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易源流探讨*

2015-01-24 15:26麦观艳陈凯佳
中医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伤寒论方剂阴阳

麦观艳,陈凯佳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各家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006)

阴阳易源流探讨*

麦观艳1,陈凯佳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各家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006)

阴阳易久已有之,其作为病名出现首见于《伤寒论》,书中治之以烧裈散。晋代葛洪,把阴阳易分阴易与阳易;宋代朱肱则列举其不同证治方药,提示本病可分寒热治疗;元王好古参照前人,分述了不同证类的治疗方剂;清代柯琴论述了阴阳易气少、冲任脉伤的病机,并以“仍须阴阳感召之理以制之”解释烧裈散的治疗机理。本文对阴阳易的源流进行梳理,探讨其病因病机,并商榷“烧裈散”方在本病中的应用。

阴阳易;学术源流;病因病机

中医对阴阳易的认识源远流长,在《黄帝内经》中始出现,在《伤寒论》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被论述,后代解说《伤寒论》的医家对阴阳易的病机及治疗方药均有不同的阐述,隋朝时期《诸病源候论》把阴阳易作为一个正式的病因记载下来,宋金元时期医家王好古等更是详细论述了阴阳易,明清时期发展了对阴阳易的治疗方药。现在对历代医家对阴阳易的论述进行梳理,分述如下:

1 《内经》首现“阴阳易”之名词

我国早期的医学总集《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言:“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1]首次提出了“阴阳易”这一名词,但是这里的阴阳易与后代医家以及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所阐述的“阴阳易”并非同一含义。后代学者解释此“阴阳易”为:阳病阳脉不见于阳位,而见于阴位;阴病阴脉不见于阴位,而见于阳位,谓之“阴阳易”。王冰注:“不应天常,气见交错,失其恒位,更易见之,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是易位而见也。”[2]《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为脉之阴阳与位之阴阳,而《伤寒论》乃谓人之阴阳。

2 《伤寒论》首论“阴阳易”之病名及治法

在张仲景《伤寒论》中首次概括性提出“阴阳易”这一病名。《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言:“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3]并且附上了具体的治疗方案:“烧裈(裈,仅出现在《伤寒论》中,其后医家都易之以“裩”)散方:右剪取妇人中裩近隐处,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裆烧,和服如法。”此奠定了阴阳易的病机和治疗基础。

3 西晋至五代时期,对“阴阳易”分类及证候的描述

在晋代的《肘后救卒方》中对阴阳易没有新的发展,认为:“差后虽数十日,血脉未和,尚有热毒。”所给出治疗的方剂除烧裩散外另有四种,分别为:鼠矢汤、蚯蚓汤、干姜汤以及灸阴部,都以发汗为主要目的[4],并且阐述了阴阳易的病名来源:“两男两女,并不自相易,则易之为名,阴阳交换之谓也。”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把阴阳易当作一种证候,名曰:伤寒阴阳易候,“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新瘥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从阴阳易的病因解释了什么是阳易、什么是阴易,并分述其证候,并推断证候与预后的关系:“其得病之状,身体重,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内生眯,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气血虚,骨髓空竭,便怳怳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摇动,起居仰人,或引岁月方死。”[5]

4 宋元对“阴阳易”治分寒热的发展

宋代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疫着于人。如换易然[6]。其治疗方法,除了烧裈散、鼠粪汤、干姜汤之外,增加了竹皮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术汤。提示了阴阳易证有寒热之分。王好古在其基础上把阴阳易分为寒热证两大类,认为阴阳易证刚出现时,病情复杂,需要仔细辩证。“始得此病时,脉虽举按有力,不可作阳证治之,若与阴药,变寒必矣!亦不可用太热之药,作阴极治之,热过则转生他证。当以补气温血之药调之,元气渐生,可得而愈。若脉已微,面色眉间变黑,唇吻不收,爪甲微青,当用热药攻之。若经汗下,热药不可热服,当令似温,则阴气不拒。经云热因寒用,此之谓也。”[7]详细论述了治疗寒热性质不同的阴阳易治疗方剂及适应证候。

4.1 热性阴阳易

热性的阴阳易治疗原则以清凉祛热为主,选用烧裩散、竹皮茹汤。“发明仲景活人烧裩散灰性虽无寒热,只是推出阴中外来着人邪气,述类象形之法,圣人以至于此”。故烧裩散只是在治疗时侧重于热性证状,而常用于各种的阴阳易当中。相对于比较中性的烧裩散,竹皮茹汤则更加侧重于热性病症,竹皮茹分为竹皮汤跟青竹茹汤。

竹皮汤的组成为:“竹皮(青刮,一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半,绞去滓,分服立愈。”而主治证状为:“疗交接劳复,卵肿,腹中绞痛,便绝。”其中的“卵肿”为热性证状的重要指征。

青竹茹汤的组成为:“栝蒌根(无黄者,一两) 青竹茹(刮,半斤,淡竹是也)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二合,去滓,分二三服。”

主治证状为:“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宜青竹茹汤。”可见此方适合于妇人服用,未论及男性病人是否适合服用。

4.2 寒性阴阳易

寒性阴阳易“以补气温血之药调之”,当选豭鼠粪汤和当归白术汤。寒者用豭鼠粪汤,这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鼠矢汤类似,主要治疗疗伤寒病后男子阴易。

方剂组成为:“韭白根(一大把)豭鼠粪(十四枚)。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再煎三沸,温温尽服。必有黏汗出为效,未汗再服。亦理诸般劳复。”

