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2015-01-24 15:28王惠琼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

王惠琼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清远 51151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王惠琼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清远 5115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化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行CT血管成像 (CTA)检查,分析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A确诊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血管瘤大小评估结果与DSA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可有效评估血管瘤的大小及病情程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具有低医源性损伤、快捷、方便的优势。

多层螺旋CT;数字化血管造影;血管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在多种非外伤性原因作用下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较多,最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是动静脉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其病理机制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明显区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抢救及时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减轻后遗症,部分可完全康复,临床上DSA检查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金标准,但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存在较大医源性创伤,不利于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行多次检查,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2]。本研究旨在对比DSA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6.3± 4.2)岁,病程3~24h,平均病程(5.6±1.2)h,其中剧烈头痛者14例,脑膜刺激征者4例,意识不清者9例,昏迷者9例。所有患者均经DSA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INNOVA 3100 DSA检查后12~24h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采用我院东芝AQUILION ONE 320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由颅底至颅顶逐层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mA,层厚1.0mm,螺距1.0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注射碘帕醇

100m l,流速控制5m l/s,延迟20s后行颅内增强扫描,将原始CT影像结果通过PACS输入至GE AW 2.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 (VR)、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及表面遮盖显示法进行图像后处理。根据

CTA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CTA与DSA确诊血管瘤病情结果可知,CTA确诊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血管瘤大小评估结果与DSA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A与DSA诊断结果比较

检查方法 确诊 准确率 瘤体大小 瘤颈大小DSA 60 100.00 6.61±2.05 3.58±2.35 CTA 57 95.00 6.55±2.19 3.49±2.28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生活、饮食等方面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近年来临床调查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病理原因为患者颅内存在动脉瘤或动静脉血管畸形,而研究表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3]。临床通常采用DSA检查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可准确评估患者血管瘤位置、大小等情况,指导临床治疗,但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对患者医源性损伤极大,严重限制其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4]。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确诊率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并且其对瘤体大小、瘤颈大小的评估较为准确。由此可知,CTA技术对脑血管瘤或脑血管畸形的显像效果较好,其影像结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采用VR、MIP、SSD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将大脑中动脉4-5级的血管支流重建为三维立体血管图像,能够对血管瘤、畸形及出血部位、大小、钙化灶及累及周围组织进行准确判定,同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较大,扫描速度较快,可节约不必要的检查时间,无需特殊的检查前准备,较DSA更加方便、快捷,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提供相应影像资料。

综上所述,采用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可有效评估血管瘤的大小及病情程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区别,且具有低医源性损伤、快捷、方便的优势。

[1]高灵,陈伟明,夏鹰.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14):107-109.

[2]陈前丽,杜玉清,林建余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9):1330-1333.[3]潘红日,邹良信,陈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639-1640.

[4]梅希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5):538-539.

R445.3

A

1007-8517(2015)11-0104-01

2015.04.10)

猜你喜欢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