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院前急救关系浅析

2015-01-28 22:12魏盈盈邹圣强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急症夹板针灸

魏 超,魏盈盈,邹圣强

·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

中医和院前急救关系浅析

魏 超1,2,魏盈盈1,2,邹圣强2,3

现代院前急救技术日新月异,急救效率和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更多的关注点都停留在西医的急救技术层面,而忽视了中医关于急救的理论和技能。这些传统技术有些被改良后继续使用,但其起源鲜为人知。中医急救和现代院前急救关联密切,应当大力开发改进中医急救技术,更好的发挥其特色与优势。笔者对上述情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观点。

中医;院前急救

近年来,自然灾害及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更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现代急救医学也随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现代急救技术和方法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西医治疗急症的优势上。实际上,在当今现场急救中依然可以看到中医急救医学的精华元素,而且简单有效。应当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充分发挥中医急救医学特色,积极推动中医急救医学向前发展。

1 中医急救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诊治急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先秦,下迄明清,群贤辈出,代有发明。历代医家经过无数实践研究,不断丰富、完善中医急救体系,留下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名著,其中具有重大意义和较强实际应用价值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最早的治疗急症的专著[1],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急症治疗的理论和经验,已具“急症手册”之雏形。《诸病源候论》则偏重于症候分析,尤其是对食物、药物中毒症候分析的研究颇有见解。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则是后人专治急症的重要参考名著,详细阐述了对急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和处置方法,对中医急救的见解有自己独特之处[2]。

2 现场急救中的中医元素

2.1 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现代现场急救CPR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恢复肺泡通气最便捷、有效的人工呼吸法,在短时间内足够维持患者生命需要,为现代临床普遍采用。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CPR及ECC指南制定人工呼吸的新标准: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30∶2),按照6~8 s/次的速度进行人工呼吸(8~10次/min),每次通气时间在1 s以上以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得胸廓抬起。在现代现场救援中,人工呼吸技术是针对某些休克、意识暂时丧失或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实行的必要且最基本的急救技术。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救自缢死》中就记载了“人工呼吸术”。详细记载:“徐徐抱救,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倾,气从口出,呼吸眼开,……此法最善,无不活也”。葛洪则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其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记载了口对口吹气,远远早于现代医学的人工呼吸。详细记载如下:“塞两鼻孔,以芦管纳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倾,其中砻砻转,或是通气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又加以改进,将患者“仰卧,以物塞两耳,以两个竹筒内死人鼻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旁无令气得出,半日所死人即噫噫,勿复吹也”。历代医家将这项技术加以改进创新,使其成为中医急救医学中最常见的一项基本技术。

2.2 胸外按压技术 胸外按压技术亦是现代现场急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其机制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胸部形成压力改变患者胸腔压力,使患者心腔及胸腔内大血管压力升高,进而促使动脉血流向全身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在AHA最新的CPR指南中更是把胸外按压技术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CPR期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通过有效的胸外按压产生血流。并提倡:所有心脏骤停患者都要进行胸外按压,且在通气之前进行,按压速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 cm,在整个复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其实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开始运用类似技术方法挽救自缢者的生命。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救自缢死》中记载:“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此法最善,无不活也”。虽然对按压的部位、节奏以及时间上未做详细说明,但有一点必须承认,这种急救方法是可以用来挽救生命的。

2.3 骨折临时固定术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损伤,尤其在公共灾害事件中更为多见。西医通过手术治疗,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对施术环境要求高,容易发生后遗症。而中医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术方法简单、疗效好、愈合快、恢复时间短、适用范围广,特别适用于不具备手术条件和紧急救治情况下的骨折治疗[3]。因此,夹板目前成为急救车上常备的临时固定工具,在公共灾害事件救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骨折正确的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是减少患者痛苦、防止再损伤或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妥善固定。肢体骨折时,用夹板固定最好,其次可用木棍、木板代替,如无替代物,上肢骨折可绑在胸部,下肢骨折同对侧健肢绑在一起,亦可起到暂时固定的作用[4]。小夹板做骨折外固定是我国骨伤科的独创方法,是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柳木板、竹板或塑料板制成长宽合适的小夹板,在适当的位置加固定垫,绑在骨折部肢体的外面,外扎横带,来固定骨折。

使用夹板临时固定骨折,是中医学的一项伟大发明,最早记录此项技术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书中记载:“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方:烂捣生地黄熬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了杉树皮夹板固定方法:“凡用杉皮,浸约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绳三度紧缚。”

实践证明这项技术简单有效,尤其适用于现场急救设备紧缺的情况。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伤病员急救过程中,针对骨折人群采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术,取得满意的效果[5]。应该大力推广和发展中医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术,使其在应急、抢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4 导尿术 导尿术在院前急救中使用广泛,主要用于尿潴留伤病员或者在抢救休克或垂危伤病员时,正确记录尿量、比重,以观察肾功能。导尿术发明已久,有资料显示:古印度人在公元前1000年就开始采用金属导尿管导尿,但是他们使用的均是金属导管,对人体伤害极大,且有效性难以保证。中医记录最早的导尿术见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曰:“不得小便者为胞转,或为寒热气所迫,胞屈辟不得充张,津液不入其中为尿,及在胞中尿不出方:当以葱叶除尖头,纳入茎孔中吹之,初渐,渐以极大,吹之令气入胞中,津液入,便愈也。” 后来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也记载:“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辟,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导尿术的适应证、导尿工具以及导尿管插入尿道的深度和具体操作办法。该法的优点在于操作较简单、易于掌握、对尿道损伤小、感染机会少,是比较理想的导尿方法,且对之后导尿术改进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5 针灸急救术 针灸救治急症是中医最早应用于急救的疗法之一。在古代,针灸急救术是每个中医师必备且常用的急救技能。在现代院前急救中,针灸急救术仍是无可替代的,针灸针是院前急救必备的急救器材,针灸急救治疗急诊的功效不容置疑[6]。

