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讲责任 心中有担当*
——遇衍滨少儿书刊编辑思想初探

2015-01-30 15:11张培运
中国出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书刊编辑出版读物

□文|张培运

出书讲责任心中有担当*
——遇衍滨少儿书刊编辑思想初探

□文|张培运

遇衍滨曾担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一生从事少儿书刊编辑工作。通过梳理遇衍滨半个世纪的编辑生涯,研究其少儿书刊的编辑思想,提出对当今少儿书刊编辑事业的现实意义。

遇衍滨少儿书刊编辑思想现实意义

遇衍滨(1929—2011),山东龙口人,著名编辑出版家,第六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当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遇衍滨曾担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少社)社长、总编辑,一生献身于少儿书刊编辑工作,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主持策划和编辑少儿图书上千册,为少年儿童编辑出版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和图书。

本文首次研究遇衍滨少儿书刊编辑活动,对其编辑成就进行梳理,试图从生活、工作和学习经历中寻找其编辑思想来源,并归纳遇衍滨少儿书刊编辑思想,以及对当今少儿书刊出版编辑工作的现实意义。研究老一辈编辑家的编辑思想不仅可以丰富编辑理论,而且可以借助其思想精华和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促进少儿书刊健康发展。

一、遇衍滨编辑思想来源

编辑工作如同其他许多工作一样,是在不断的总结中发展创新。编辑思想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长期的工作实践,需要前辈的指引和言传身教。只有在编辑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逐步形成稳定的思想体系。

1.编辑出版生涯

遇衍滨1947年年底在《哈尔滨日报》发表两篇有关土改的文章。1948年4月参加东北局青委主办的哈尔滨青干校,成为其革命的起点,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建团知识,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他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对编辑工作的兴趣,毕业分配到东北局青委参加筹办《东北青年报》,真正成为了编辑队伍中的一员。1952年他担任《好孩子》杂志主编。早期的学习和编辑经历,为其后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5年,遇衍滨参加苏联中央团校再次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知识。1956年开始参加筹备中少社,任社编委兼知识组组长。1958年任《中学生》杂志副主编。1983年任社长兼总编辑,为全身心投入到编辑工作中,1986年他主动辞去社长职务,专任总编辑,直至1994年离休。在此期间,遇衍滨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不断学习和总结,不仅主持编辑了大量少儿书刊,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探讨论述编辑思想。

2.领导关怀和老一辈编辑言传身教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次全国少年工作会议上,朱德同志讲到:少儿事业是教育事业,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事业,少儿工作有无限的生命力,任何时候都要加强。领导的讲话及随后工作中的关怀和期望,使遇衍滨认识到少儿读物的地位和作用。叶圣陶、叶至善父子用“第一是编辑,第二才是教员”来提高编辑在社会上的地位。胡德华继叶至善之后任中少社社长兼总编辑,他说∶“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要选少儿出版工作”,充分表达了对少儿出版事业的无限热爱。遇衍滨在青干校的老师陈模先生,在学校是师表,在岗位是榜样。老前辈的一言一行影响和触动了遇衍滨的事业心。因此遇衍滨说:“我的事业心,就是在革命前辈、老师、老领导、小读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树立起来的。”[1]

二、遇衍滨少儿书刊编辑思想

遇衍滨的编辑生涯和辉煌成就体现了他在编辑过程中坚持出版方针,不断总结和把握出版规律,对少年儿童成长无限关怀,对少儿书刊工作无限热忱,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1.坚持出版方针,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从少儿实际出发,讲一些基本的观点,如唯物主义的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劳动的观点等,以及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三热爱”。关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出书的问题,在当时出现几种情况:公开不信;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上拥护,思想行动不对号;相信命运,相信英雄造时势,相信存在主义,相信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奋斗。[2]遇衍滨坚持认为,少儿读物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系很大,作为编辑一要好好宣传、二要好好学习、三要好好贯彻。

因此,遇衍滨十分重视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书稿中的问题,从政治上严格把关,批评伪科学,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看作少儿读物的重要任务。从少年读者实际出发,主持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宣传马克主义基本观点的书,如:《八十年寻路记——中国人是怎样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事新讲——和中学生读哲学》《和智慧交朋友》《伟大的空想》等。

2.把握出版规律,出书育人走正路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出版市场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某些内容不大健康的书却市场畅销。在此情况下,遇衍滨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力主中少社大力出好思想教育读物,做有良心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他策划并领导编辑了一大套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其中像《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参天的大树——彭德怀的故事》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些书发行上千万册。其中《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这本书畅销全国并被介绍到国外,曾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遇衍滨自觉贯彻“双为”方针,总结出版规律,坚持“出书育人走正路”, 主持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双效畅销书。他经常对全社人员强调,中少社的出版物面对全国几亿少年儿童,关系到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关注少儿成长,出书结合少儿特点

遇衍滨特别强调少儿读物一定要有少儿特点。要求自己和编辑人员要“心里装着孩子”,处处为孩子着想,从他们的实际需要、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出发编辑出版少儿读物,使他们看得懂,喜欢看,看了能够受到教育。他多次写文章批评孩子读物成人化的倾向,认为这是少儿读物质量滑坡的严重表现。知识读物要走“启发思想,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引起兴趣”的路子,不搞一切围着课本转,一切围着分数转,一切围着升学转。低幼读物更强调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年龄段安排内容、选择形式、使用语言。学龄前儿童,主要应该让他们玩,在“玩”中适当渗透品德、认知、审美教育,寓教于乐。反对学前读物学龄化和打斗化的倾向。遇衍滨认为少儿读物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少年儿童读物是党用来教育少年儿童的工具,因此,贯彻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求应该是它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少年儿童读物是给孩子们看的,因此,适合少年儿童的实际要求,是它的又一个特点。[3]在出书上要考虑通俗性、知识性,把握好政治和知识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的关系、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关系。

