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出版社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以湖南美术出版社为例

2015-01-30 15:11谢爱友
中国出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湖南出版社图书

□文|谢爱友

专业出版社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以湖南美术出版社为例

□文|谢爱友

在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中小专业出版社的战略选择将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后劲。湖南美术出版社作为一家典型的地方专业出版社,成立30多年来,在美术出版领域摸索出一条专业化品牌发展之路。文章以其发展战略为例,从做强与做大、专业化与多元化、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人性管理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的关系阐述了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发展战略的选择。

专业出版社发展战略专业化发展

随着“十二五”进入收官阶段,“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规划也进入申报阶段,“十三五”的号角已经吹响,它对出版企业的竞争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所在的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已经35岁了,作为一家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地方专业出版社,而立之年,在市场大潮中如何而立?以何种姿态而立?走产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是必然的趋势,更是发展的需要。

一、做强与做大

面对图书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倒逼,许多出版企业豪情万丈地喊出了“做大做强”的口号。不止一个人说过: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只有上规模、上码洋,才会产生效益。[1]

做大做强成为出版企业,特别是出版集团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资本市场也似乎成了中国出版业面临的一个必然选择,最大限度地筹集和盘活资金,以巩固和加强在业界的主导地位。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重组,将加快出版资源的再分配和市场的再划分,出版行业均衡发展态势将很快被打破。中国出版行业近几年来诞生了好几家资产和销售皆过百亿元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出版市场并没有出现井喷,而“双百亿元”俱乐部的队伍却越来越壮大,可见出版产业的版图正在发生变化。中南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作为我国第一只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秉承“多介质传承文明,全流程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这几年发展迅猛,在中南传媒身上,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资本在出版企业发展中的力量。

身处这样一个出版业大转型、大发展的时代,似乎“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我们这个行业的主旋律。是否要调换一下顺序,先做强,再做大呢?“大”指的是规模,但如果出版了大量的图书卖不出去,“做大”又有什么意义?只有在“做强”之后,才能考虑“做大”。对于出版社而言,“强”就是要有过硬的质量,要有自己的品牌,具体而言就是要出好书,实现内涵式发展。这些年,出版的品种在逐年增加,根据《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8万种。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品种总量很大,图书的单品种印数正在下降,说明缺乏独创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出版社需要从追求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出书不一定要多,如果编辑力量跟不上,多出书、快出书势必会变成滥出书。反之,精心做好每一本书,虽然短期内很难在规模上见成效,但做强了单品种,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精耕细作,必然会带来更大、更长远的收获。这几年在出版界创造了每年30%增速奇迹的博集天卷,就是以单品种效益而闻名。在博集天卷,每个编辑用多少个书号(出版多少品种)都有明确的规定,“畅销与长销结合”的出版理念让博集天卷在“规模与效率”之间找到了绝妙的平衡点。

做“强”首先要解决的是把什么做强?对于出版社而言,也就是在广阔的出版领域里选择什么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湖南美术出版社,一直坚持将美术教育出版作为自己的核心板块,提出做美术教育出版的“百年老店”的愿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长为国内重要的美术教育专业出版基地和中国美术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拥有了《美术》《书法》等3套国标教材,以美术(书法)教材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板块成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做强的支点,通过对这一板块的经营,出版社的实力不断增强,从“九五”时期开始,在全国出版社竞争力排行榜上,湖南美术出版社一直排在美术类出版社的首位。30多年来,在美术教育板块躬身细作,这也成为一家地方专业美术出版社从“强”到“大”的必然发展之路。

二、专业化与多元化

要想做强就一定要做专,否则就谈不上发展。

当前很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中有一条是“简约思维”。简约意味着专注,专注就是少做点事,或者说只做一件事,“越专注,越专业”。这两年,湖南美术出版社明确提出,美术社要姓“美”,在强力推动回归专业时才发现,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重要,也更困难。

对于美术类出版社而言,这几年有个名词很时髦——“大美术”,就是把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美术欣赏、美术批评、美术时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阶段。与此同时,“大美术”概念的提出、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美术图书市场门槛更低,很多非专业美术类出版社也参与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美术图书市场被不断分化。[2]在美术图书出版市场上,由美术专业社独占市场的局面正被悄然打破。一些非美术社的美术书出版不仅做得有声有色,在某些领域甚至能做到占据头把交椅的好成绩,成为美术图书出版领域的生力军。他们的加入,令专业美术出版社也感受到到从外至内的压力:专业化之路的坚持需要毅力,多元化的尝试也颇具诱惑。如何选择?

