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导入教学

2015-02-02 18:26孙博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导入课堂效率教育

孙博

【摘要】实践出真知。传统教学的模式化、应试化,极其僵硬地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校的发展,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多年来,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等教育工作者无不砥砺前行,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课堂导入就是极其重要环节。

【关键词】导入;教育;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说:“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想象。”[1]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课文导入非常重要。因为一堂课的好坏,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都在于能否开一个好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文丰富多彩,导入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新课引入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而定,万万不能千篇一律。

一、幽默风趣,轻松引入

诗歌《氓》是一首反映男子负心薄幸的爱情诗,不必每次讲课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采取老学究的态度,板起面孔来批判。导入时采取轻松幽默的方式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如与现代歌曲的幽默串联,“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联系歌曲《约定》:你我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也答应永远都不让对方担心。“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联系歌曲《大板城的姑娘》: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银两,坐着那马车来。让学生也去文中寻找相应的语句,由此导入教学。

二、引用故事,提高兴趣

讲解《赤壁赋》的时候,怎样引入苏轼这个人物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呢?文学史上,对于苏轼流传着许多轶事。出名的“东坡肉”学生会产生浓烈的兴趣。

三、设置悬念,走入情境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一书中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动。”[2]如何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产生学习课文兴趣,林冲在《水浒传》中是一个悲情人物,课文中林冲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梁山的?那样一个安分守己、委曲求全的人为什么举起尖刀挥向仇人?这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

四、情感引入,引起共鸣

一位教师在教学《氓》时,开场白是这样的:“‘痴情女子负心汉’这句俗语长久不衰,文学作品中总是在演绎重复着相同的故事。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卓与之私订终身,上演了私奔的好戏。无奈人老色衰,金钱散尽,才子流连他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感天动地,无非是后人的敷衍,如若不然,为何会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呢?更不要说背负着千古骂名的宋人陈世美了。无论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子,还是王妃贵妇,都摆脱不了被遗弃的命运。不难想象,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氓》中的主妇到底遭遇了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动地进入到较高的课堂学习境界。

五、直接导入

一位老师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课铃响,同学们静坐等待语文老师进入课堂时,语文老师身穿黑色大衣,竖着衣领,头戴黑帽,耳朵上套着耳套、鼻梁上架着墨镜,右手提着黑雨伞,右胳膊下夹一个讲义夹,慢慢走进了教室,口中念念有词:“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全班哄堂大笑,热烈鼓掌。老师正是抓住了“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外形特征,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学生的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类似的直观情趣来导入新课,不能不说是导入的匠心独运。

六、诗文引入

雅斯贝尔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统、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素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心的精神才被唤醒。”[3]用诗文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

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由于写的是秋景,我们老师便引用了很多有关秋的诗句。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进而引导学生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炼人生。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4]学生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之后新鲜感消失。语文课一定要讲出美,从艺术角度熏陶学生。另外,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不同的时间段,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不同,也要因时制宜。比如,下午课学生容易发困,就宜采取幽默导入法。上午课宜采取情感导入法。所以,教师做好引导,不要脱离与学生联系。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是其他各门功课所不及的。”[5]教师导课过程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给学生定调,需要引导学生三观,需要导入时怎么与学生有关联就怎么去做,不要油水分离。

总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一次有效率的课,学生能否在课堂伊始就集中精神,能否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教育规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M].1937年1月.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91.

[4]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张志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M].1979年6月.

(编辑:刘 影)

猜你喜欢
导入课堂效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