历经10年编辑出版的新中国第一套少年百科读物《少年百科丛书》取得巨大成就,受到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作家、老师、家长的普遍赞誉。一位家长说:“我没有什么财产,但是希望能买一套《少年百科丛书》,作为遗产留给孩子们。”遇衍滨为这套书撰写了总序性文章《塑造有金字塔式知识结构的新一代》概括了本书的特点,并总结了成功经验。

在此编辑思想的指引下,还有一大批有影响的图书得以出版。如《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国历史小故事》(均是60年代开始出版的优秀图书)、《中华人物故事全书》(曾获国家图书提名奖、中国图书奖)、《中国通史故事》(获全国少儿读物一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神圣抗战》(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等。

4.注重品德教育,社会责任感强烈

“文革”前,遇衍滨从头到尾改写出版的《万恶的地主阶级》通俗易懂,一共印了300多万册,在这本书的编辑实践中积累了编辑出版少年儿童政治思想教育读物的初步经验。“文革”后,通过编写思想品德教育读物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大批领袖故事、鼓舞精神的图书陆续得到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上受到“思教(思想教育读物)靠中少”的赞誉。

遇衍滨认为,80年代的少年儿童,和50年代、60年代的少年儿童相比,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点,忽略这些特点和教育要求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遵循少儿的特点和规律,用适合他们需要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吸引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4]

他通过实践总结了五条经验。一是从史、地入手进行“三热爱”教育。出版《中国历史小故事》和近现代历史读物,与其他出版社合作出版《可爱的祖国》丛书,并在《中学生》发起《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二是从爱和美入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小学低年级出版《小学生守则丛书》,感人的故事《奇怪的客人》,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三是从榜样入手进行理想教育。《居里夫人》是激励孩子学习的榜样,《我爱爸爸》从孩子眼里看到革命家的形象,《我们曾经是少先队员》得到小读者的共鸣。四是从少儿关心和兴趣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出版德育和智育结合的《祝你学习好》《怎样才能学习好》《怎样使你记忆好》等。五是按不同层次的对象出好思想教育读物。出版给中间、后进同学读的《工读学校来信》,给“尖子”学生看的《科学之门为谁开》,给女生看的《和女同学谈心》等。

三、遇衍滨编辑思想的现代意义

近年来,少儿图书市场发展迅速,我国年出版童书品种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5]然而,儿童图书市场繁荣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畅销书的品种不多,图书市场品种雷同,质量良莠不齐,农村少儿读物偏少等,都成为影响少儿图书出版持续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因素。[6]阅读是少儿增长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遇衍滨的编辑实践和编辑思想中我们也许可以受到启发。

1.图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遇衍滨认为编辑要有市场意识,深入调查,了解市场。图书是特种商品,要做到双效统一,分析市场做到多数人喜欢,符合读者长远的根本利益,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跑。出版社和作者不能过度关注经济效益,只看到眼前利益,经济效益要看长远,眼光要放长远,只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好,销路就好,在长时间内经济效益才会有更大收获。

2.编辑应了解和关心孩子,要有文化使命感

少儿正处在性格及品德的塑造期,求知欲旺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好的少儿书刊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优良品德,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遇衍滨在这方面总结了很好的经验。出版编辑人员需要懂得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熟悉孩子和孩子读物的特点、规律,做到真正了解和关心孩子。首先经常到书店、图书馆、学校深入调查,走访读者,开座谈会,听意见。[7]其次贯彻好教育方针和读者需要的关系,避免只顾教育要求,不考虑读者实际需要和他们的思想情况、知识水平、认识事物的规律,更要避免不考虑教育要求,迎合不健康阅读趣味的问题。再次要兼顾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出让少儿看得懂、愿意看、值得看的书。最后在出书品种、题材、结构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品种多样化,适应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要;结构有层次,适应不同知识水平和需求的小读者;布局合理化,缩小城市和乡村、不同年龄段、健康和残障孩子们在图书数量上的差距。少儿书刊编辑要立足传播文化、教育孩子,着眼祖国的未来,切实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

四、结语

作为一个编辑、一家出版社,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遇衍滨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一个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好名声;好名声是跟出好书、出人才、走正路连在一起的,就像锋利离不开刀刃,人的影子离不开人一样。[8]

遇衍滨作为著名编辑出版家,一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编辑经验,本文所归纳的只是众多闪光点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其少儿编辑思想,丰富当前编辑出版工作理论,并在实践中解决当前少儿读物出版的问题和矛盾,为作者提供创作的方向,为出版者提供工作的思路,更好地开展我国少儿读物的出版编辑工作。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学报编辑部)

*本文系济宁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遇衍滨少儿书刊编辑思想研究”(2014QNSK05)的研究成果

[1][2]遇衍滨.耕耘足迹[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51-53,86

[3]遇衍滨.关于少年儿童读物的特点问题[J].出版工作,1978(13)

[4]遇衍滨.把路子搞得宽一点,活一点——关于编辑出版少年思想教育读物的几点看法和体会[J].出版工作,1981(11)

[5]海飞.我们的中国梦:从童书出版大国迈向童书出版强国[J].中国出版,2013(11)

[6]龚瑰.少儿图书出版现状及编辑素养分析[J].中国出版,2010(3)

[7]遇衍滨(署名张宾).两个“好得很!”[J].出版广场,1995(2)

[8]遇衍滨.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J].出版工作,1989(5)

猜你喜欢
书刊编辑出版读物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科技书刊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数字的用法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