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

2015-01-31 09:54崔高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手术治疗

崔高峰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

崔高峰

【摘要】目的 探究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68例鞍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手术治疗的有效手段。结果 68例患者中,SimpsonI、II级占比70.59%;III级、IV级占比29.41%。两种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两种类型的脑膜瘤都具有各自的临床特征,鞍上型对垂体受压、视力减退的影响明显大于鞍旁型。

【关键词】鞍区脑膜瘤;临床特征;手术治疗

作者单位: 114200 辽宁省海城市海城区中医院神经外科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y of Saddle Area Meningiomas

CUI Gaofeng, Neurosurgery of Haicheng City Hospital of TCM, Haicheng 114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saddle area meningiomas. Methods Chose to our hospital 68 cases of saddle area meningiom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n discuss its surgical treatment. Results 68 cases of patients, SimpsonI, class II accounted for 70.59%; Level III and IV level accounted for 29.41%. Two ways in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perating tim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he two types of meningioma have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saddle type of compression of the pituitary gland, the influence of vision los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next to the saddle type.[Key words]The saddle area meningiomas, Clinical feature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为了探究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策略,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8例鞍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鞍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例为男性患者,40例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73岁,平均年龄为(51.26±3.6)岁;病程年限为0.1~11年,平均病程为(23.8±4.6)年;9例鞍内,10例鞍膈,18例鞍旁海绵窦内,10例鞍结节,21例蝶骨嵴内侧;36例鞍上型,32例鞍旁型。其首发症状各不相同,3例恶心,4例记忆衰减,10例头晕头痛,32例视力出现下降,13例垂体受压,6例其他。术前,全部的患者都给予视野、视力检查,4眼发生失明,46眼视野出现缺损,18眼仅存光感。29眼的视力低于0.05,52眼的视力在0.05~0.50的范围,55眼在0.5~1.0的范围。术前,1例病例被误诊为脊索瘤。

1.2影像检查

术前,医务人员对全部的患者的鞍区进行影像检查,采用MRI平扫病例的鞍区、CTA检查其头颅,结果显示,大部分病例的鞍旁、鞍上出现类似圆形的肿块, 8例出血,15例钙化,31例脑膜尾征,14例其他。肿块的最小直径为2.4 cm,最大的直径为7.1 cm,平均直径为(3.5±2.4)cm;13例小于3 cm,36例最大的径在3~5 cm的范围,19例超过5 cm。全部的肿块都推移附近的血管,导致42例视交叉受压、31例包绕血管。

1.3手术治疗

结合肿块的具体位置以及周围的组织关系,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经蝶入路、颞下、前纵裂间、单侧额下、翼点等入路方式,分别为1例、2例、1例、8例、36例、20例。36例鞍上型病例中,30例单侧额下、2例翼点等入路;32例鞍旁型病例中,6例单侧额下、18例翼点等入路。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对比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通过χ2检验;P <0.05表示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并发症

68例患者中,SimpsonI、II级共计48例,给予全切治疗占比70.59%;III级、IV级分别为11例、9例,共占比29.41%;16例术后存在肿块残留,给予r刀治疗;由于鞍结节术后复发,下丘的脑功能出现紊乱,导致1例患者死亡;由于脑水肿过程度严重,1例患者需给予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有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展神经损伤、视力下降、一过性尿崩等,分别为1例、6例、1例、2例、8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半个月,全部并发症消失,随访2年,生活恢复正常的患者62例,占比91.17%。

2.2对比翼点、额下入路

翼点入路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668.2±63.5)ml、(16.3±6.7)d、(347.5±45.6)min,额下入路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684.6±58.7)ml、(14.7±5.6)d、(368.6±39.8)min,翼点、额下两种入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2.3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

本次研究中,32例以视力减退作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鞍上型21例,鞍旁型11例,对比鞍上型、鞍旁型两种类型的脑膜瘤,结果显示,鞍旁型的视力下降者11例(34.38%),鞍上型21例(58.33%),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鞍旁型的垂体受压2例(5.56%)少于鞍上型11例(30.56%)(P<0.05);鞍旁型的视野缺损13例(9.38%)少于鞍上型33例(91.6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该疾病的首发症状通常包括精神障碍、癫痫发作、头晕头痛、恶心、视力下降、呕吐等[1]。鞍旁型患者出现的视力损伤通常只是患侧损伤,同时具有较高的癫痫发病率,然而鞍上型是双侧对称损伤,癫痫发病率教低,垂体功能异常的概率较大[2]。本次研

究中,鞍旁型通常采用翼点入路,鞍上型通常采用额下,然而全切率十分接近,同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重视保护患者的神经,提高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三叉神经、展神经、动眼神经、嗅神经等均得到保护,手术结束后,2例患者三叉神经遭受损伤,3例患者动眼神经遭受损伤,1例视力减退,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半个月,都恢复到正常状态。此外,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保护患者血管、垂体柄,并且谨慎处理视神经管中的肿块[3]。在选取手术入路过程中,医生应当注意将肿瘤、周围神经血管等情况,有利于将肿块切除,同时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尽管切除肿瘤是治疗该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肿瘤和周围下丘脑、伸进、海绵窦等组织具有紧密联系,可见切除手术具有较大的丰厚风险,对临床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此外,医务人员应当谨慎处理海绵窦。肿瘤通常依附在海绵窦的上壁、外侧壁上,医务人员应当最大限度将肿瘤切除,并且注意保护脑神经。有的肿瘤已长入窦腔中,通常贴近颅神经,倘若因此医务人员强制定将肿瘤切除,则极易造成颅神经损伤。为此,医务人员可将部门肿瘤切除,残余部分可通过放射治疗。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切除肿块;鞍上型对垂体受压、视力减退的影响明显大于鞍旁型;医务人员应当结合肿瘤位置,选取恰当的手术入路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立忠,陈晓黎,徐敬峰. 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J].现代实用医学,2011,3(6):45-46.

[2] 王小言,曹作为,夏鹰,等. 鞍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J]. 河北医药,2013,35(1):31-32.

[3] 张祎年,黄文彪,潘亚文. 鞍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7(3):73-74.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5.091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25-0134-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739.45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手术治疗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
脑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路径护理效果观察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处理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