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提质路径探究

2015-01-31 12:53程先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8期
关键词:组内评价教师

程先国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404100)

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在当今课改浪潮中,合作学习正推进得如火如荼。但综观众多课堂的合作学习,总是显得随意而低效。诸如分组的随意,或临时随机指定分组,或前后左右自然成组等;讨论的随意,教师经常会说下面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看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等;展示的随意,当学生正大声地说个不停时,教师会突然说“停,下面哪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等;评价的随意,如“我给这组加5分、给这组加3分”或者“真棒、真不错”等;运用的随意,堂堂必用,甚至是每堂多次使用,等等诸如此类的合作学习中的“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很难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拟对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路径做一探析,以助推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一、前提:有效建组

(一)有效分组

依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根据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每组人数4—6人为宜,笔者认为6人一组更佳。6人一组,分ABC三个层次,便于开展组内同层次的独学与对学。组内异质的“质”要注重如下五个方面的互补[1]:

1.优势学科互补。每个组内都应该有不同学科相对优势的代表,避免在同一组内某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占优势而其他科处于劣势的现象出现。

2.课堂活跃程度互补。避免课堂上出现某些组的组员全是活跃外向型的,而某些组的成员全是文静内向型的现象出现。

3.强势智能互补。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确定每个学生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避免出现某个组或某些组员在某些智能上表现为强势而在另外一些智能上处于弱势的现象,要力求做到强弱互补。

4.性别互补。各组的男女生比例要大致均衡,避免在某些组男生或女生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出现。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凌宗伟专家曾强调:一个组内女生超过了75%,这样的组就是无效的,组内全是女生的现象更要避免。

5.外在因素互补。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与社会环境的互补性。

(二)有效建组

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好组以后,就要有效建立班级小组的运行机制,应建立起班级“学术体系”和“行政体系”的组内双轨运行机制。

1.确定组内管理机制。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下的组内双轨运行机制。即在行政小组长的统揽下,组内设“行政线”与“学术线”双线并行的组内管理机制。“行政线”主要负责组内日常事务性管理,下设纪律组长、卫生组长和宣传组长,分工合作;“学术线”设立各学科的学科组长,由具有学科优势与相应强势智能的人承担,主要负责组内学习活动开展情况的管理。

2.明确组内各组长的职责。行政小组长:组内对整个组负责,组外负责与组间、班委、教师的上下左右的联络沟通,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学术线”上的学科组长:组内主要负责本组所有成员在该科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指导、督促与过程性评价,组外与班委的学习委员、学科任课教师联络沟通。

3.按组排座。按相对集中的原则,同组成员的座位尽量在空间上邻近,为课堂教学分组活动的开展提供方便。

二、基础:有效讨论

(一)充分的自主学习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以有效的前置自主学习为前提,如果没有个人的充分的自主学习,就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都是一头雾水,无法进行。有效的前置自主学习可通过学生的如下6个规定动作实现。[2]

1.查,即查着工具读。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来阅读,将不懂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查阅和标记。

2.划,即划着重点读。教师开发“划”的符号,或学生自行开发。

3.写,即写着感想读。该环节很重要,通过阅读后形成感想,能表征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到了什么程度。

4.记,即记着内容读。“记”就是“背”,对与教学重难点直接相关的内容要能够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有助于理解。

5.练,即练着习题读。要由过去的课后练习转变为“作业前置化”与“作业全程化”,通过“作业前置化”,可发现问题,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会。

6.思,即思着问题读。在前面五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进行阅读,学生要积极动脑,看自己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二)开放的话题设置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

1.话题能分解。设置的话题其结果应该是多元的,具有探究的可能。对于合作学习的话题,应该是“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尽量不用“是什么”的问题,“组员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应做到细化,小组成员应清楚明了,掌握所分配到的任务”。教师要指导学科长采取“三定策略”(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进行任务分工,将任务分解到“个人”或“组内组”(即小组内部临时再生成的“小小组”,可以是两人、三人组,等等)。

2.话题有梯度。一个学习小组是按ABC三个层次,即好中差三个层次分组,教师设置的话题必须面向全组学生,也就是说,要让一个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干,这就要求分层设置合作学习的话题有梯度。

3.话题要适量。设置的话题应该聚焦于该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的。一般而言,2-4个问题就够了,如果每个组同时探讨这几个问题容量太大,还可以分组分别承担其中的部分话题,譬如3个话题,将其分解到不同的小组内,每个小组承担1个话题。