但凡做得好的出版社都有响当当的过硬品牌。比如人民出版社的党政图书、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皮书、商务印书馆的辞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图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西医图书、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通信图书、中华书局的古籍图书。这些图书之所以成为其品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版社在一个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坚持耕耘。

在专业化与多元化的选择上,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一些尝试也许比较有代表性。2003年,该社开始推行的事业部制显著提升了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一时间,各类图书开始全面开花,出版品种与规模大幅攀升。从青春文学到图文社科,到少儿动漫,再到养生菜谱……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尝试,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由此可见,一个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必须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发行渠道、作者资源、编辑队伍的高度专业化,也决定了湖南美术出版社必须走“专精尖、小而特”的专业化品牌发展道路,美术社还是应该姓“美”。面对图书品种每年激增的市场,应学会扬长避短,在图书的特色化、专业化上下功夫。专业发展就是特色,特色也就意味着品牌,这才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王道。[3]

简化产品线后,意味着出版社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做更多的事,正所谓少即是多,专注就是力量。对于美术类出版社来说,放弃在产业宽度上的拓展,却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在产业深度上的挖掘。比如立足美术细分市场从纵向吃透,通过出版、展览、艺术品收藏与经营,将美术这个细分市场的上下产业链打通。

三、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

近几年民营出版力量的逐步强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文化生产力的代表”。民营文化公司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较强的策划优势,并拥有自己的图书发行网络,通过与国内各大出版社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4]

和很多出版社一样,在分析了民营出版的优势和自身的劣势后,湖南美术出版社也踏上了与民营出版的合作之路。湖南美术出版社与民营出版的合作始于2002年,当时合作开发收藏类图书,双方共同投资,合作开发选题,由出版社组织编辑加工。出版后,由出版社负责主渠道的销售,合作方负责民营渠道的销售。

与图书工作室的合作,最怕的是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出版社长期的发展,从而导致出版社陷入研发能力减弱、渠道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只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一种手段。[5]湖南美术出版社近年来主动汲取合作的民营工作室的优点,积极向现代企业转变。湖南美术出版社从2002年开始,先后与民营书商和工作室在收藏类图书领域开展合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跨入该细分市场前几名,成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大众图书板块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图书品牌之一。而在这一过程中,该社也通过与民营文化工作室的合作,积累了经验,熟悉了对方的运作模式,策划和运作能力逐渐提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出版资源,走上了自主开发之路。现在,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收藏类图书板块中,属于独立研发的产品阵线已经占据多数。[6]

如何把出版社的品牌优势、行业背景优势、资金优势、社会公信力优势等与民营公司的选题策划优势、产品包装优势、市场优势等结合起来,让出版社的本版图书市场有效扩容,实现“1+1>2”的效应,已成为当前出版社与民营工作室合作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选择一些有实力、有信誉、互补性强的民营工作室合作,走向项目合作和资本整合层面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搭建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风险同担、利益共享。让这种合作,不仅仅是权宜之计和隐性措施,而是阳光行动和战略伙伴,通过合作,实现共赢。[6]

四、人性管理与制度建设

出版社作为曾经的文化事业单位,特别是像湖南美术出版社这样的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的地方。但随着出版社的转企改制,作为一个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就成为一门必须面对的新学问摆在面前。

一个现代化的出版社,一整套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根基。从国内目前出版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凡是改制快的出版社,其发展就快。[7]湖南美术出版社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比较超前的,2003年就在全社范围内进行了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建立薪酬与岗位、业绩、效益挂钩的激励机制。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视察了湖南美术出版社后高兴地说“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2012年,出版社又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建设,通过计算机系统来优化管理,让出版社的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化。

对于一家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创意企业来说,科学、严格的制度是否就是全部呢?显然不是,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企业,是谈不上发展后劲的。湖南美术出版社一直倡导“创新、开放、包容、务实”的企业精神,尽力满足员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家专业美术出版社,因为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机制,在当代艺术和民间美术方面,湖南美术出版社已经拥有了一批知名编辑和艺术家,在业界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今后的发展中,湖南美术出版社将坚持以人为本,继续鼓励编辑关注艺术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对员工个人学术著作的出版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学有专攻,让员工们将自己具有的专业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使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趋于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1]林阳.美术出版的做强与做大[N].中国图书商报,2007-09-21

[2]汪家明.再议“大美术出版”——以早期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例[J].中国美术,2013(5)

[3]晓钱.湖南美术出版社 做美术出版的百年老店[N].中国图书商报,2010-06-18

[4]蒙莉莉.整合出版优势资源三大趋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9-17

[5]陆林.湖南民营书业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6]徐玲.中职教材选题策划:整合资源 借力发力[J].中国出版,2011(11)

[7]程孟辉.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八大要素[J].出版广角,2012(9)

猜你喜欢
湖南出版社图书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我等待……
图书推荐
三线建设在湖南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岁月
湖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