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守望*
——读严歌苓《床畔》

2015-01-30 15:11□文|彭
中国出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女护士英雄主义严歌苓

□文|彭 莉

无言的守望*
——读严歌苓《床畔》

□文|彭莉

英雄主义这个话题在近20年的文学作品中谈论得越来越少,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表达英雄主义主题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信手拈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人们被允许追求个人梦想,个人利益渐渐被正视。随着新的英雄不断诞生,老的英雄似乎渐行渐远,英雄主义难以立足,如果和现在的年轻人谈英雄和英雄主义,往往很难激发他们的共鸣。

严歌苓的《床畔》(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不同于以往英雄主义题材的小说的惯常书写模式,没有宏伟浩大、气势恢宏的场面的铺排和渲染,没有刀光剑影、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小说聚焦于一个安静文弱的女护士万红。严歌苓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作为灵魂人物。作品中的女性在各种文化、政治、观念的夹缝中磨砺辗转,呈现出令人震撼的丰富深邃的“人性”,引起读者深深的悲悯。在新作《床畔》中,作家通过女护士万红的眼睛来折射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健忘、人心的易变。

小说的时间跨越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改革开放直到21世纪,故事的地点是西南小城的一座野战医院。铁道兵连长张谷雨为救战士负伤,成为植物人,一个“活烈士”。刚从护校毕业的护士万红以优异成绩被选为张谷雨的专职护士,从见张谷雨第一面开始,万红就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默契和交流,她坚信张谷雨是活着的。从此开始了十几年的床畔守护。同事的误解,吴医生的追求,时代的变迁,甚至是传统“英雄”概念的颠覆,都没有让她动摇过离开床畔的念头。时代在变,价值观在变,床畔的一切都在流动,对于“英雄”的认知也随之改变。张谷雨从万人讴歌的英雄到被人视为累赘最终在人们的忘却中死去。床畔的热热闹闹也如烟花喧嚣过后冷冷清清。人间百态在病床之侧上演,唯一不变的是床上的张谷雨和床畔的万红。万红坚信英雄还活着,英雄不会死去。可是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前行的人们,没有人懂,更没有人在乎。

《床畔》看起来似乎是个爱情故事。是一名年轻的军队女护士和她护理的一个英雄铁道兵以及一个军医之间的奇特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美人救英雄的故事。万红不如秦教导员、张谷雨的妻子和吴医生那么识时务,各自奔向自己的前程。她看起来有点迂,有点不接地气,有点不通世事。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不明白什么叫接地气。这本书是象征主义写法,不是写实主义,不是经验主义。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

几乎每个成年中国人的童年都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每个人心中都有成为英雄的梦想。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压力,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拜金主义、权贵主义、唯己主义慢慢渗透人们的内心。英雄梦慢慢尘封、遗忘在心的角落。英雄主义也日益被社会主流价值观遗弃。“床畔的一切都在流动,护士万红是艄公,摆渡在床上的英雄与流动的世人间”。万红无言的坚守成为一种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不死,因此她的追求可以越过万物变迁而继续鲜活。

小说的文笔细腻而流畅,虽然对于女主角万红的刻画有些过于完美,甚至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但这部小说仍然能让人感动。似乎已物欲横流的今天,英雄似乎也悄悄从社会大舞台上退场了,英雄主义也渐渐被人淡忘。严歌苓通过《床畔》引领大家向那个远去的、产生崇高和英雄的年代致敬的同时也呼唤着中国社会英雄主义的回归。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

*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项目(13WX2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女护士英雄主义严歌苓
永恒的英雄主义
我院30名女护士焦虑、抑郁、失眠影响因素分析及五音疗法干预效果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一线女护士心理健康风险与干预策略研究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某三甲综合医院一孩女护士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手术室男护士与女护士不同的带教模式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