(三)全员参与的交流讨论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

有效的异质分组,前置的自主学习,话题的分解、梯度与适量的设置,已经保证了组内全员参与的可能性。为了保证组内交流讨论的全员性与充分性,还可采用如下两个措施助推。

1.规范与标准助推。首先是规范讨论程序,须先“对学”后“群学”,之后才能开展交流。组内同层次的学生面对面坐着,对学是同层面的,群学由组内层次差的先说,程度好的纠错、帮扶。其次是明确讨论的评价标准,必须全员参与讨论,组内必须有帮扶对子之间的互相交流,即好与中、中与差之间的帮扶交流。按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的观点,组内帮扶对子,同层面的效果不好,A与C效果也不好,效果好的是A与B、B与C之间结对帮扶。

2.教师有意助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肯定要巡观、指导、调控,可借机巧妙地助推讨论效果。其助推技巧譬如:[3]

(1)正向助推。为了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教师有意走到某学生那里,悄悄地给出问题,让学生提出正向质疑。如“某个内容你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

(2)异向助推。为了引发学生对问题讨论,教师有意走到某学生那里,悄悄地给出问题,让学生提出异向质疑。如“我不赞成您的陈述,因为那个方面,我认为应该是……”。

(3)送小纸条。为了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教师在课前要有意识地准备好提问小纸条,在课堂上根据讨论基本走向,走到某学生那里,悄悄地送给小纸条,暗示学生在哪个合适的时间按小纸条要求提出问题,引发争论等。

(4)直接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直接给予点拨和指导,但是要注意时间长度,恰好为止。

三、关键:有效展示

对各组讨论交流的成果必须得到有效的展示,才能促进合作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效展示是提高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展示要求

1.展示任务明确。前置学习和自主学习中的内容,应该在学科长的主持下组内展示完成,不必拿到全班来展示。展示的是合作交流的内容,即展示2-4个问题的探究内容,讨论什么,展示什么,要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2.讲述要点明确。展示的第一步主要是讲述。讲什么呢?不能只让学生念答案要点,还要让学生讲做题过程,讲思路,讲易错点,讲该题体现出的规律、方法。

3.参与人数明确。展示不能只是个别人的专利。每次展示应尽量有小组的一半人参与,ABC层次都各有一个代表,并有各自的任务。并且要明确评价标准,如果按上、中、下三个层次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其分值不一样,越优秀的人展示,小组得分越低。

4.展示时间明确。展示之前,教师要告知学生用于展示的问题总量与时间总量,并根据问题数量与难易程度分配每个问题的大致展示时间。教师要注意调控时间与展示进度。

(二)明确展示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展示的方法,并明确一个完整的展示流程要做完如下6个规定动作:

1.展:展讲。某小组集体或代表就讨论问题或主题进行结构化展讲。

2.思:思考。当同学展讲时,本组没参与展示的其他同学以及其他组的同学都要学会倾听与思考,以备及时回应。

3.论:讨论。根据展讲人的质疑和问题,及时参与讨论,提出自己或小组的见解。

4.评:评价。对展示组所展示的内容,及时做出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评价。

5.补:补充。为了更加说明问题,或使问题解决更加完美,本组或其他小组可以及时质疑与补充。

6.记:记录。一是当其他同学展示对话时,课前准备不够完善的同学,一定要在单位时间内做好记录,以便回归复习和巩固;二是未参与展示的同学记录正确性的结论,还要有意识地记忆各位同学在对话过程中展示的重点内容。

(三)完成展示流程

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因为不放心,觉得学生讲错了、讲漏了、讲偏了等,而不时插话或打断展示,要纠正此弊端,可采用如下策略。

1.闭口心控策略。教师要闭口,努力忍住不讲;教师要注意心理调控,在内心把握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度和质量,以便随时调整展示时间和进度。

2.相信学生策略。一个完整的展示包括上述6个规定动作,要充分相信学生,一个组内的缺陷或不足,组内或其他组肯定能够发现,教师要耐下心来让展示的流程走完,静待花开的美丽。

3.追问点拨策略。在学生确实发现不了展示中的缺陷或不足时,教师也不要忙着讲,而要尽量将讲解能力转化为追问、点拨、引导的能力,如刚才展示的这位同学有无错误,还有没有与展示的方法不一样的其他方法,等等。

四、保障:有效评价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要有效地评价做保障,这评价主要包括纵向评价、横向评价与重点评价。

(一)纵向评价

从时间轴上探讨评价问题。需要设立堂评、周评、月评、学期评、学年评。

1.堂评。每堂课学习情况的评价。由任课教师牵头主评,值周组的相应的学习组长配合完成。事先研发好学科学业常规管理评价标准与评价表。每堂课完毕由任课教师根据评价标准给每组评定等级,等级按优、良、中、差四等计,参考值周组学习组长评定的等级,在评价表上记录当天各组的综合等级。一周完毕,由任课教师统计出本班各组科的学情情况,汇总转换成分值记录在案,并提交一份给班主任。