在现场急救中,针灸术仍常用于诸多常见急症,如昏厥、中风、心绞痛、急性哮喘发作、急性中毒、溺水、毒蛇咬伤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虢太子暴厥而死,“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历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闲,太子苏。”这则扁鹊为虢太子治疗尸厥的记载,反映了两千年以前我国针灸急救治疗尸厥的成就,不仅是首例针灸医案,也是首例针灸治疗急症医案。明代杨继洲治疗“卒暴昏沉不省人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经,当去其恶血”[7]。《明史》记载“长山徐妞痫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或哭。汉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痊”。针刺十宣出血,泻热开窍,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了有关救治心痹论述,“急灸中管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而散”。治疗中风急症也有记载:“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雍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中风不省人事:针人中、中冲、合谷”[8]。中医文献中记载针灸术治疗常见急症非常之多,这些方法在现代现场急救中也相当适用,临症急救,立竿见影。

3 小 结

现代现场急救实践中,一直延用着中医急救学传承下来的成果,而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有些技术或药物在某些领域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如夹板固定、针刺技术以及中药注射剂等。特别在野外活动发生意外时,或者面对突发灾难时,受到资源限制,懂得一些随手可得的中草药,及时自救或互救,保全生命,显得攸关重要[9]。

院前急救的首要目标就是“救死扶伤、争分夺秒”,很多中医的急救技术并不是大众普遍认为的“疗效不显著、效果缓慢”。凡是能够为急救事业服务的技术就可以尝试性开展并完善,凡是能够补充完善院前急救的理论就应该去探讨,这样才能将中医与院前急救较好地融合,也才能加快中医与院前急救学科建设。

如何将前人的急救精华继承并发展,是医务人员首先要重视思考的问题。院校教育首当其冲,在学校中开设有针对性的急救技术课程非常必要。可根据年龄段逐步增加课程难度,首先让大家在书本层面上认识了解中医急救学。其次是宣传实践,技术的应用绝不能只停留在大学的实验室中,需要去实践、验证。组织中医院校的实习生或者中医院的年轻医师进入到各地区的急救中心跟车学习,鼓励其在院前急救中广泛积极使用中医急救技术,并与接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比较总结中医急救技术实验结果,在实战中挖掘其潜力,在比较中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即科普教学、急救及科研,这些在本地区的院前急救工作中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些许成绩。面对前人留下的宝贵技术,应该大胆地实践于急救实战中,尤其是院前急救中,勇于暴露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才能创新以适应新情况,永远传承发展下去。

[1] 吴剑浩,许建阳.浅谈中医急症医学的继承与创新[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6):1-2.

[2] 卓廉士,杨国汉.孙思邈对急症的认识和处治[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60-461.

[3] 胡凌娟,图 娅,李瑞峰.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在突发公共事件骨折人群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29(28):126.

[4] 王继文.骨折的中医药治疗[J].中外医疗,2010,29(36):140.

[5] 熊小明,邓轩赓,万 趸,等.小夹板在汶川地震患者下肢骨折急救中的应用及回顾分析[J]. 四川中医,2011,29(12):94-95.

[6] 金春兰,吴中朝,李向晖.针灸疗法在灾害救援中应用的优势与策略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3):150-152.

[7]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1982:334.

[8] 林小玲.心跳呼吸骤停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及护理[J].甘肃中医,2009,22(8):51-53.

[9] 雷生俊.几种常用急救野生草药[J].青海农林科技,2006(1):59-60.

(2014-10-13收稿 2014-11-20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ehospital emergency

WEIChao1,2,WEIYingying1,2,andZOUShengqiang2,3.

1.DepartmentofMedicalAdministration,EmergencyMedicineCenterofZhenjiang,Zhenjiang212003,China; 2.DepartmentofDisasterandEmergencyMedicine,ClinicalMedicalCollege,JiangsuUniversity; 3.ZhenjiangThirdHospitalAffiliatedto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05,China

ZOUShengqiang,E-mail: 1210xyz@163.com

Modern prehospital emergency technique changes rapidly,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are also improved. But emergency rescue theory and skil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gnored, while western technique attracts much more attention. In fact, traditional Chinese emergency rescu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cue. Some of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chnology is still been used after being improved, but few know its real origin. Chinese medical technique should be vigorously developed to make full 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e author discussed about that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hospital emergency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1.015

魏 超,硕士,主治医师,E-mail: zjjj018@yeah.net

1.212003,江苏省镇江市急救中心医务科;2.212005 镇江,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3.212005,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

邹圣强,E-mail:1210xyz@163.com

R278

猜你喜欢
急症夹板针灸
牙周病患者牙周夹板修复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甚者独行理论在急症救治中的应用探析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