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1-29 10:41张中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竞技体操参训体校

丁 悦,张中印

1 研究背景

在上海市的竞技体育项目中,体操一直是优势项目。其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为各区少体校。业余体操训练是竞技体操发展的根基,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上海市竞技体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体操普及力度严重不足,从事体操训练的人口基数远远不如美国、俄罗斯,且体操练习人口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匮乏,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上海同样如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上海市业余体校青少年体操训练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市徐汇、闵行、黄浦(卢湾)等9个区的少体校体操训练队的运动员、教练及管理人员。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及万方学术期刊等网络数据库检索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观察法走访并观察和记录上海徐汇、闵行、静安、黄埔(卢湾)等9个区的少体校体操训练队,多方面了解业余体操训练在上海市各少体校的发展状况。

2.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并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2.2.4访谈法对上海市体操管理中心主管领导、体校教练、华东师范大学及上海体育学院体操项目研究专家、上海市退役运动员等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获取相关信息,为研究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撑。

3 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模式

“模式”是指一种具有理论性、简化的样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其作用是为清晰地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上海市业余体操训练的模式可概括为“体教结合”。“体教结合”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体育人才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体育人才理念,以学校为依托,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在保证运动员科学系统训练并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二者明确各自的分工及职责而进行合作的训练方法。既体现体育、教育事业人才发展的需要,又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依此,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亦是我国业余训练改革发展的道路。

根据走访参观及调查得知,上海市业余体操训练主要是“体教结合”的模式,其中又分为三类“集中”。

“一集中”,运动员仅参加少体校日常的体操训练,而文化课学习、餐饮住宿都由家庭自身承担的训练模式。

“二集中”,运动员不仅参加少体校日常的体操训练,并且文化课学习也由少体校集中负责,少体校还负责部分餐饮,而住宿由家庭承担的训练模式。

“三集中”,少体校负责运动员的日常体操训练、文化课学习以及餐饮住宿的训练模式。

“体教结合”模式在少体校中作为业余训练模式,既遵循了教育规律又遵循了训练规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体教结合”模式受限于“金牌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运动员以出色的成绩为培养第一目标,从而使其天平更多倾向于训练,导致“体教结合”多流于形式。

表1 上海市各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模式情况

注:上海市卢湾区与黄浦区合并,更名为黄浦区卢湾少体校。

由表1可知,上海市各区业余体操训练模式以“二集中”“三集中”模式为主。而作为业余体操训练基础的“一集中”只有两个区域。笔者认为这是个问题点。业余训练是以培养兴趣、普及为主,“一集中”训练模式应在各区都有,且占比例最高为宜。

3.2 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

调查显示,上海市各区体校业余体操参与训练的人员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阶段,年龄平均为6~12岁。

由表2可知:徐汇区、黄浦(卢湾)区、黄浦区、长宁区、闵行区等区域平均每年的参训人数都在18人以上,参训人数相对稳定。杨浦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静安区等区域参训人数较少。

体操训练的招生一直是上海市各个少体校体操训练队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上海市0~6周岁的儿童人口总数正在逐年减少,说明幼儿园与小学中的适龄孩子人口也在不断减少。体操运动的启蒙训练适合年龄正是6~7岁,因此,这就直接影响到上海市业余少儿体操训练队招生。并且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户籍在上海本地的业余体操训练参训人员占极少数,大部分为外籍户口。

表2 上海市各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参训人员人数情况(个)

3.3 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资金来源

3.3.1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场地设施竞技体操运动的场地设施有规范、严格的标准。它是我国业余体操训练提高和普及的后勤保障,场地设施的完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或者是俱乐部,拥有完善的场地设施是开展业余体操训练的根本保证。

根据走访参观及调查得知,上海市各个区体操训练的场地设施建设十分完善,配套器材种类也非常齐全,完全能够满足业余体操训练的要求,并且场馆工作人员会定期检修,很好地保证了运动员训练时的安全。

3.3.2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师资力量体操职业教练员是我国业余体操训练培养后备高水平运动员的保障,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主要执行者。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体系中,教练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表3 上海市各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训练队教练员人数(个)

由表3可知:上海市各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训练队教练员配置人数存在较大的差别,教练员配置还需要不断完善。

调查还发现,部分区少体校的体操教练员还教授其他项目,使其不能专注于业余体操训练。

此外,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少体校体操训练队的教练员虽拥有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体操这一项目的知识框架结构覆盖极广,涵盖了生物学、心理学、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练员除了拥有较为扎实的体操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和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手段,因此教练员在任教的同时还需不断更新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提高。

3.3.3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资金来源业余体操训练的资金匮乏是限制我国体操项目发展的主要问题。上海市各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及学生家庭承担。相比较于其他省、地区,上海市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亚洲名列前茅,因此上海市各体校训练经费与其他地区相比,要充足得多,基本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3.4 上海市体操的推广与普及阻碍因素