2.周评。每周的汇总情况。一周结束,由班主任组织值周组与值周班委,汇总各组各方面的情况后,由宣传委员将汇总结果填写在班级公示栏内。班主任利用朝会时间口头表彰优秀小组,并指出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改进措施。同时,每组内也要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成员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分项汇总。

3.月评。每月的汇总情况。每月结束,由班主任组织班长与宣传委员,汇总各组每月的情况,适当地表彰若干个优胜小组,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每组内也要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个成员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分项汇总。

4.学期评与学年评。就是汇总一学期、一学年各组的情况,由班主任与班长负责进行。

(二)横向评价

从评价主体轴上探讨评价问题,需要自评、互评、点评、主评。每种评价都需要运用到研发的评价标准。

1.自评。小组成员个体的自我评价;小组长对本组的整体情况的评价,既要有每个人的情况记录,也应有小组的整体综合情况。自评建议以天为单位进行。

2.互评。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评,由组长主持;小组之间的互评,由值周组长主持。建议每周进行一次互评。

3.点评。组长对每个组员的点评;值周小组对不包括自己组的每个组的点评;值周班委对值周小组的点评。建议每周进行一次,在互评之后进行。

4.主评。任课教师每节课后对各小组的等级评价;班主任每周对各小组的全面评价。

(三)“四度”评价

“四度”评价是横向评价主体在进行纵向评价时,要抓住课堂这个观察点,突出“合作”这个关键点,从合作度、交流度、投入度、达成度展开评价。

1.合作度。组内成员之间愿意合作、乐于合作、愉快合作,合作完成任务的效果好。

2.交流度。组内成员之间主动互通信息,主动了解他人困难,主动接纳、思辨他人观点,主动宣讲自己的观点、看法。

3.投入度。组内成员个人能全身心投入小组活动,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思辨他人观点,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小组的任务。

4.达成度。一评目标达成,根据教学目标看自己是否达到;二评能力形成,能否用当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评巩固成长,通过“3715”回归复习评价,这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知识和效果进行的评价,即学生本人每隔3天、7天、15天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以评价学习的到位情况。

五、辅助:有效使用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度,除了有效建组、有效讨论、有效展示、有效评价外,还需要一定的辅助手段,才能助推合作学习质量的提升。

(一)强化学生培训

1.岗前履职培训。在小组运行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先培训后上岗。通过培训,让行政线与学术线的各个岗位的人明确各自的职责,懂得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做到哪种程度。要通过培训,让各个岗位的人学会正确使用各种评价表或评价单,求得评价的客观、公正、透明。

2.展讲要求培训。要通过培训,让学生在展讲时做到:注意展讲话语结构,破冰语、陈述语、讨论语和结束语有一定的范式;注意展讲的时间度、言简度和适切度;注意展讲的礼仪规范,做到抬头挺胸、声音洪亮、个性张扬、落落大方、真实自然,眼睛亦聚焦亦巡视,身体平面与黑板平面之间最好形成30度与45度夹角为宜。

3.合作技能培训。即使是高中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都会出现不能很恰当地表达自己意愿的情况,何况初中生与小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教学生如何讨论,有必要提醒或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沟通与合作技能,如请求帮助或帮助他人的技能,道谢或请求原谅的技能,耐心等待的技能,说理或反驳的技能,发言紧扣主题的技能,等等。

(二)强化统筹安排

提倡合作学习,并不等于每堂课都机械地采用这种形式。尤其要避免一堂课内多次讨论交流展示,既然讨论交流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内容,每堂课即使要用的话,一次也就足够了。同时,教师可以对一单元或一周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把适合互动、互助、整合、发现、探究、创新及展示的内容统一安排到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避免因为时间的不充分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零星而浮于表面。

(三)强化支持体系建设

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需要课堂以外的其他因素的支持。一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建立起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全校性的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学科团队会、周评团队会、行政团队会、教育团队会等会议机制;二是要研发出科学、有效地用于合作学习的各种评价标准与评价量表;三是必要的设备设施添置与经费投入。▲

[1]韩立福.韩立福:有效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7-171.

[2]程先国.合作学习理念下的小组自主管理探析[J].教育视界,2015(2):57-60.

[3]查君蕾.小组合作的迷失与重返[J].教育参考,2015(2):56-59.

猜你喜欢
组内评价教师
最美教师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