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培训实践探索
——以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为例

2015-01-31 12:53许占权刘永红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8期
关键词:研修新课程理念

许占权,刘永红

(1.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广东 湛江 524048)

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很快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1]20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被介绍到我国,很快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认可,合作学习成为广泛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之一,并且上升到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成为教师自身的重要学习方式和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教师合作学习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利用教师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师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理念和技巧,使“教师将这种模式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3]。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2014年,我们在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中历史学科教师培训中,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训前进行学员学习需求分析

2014年11—12月,开发区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永红老师与来自开发区4所中学的13位高中历史学科教师组成研修小组。教师们的平均教龄是12年左右。

通过访谈、听课观察和对高考成绩分析等方式发现,参训教师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已经很熟练,但是新课程理念还不够深入,教育理论功底不强。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推行十余年了,但教师们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还是不到位。第二,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系统、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教学还仅仅停留在经验水平,缺少深度研究。第三,爱思考、有想法,但是缺乏与同行“高手”交流的机会。其中的一些教师已经参加过一些教师培训,听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报告和座谈,但培训效果不理想,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推动不大。因此,我们总结出参训教师的学习需求是:新教学理念及其运用、如何深度开展教学研究、优秀教学经验的借鉴。

二、在调研基础上设计培训主题和研修内容

根据对参训学员的学习需求分析,我们确定这次培训的主题是“新课程理念的深度反思和历史教学实践”。培训内容包括四个专题:新课程理念的深度反思与教学创新、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智慧、学生评价。

研修目的是协助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有追求、有思想的实践者,并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培训,不仅能满足教师解决当下问题的需要,还能满足关系教师实质性专业发展的需要,让研修者成为一个在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和如何反思教学过程等方面有相应策略,且能激励和引导自己学习的学习型教师,使培训成为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模式

合作学习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4]我们采用的研修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我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即把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校的教师分到一起,每小组4个人,成立研修学习共同体。

我们的培训理念是,教师不只是培训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们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每位学员在真实、鲜活、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不同的丰富经验,是教师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同道结伴而行,友谊和专业成长相互促进。研修活动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指向,以教师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困难作为研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研修活动。

(一)在合作中形成学习共同体

通过小组合作的研修方式,以常态课堂为支点,凝聚一线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在反复研磨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团体协作中激发灵感,共同成长。

研修中,学员先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填写活动卡,再讨论、交流、引导,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指导者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合作行为反省、合作教学实践、合作理论学习,群策群力,形成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新认识、新知识。例如,第一次在硇洲中学研修,研修专题是“新课程理念的深度反思与教学创新”。流程是:(1)学员先填写活动卡中的问题,接着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进行初步交流。(2)移步教室听吴志雄老师的一节研讨课。观课前小组长针对活动卡里的六个观课问题分配任务:一名学员坐进学生群中,以白描的方式记录身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一名学员统计和分析吴老师的提问次数、性质和答理方式;一名学员观察、记录吴老师上课走动的路径。(3)小组讨论。接着开展团队交流,在展示、交流、引导中,学员们慢慢领会到这节课哪些地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哪些地方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待改进的。在主持人的穿针引线下,教师们跳出了经验,学会用理论观察自己的实践。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主持人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彼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设想,共享智慧。同时,同伴的互学拓展了学习的视野,同伴的激励深化了对新课程的理解。

(二)在问题中创生问题

研修活动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指向,以教师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困难作为研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研修活动。

虽然在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主持人预设了一系列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但在研修过程中,在不偏移研修主题的前提下充分肯定参训教师即时形成的、大家又很感兴趣的新问题并开展研讨。例如,听课中,我们发现吴老师从始至终有个口头禅:“是吧”,由此想到很多老师上课都会有口头禅而不自知。为此,主持人临时增加了一个议题:“你怎么看待老师上课的口头禅?”王老师:“口头禅可能是一次偶发事件后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冯老师:“看情况,口头禅处理得好也可以成为一种教学特色。”张老师:“我也有口头禅,它可以让人稍做思考,理一下思路。”余老师:“有口头禅是备课不充分的体现。”吴老师:“有口头禅,如果学生认为影响了学习就改掉,如果学生没意见就可以保留。”……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断定谁对谁错,而是借此引发大家的思考,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反应,在细节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想让大家知道新课程理念在理论上“高大上”,但落在现实中应是很接地气的,只要留心一下,人人都在实践新理念。

第三次研修活动后,有学员很热切地提出:自己虽然已教了几年高三,但还是很希望能在最后一次研修中可以得到与高考有关的指导。她说:“高三是我们每个高中历史老师最终都绕不过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兴趣。开发区的教学一直比较落后,在这方面与名校的老师交流很有限。”据此主持人又询问了其他学员,他们也点头称是。第四次研修活动,主持人调整了研修内容,增加了“新课程下高考命题的练习和讨论”环节。为学员提供了一份2010年湛江二模的原始题做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组建一套符合高考实际的模拟试卷,让学员们从中领会在终结性评价中应如何使我们的测试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为了有效地落实这一活动目标,主持人设计以下需要思考的问题:(1)组题后,您有何体会?对今后的复习教学您有何新想法?(2)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才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在学员的总结反馈中,不少学员表示非常感谢这个环节的添加,认为收益颇大。

(三)在引领中生发新智慧

每次集体研修活动,主持人都要发挥引领作用。首先,主持人要制订一个具体方案,在总体目标下设置阶段性目标,细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任务。每次活动都设置了一个活动专题和一系列活动情境。清晰明确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员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建构。其次,主持人在学员研修活动过程中要做一个高明的引领者。例如,工作室另一位骨干罗琳老师的一节30分钟的小组合作课,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在研讨时有一位老教师质疑:“我们怎么判断一节小组活动课是在作秀还是真实的?”这时,教师由被动应答进入主动探究。略加思索,主持人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我们如何判断一节小组活动课的有效性?也就是真与假?”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的结论是:(1)小组合作是不是真的,关键在于要观察学生是不是真实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是看学生配合教师的程度如何;(2)除了看学生的参与面,还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主持人提炼为: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学习的精神状况来判断小组合作的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培训模式反思

事实证明,合作学习是一种深受中小学教师喜欢的培训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伴随教师培训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效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让教师培训真正发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是我们培训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13年6月,《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指出:要“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师培训模式避免了传统的报告式,突出了学员的主体性和互动性。在合作过程中,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彼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设想,共享智慧。这种基于实践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经验是有研究和发展价值的,也是和理论有联系并且有理论支持的,让历史教师不仅学会重构自己已学过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的智慧和信心,激发成长的愿望。

当然,任何培训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做到一次短期的培训就能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通过培训,至少可以达到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不与时代脱节。通过平等参与的方式使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此类方法;激发专业阅读的热情,激励更多的教师自觉地发展完善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能力;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助,共享资源,区内学校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接下来要努力的是,如何做好培训后的继续跟踪服务工作,如何督促学员落实培训所学的理念和方法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通过培训形成的合作共同体长久存在,而不是随着培训班的结束而告终。▲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2]任智茹,庞丽娟.教师合作学习的特征[J].当代教育科学,2010(21):35-46.

[3]王鉴,李泽林.如何让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掌握合作学习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02-107.

[4]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8):30-36.

猜你喜欢
研修新课程理念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