笔者参观走访发现,目前上海市体操项目已有意象向俱乐部形式开展,但阻力大,困难重重,而且很多源自群众对于体操项目的认识不够深入,更有许多的误解,从而使其不像足球、篮球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拥有一定的群众性基础。诸多人为因素一直阻碍着体操项目的推广与普及。

3.4.1舆论导向任何竞技体育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体操这一需要运动员具有高身体素质的项目更是如此。虽然上海市加大了对体操项目的宣传,但层出不穷有关体操伤病的报道还是影响到民众对体操项目的认知。

据汕头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中心统计,竞技体操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仅次于棒球。体育项目中最危险三项运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棒球79.65%、体操79.34%、举重78.49%。

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研室对40名退役竞技体操运动员和34名现役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中国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十分严重。100%的运动员均有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退役运动员人均运动损伤为6.38次,现役队员人均运动损伤次数为3.68次,平均运动损伤次数人均高达5.03次。

尤其1998年桑兰在美国比赛中受伤的报道至今仍是困扰着中国民众认识体操项目的梦魇。大量的伤病报道导致众多家庭不敢让孩子去练习体操,然而练习体操的益处报道却少之甚少。

3.4.2家庭因素参加体操训练是否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身体生长发育一直是家长们考虑的主要问题。初始参加训练的一般都是幼儿园小中班的孩子,不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在高速发育的时期,家长担心练习体操会影响到孩子们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很多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练习竞技体操。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一个孩子的培养较多于溺爱,使得孩子成为了家长们的掌上明珠,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亦是成了温室脆弱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许多家长对孩子更是呵护倍至。然而练习体操宜较小年龄开始,且练习难免磕磕碰碰,孩子们还必须要经历吃苦受累,需要孩子们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各种困难。这一原因也使得体操项目处处碰壁难于普及。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我国政府管理型特色的“举国体制”下,上海市区体校业余体操训练的“体教结合”模式以“二集中”“三集中”的办训模式为主。对于唯金牌第一的战略时期,曾是符合业余体校的发展要求和实际工作需求的。但是,也明显地反映它只受众于少数人,其发展空间极其狭窄;并且对于幼小年龄参与业余体操训练的运动员过早地赋予争金夺银的精神压力,使得小运动员对体操兴趣减退,以致于许多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人才半途而废,造成入不敷出,成才率低的窘境。

(2)上海市各区参加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的差异较大,出现了部分区域常年参训人数仅十人左右,生源状况不容乐观,并且大部分参训人员非上海本地户口,上海本地参训人员占极少数。

(3)上海市各区体校的体操训练的教练员普遍为大专和本科毕业,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完全有能力胜任体操项目的日常训练。但是,在个别区域存在着教练员配置不健全、不够完善的问题。

(4)上海市业余体操训练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方面十分齐全,极大地降低了运动员遭受运动损伤的风险,使运动员的身体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

(5)上海市业余体操训练的资金较为充足,但来源渠道狭窄,仅为政府拨款及学生家庭承担。

(6)当前上海市体操项目的普及与推广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是不错的,虽然训练体制有向俱乐部形式转型的趋势,但目前困难仍然较大。群众对于体操这一项目了解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4.2 建议

(1)“举国体制”是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它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体制也正面临着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要从体育金牌大国走向全民体育之强国。基于此,体操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少数人,体操普及应该找准群众对体操产生兴趣的切入点,让群众喜欢才能够接受,同时让喜欢体操和从事体操的人们受益于体操,从中获得乐趣。

(2)推动参与体操练习人口的同时要注重执教人员素质的提高。应当完善教练员执教队伍,广泛吸纳人才,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不断充实教练员的知识储备与完善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开设相关课程的进修班。教练员不仅需要掌握如何教学,更需要懂得和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保护学生对体操的锻炼热情。

(3)借助媒体的宣传效应,正面宣传体操特有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使社会民众真正认识、了解体操,扩大体操业余训练的影响力,引导家长对体操训练的重新认识,消除家长对体操训练的误解。建立完善的等级和竞赛制度,降低门槛,培养儿童少年对体操的兴趣,提升家长付出精力和财力的主观能动性,使家长们能够真正感受到体操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情孩子及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1] 杨克新.我国业余体校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09,31(2):44~46.

[2] 刘永东,等.广东省业余体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12~114.

[3] 刘钦龙.运动训练创新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414~416.

[4] 骆意.竞技体操训练理论发展及实践的矛盾[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1):63~65.

[5] 刘玉金,刘成菊.竞技体操科学化训练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7(4):25~26,29.

[6] 马迪,宋薇,周翔.中国竞技体操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新探讨[J]竞技体育,2014(96):45~47.

[7] 王云涛.对改革我国青少年体操训练体制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6(5):62~67.

[8] 黄美艳.业余体校体操训练环境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50~51.

[9] 张琼.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J].商场现代化,2012(696):235.

[10] 张禄.中美业余体操训练现状的比较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4.

[11] 丁励翼,Jerry D Reighard.美国体操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其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56~59.

猜你喜欢
竞技体操参训体校
东京奥运会女子竞技体操发展态势研究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青少年竞技体操的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竞技体操在我国学校开展的策略研究
四川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