而对于“豭鼠粪”的辨别,其也有说明:“豭鼠屎,两头尖者是也。”许慎认为韭菜割不伤其根,则冬培之,先春复生。《易稽览图》则认为这种变化为阴物变阳。

而当归白术汤宜治妇人病,“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住举动,无热发者,宜当归白术汤。”其中的“无热发”为寒症的主要指征。方剂组成为:“白术(一分) 当归(一分) 桂枝(一分) 附子(一分) 生姜(半两) 甘草(一分)芍药(一分) 人参(一分) 黄芩(一分)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盏,食顷,再服,温覆微汗瘥”。王好古认为:“四肢不住举动,振摇即反复,皆是”此方剂所属证状。

此外,王好古还采用了分经用药的方法。指出:“若阴阳易证,果得阴脉,当随证用之。”并分厥阴、少阴、太阴脉,而分别使用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顺理中汤来送服烧裈散。

5 明清时期,“阴阳易”病机的新论述及方治

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指出:“用独参汤调烧裩散,凡服参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8]表明了其治疗的阴阳易病机多为内虚,或阴阳易导致了内虚。清代柯琴在《伤寒论注》指出阴阳易不是伤寒病证,而是“病于阴阳之易也”,分析了阴阳易导致的“气少”及“冲任脉伤”而引发的一系列证候,而治疗之法“仍须阴阳感召之理以制之”,则烧裩散治疗阴阳易之理可清也[9]。而在其《伤寒附翼·卷下》中指出烧裩散治疗的原理,但是也指出了“然更宜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治之”[10]。

明清时对阴阳易的治疗虽然联系了烧裩散,但是更加重视可以治疗阴阳易的其他常用方剂。说明了虽然烧裩散理论上是有效的,但是在更趋于文明社会的明清,其他方剂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6 小 结

6.1 阴阳易病位病机探讨

阴阳易是由于病后新瘥,正气未复,而勉强性交,导致邪气未散而传之于对方,导致对方生病。主要症状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对于阴阳易的病机,有两种说法:

一是伤寒愈后调摄不当并进行性生活所致的疾病,伤寒热病后,邪去而正气未复,津液消耗,阴精亏损,倘若过早地进行性生活(非一次),造成精气更加损伤,筋脉失于濡养,虚阳上扰,肾不化气,从而出现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及膝胫拘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症状[11]。

二是认为阴阳易病是一种以湿毒秽浊的特殊病邪为病因,以性交为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甚至有人将其与现代西医学中的性病型Reiter综合征相对应[12]。阴阳易病位在于下腹及广义会阴部(少腹、阴中、阴头),即为现在的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性质多为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剧烈,伴随着全身的症状,如发热等。其发病的特点是,性交后由原来生病将愈的一方传给正常的一方。可推断为性交的一方染病初愈,邪毒未尽,而另一方由于房劳过度,肾气亏虚,被邪毒所传染,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由此,笔者觉得此病应该为传染性疾病,因性交而诱发,这种传染性疾病可能是性传播疾病,如性病型Reiter综合征、淋病等,也有可能不是性传播疾病,仅仅是因为性交后身体虚弱,感染另一方未尽的邪毒所致。

6.2 阴阳易证治方药探讨

阴阳易是病后未复、房劳伤精的性机能衰退的证候,除了因房事诱发,并有上述主要症状之外,可分为寒热两端。热者会出现“卵肿”及其他热性证候,治疗当以清热养阴为主,代表方除烧裩散以外,还有竹皮茹汤,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等。寒者“无热发”,并可伴其他寒性证候,治疗需补气温血,当选豭鼠粪汤与当归白术汤、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顺理中汤送服烧裈散等,灸也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烧裩散治疗阴阳易在多种文献中记载,现代临床也有报道,其治疗机理成疑。有报道认为内裤近外阴处常有男女性器官分泌物,如精液和阴道分泌物及小便残留物,中医学则认为这些物质性属阴柔,具有补肾固精、益气养血、滋阴降火、活血化瘀、明目清心等功能,药证相符,对火动精竭的性机能衰退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至于“取烧作灰”,乃是恶其不洁而烧,去其洁净而用矣[11]。此说有一定道理。而取内裤近外阴处烧灰,应当是古人对阴阳易的理解,笔者更认可柯琴“仍须阴阳感召之理以制之”的解释,认为裩裆是男女阴阳之卫,阴阳在此以息相吹、以气相聚、以精相向。烧而服之,形气相感。男服女,女服男,仍合阴阳交易之理、男女媾精之义。虽然烧裩散在历代的考证中都属于有效之方剂,但是由于裩为私密处的衣物,唐代以后很少被使用,多被其他方剂取代。

[1]王冰.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58-359.

[2]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205.

[3]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106.

[4]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1-52.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3.

[6]朱肱.类证活人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

[7]王好古.阴证略例[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1-62.

[8]王肯堂.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93.

[9]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08.

[10]柯琴.伤寒附翼[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56.

[11]张效东.《伤寒论》阴阳易新探[J].国医论坛, 1998,13(3): 4-5.

(编辑 张大明)

1001-6910(2015)08-0003-03 ·学术探讨·

R226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8.02

陈凯佳,女,副教授,chenkaijia@163.com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重点研究室项目 (国中医药科技发 [2012]27 号)

2015-03-10

猜你喜欢
伤寒论方剂阴阳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