李万路遇本府张千酒醉伤人,替他写状纸的陆书吏认为三日内上告为好,因为此时身体有伤,“捉贼见赃,厮打验伤”,加上某村住户王某为其作证,利于胜诉。

7.兽医

马是元代男人的第一宝贝,两书都记载了为马治病的内容。《朴通事》记载了一人的赤马害了骨眼,不住地卧倒打滚,一宿不吃草。红桥边专门治疗兽病的兽医张五,给马蹄子放血治疗后,嘱托他牵马慢慢地走,到干净的田地上,找个树底下拴着,好好喂马。《老乞大》用较长的篇幅讲述了卖马之前相马的问题。通过观察马的上下衢来判断马的岁数,并相出歹马十个:一个瞎,一个跛,一个蹄歪,一个磨砚,一个打破脊梁,一个熟蹶,一个疥,三个瘦。元代兽医水平可见一斑。

中药

人参是一味珍贵的中药,产自中国东北、朝鲜和俄罗斯等地。作为朝鲜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中较长的篇幅涉及到人参买卖活动。一位高丽商人从高丽地面上带来了一百一十斤新罗人参,此时大都人参短缺,价钱正好,他居住的旅店主人召集数位人参买家,商量人参价钱。买家、卖家、牙家(注:掮客)就人参的斤两、大小、水分不断协商,终于完成了人参交易。有趣的是,《朴通事》中有一则对话是两个人在猜谜语,其中有一条“两个先生合卖药,一个坐一个跳”,谜底是药刀。药刀是中药炮制过程中非常常用的工具,形状类似于小型铡刀,主要用于切碎根茎类药材。

作为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老乞大》两书记载的多是关于大都百姓日常生活之事。所幸的是,其中关于中医养生和治疗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为我们了解元代大都及附近居民的医药卫生风俗提供了宝贵资料。但总的来说,其中涉及的养生、卫生等内容主要是官僚贵族及富商文人的事情,至于下层群众,简单的衣食尚且不敷,养生之道与他们是无缘的[2]268。

[1] 夏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23.

[2] 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41,268.

[3] 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58-159,159.

[4] 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医务生活出版社,1953:40.

[5] 林岩,黄燕生.中国店铺幌子研究[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2):72.

Healthcare Custom on Lao Qi Da and Piao Tong Shi in the Yuan Dynasty

HOU Ru-yan
(China Academy ofChinese MedicalScience,Beijing 100700,China)

Lao Qi Da and Piao Tong Shi are the authoritative textbooks to record people's daily life in Dadu areas during the Yuan Dynasty.There aremany descriptionson healthcare custom of that dynasty,including by health preserving by Chinesemedicine,hygienic custom,clinical treatment,forensics,veterinary and herbsetc.Thorough analysisand summariesof their conversations,healthcare custom ofpeople could be demonstrated in Dadu areas to enrich Chinesemedicine history.

Lao Q iDa;Piao Tong Shi;Yuan dynasty;healthcare

R2-09

A

1006-4737(2015)04-0016-04

2015-04-16)

猜你喜欢
饮食
老年人饮食越清淡越好?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美学中还乡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解读全球公认的“最佳饮食法”
老年人养护消化系统从改善饮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