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始末
——基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下的考察

2015-02-12 16:17常国栋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战区办事处

常国栋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始末
——基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下的考察

常国栋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历时三年多,对抗战时期豫西地区的情报和统战工作有杰出贡献,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之缩影。从临时通讯处到正式办事处,从分建渑池兵站到办事处被迫撤销。这一切变化掺杂了国共关系的风风雨雨。

抗日战争;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国共关系;统战工作

抗战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先后建立十九个“八路军办事处”,这些办事处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对“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以下简称“洛八办”)的研究,或探讨其来龙去脉,或注重于历史细节,且多从中共党史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对其在国共关系演变下的观察。因此以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为背景,考察“洛八办”始末,对相关研究的深入是有所裨益的。

一、办事处的酝酿

“洛八办”是中共在抗战时期根据战争形势变化、国共合作相对协调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等情况而设立的。

首先,日军有进一步纵深攻击河南之可能。抗战进入1938年秋,从全国来看,日军在攻陷武汉、广州后调整对华政策。一方面采取政治诱降,期望保证既得利益,与国民政府媾和。[1](P63)另一方面将在华方针重点转移至维持占领区“治安”,妄图肃清抗日力量,把“中国派遣军”抽出战争泥潭。[2](P52)由中原而观,“兰封会战”后,国民政府虽暂时以“黄河水”迟滞了日军攻势。但豫西地区已面临日军进攻的严重威胁,加之豫东、豫南部分地区已被日军攻占,中原地区抗日形势日益严峻。

其次,国共关系相对协调,利于“洛八办”的设立。国共合作伊始,双方在处理彼此关系上比较谨慎,均表示出相当的诚意。譬如蒋介石在国共合作谈判中表示中共部队改编后,国民政府不向中共军队派遣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3](P22)中共也向国民政府保证,不在国民党内发展中共党员。此后不久,日军进攻山西,国共双方在一系列战役中都有很好的配合。且中共的合法地位已得到承认,设立办事处的条件基本成熟,再加之日军进攻的压迫,为共同抗敌,双方确有加强合作之需要。

最后,中共重视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日军随时可能再次进攻河南,打通华北、华中之交通。考虑到“豫西民性强悍……便于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游击战争[4](P149)”,中共决定在洛阳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刘向三在《往事回忆》一书中,关于“洛八办”筹办情况与1939年回延安后,写给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河南工作报告》一文中有很大不同。限于篇幅,本文仅作说明。)毛泽东在同刘向三谈话时指示了办事处任务“一是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战主张,要在国民党上层人士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二是日军一旦过河,在豫西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那里客观条件是好的;三是办事处是我军在那里的合法机关,地方党组织工作如有困难,应尽可能提供方便。”[4](P149)

二、办事处的建立

1938年11月,朱德、彭德怀与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就建立“洛八办”有关事宜进行沟通。虽协商情况不甚理想,但中共中央仍决定派刘向三与相关人员从延安出发,途径西安转赴洛阳,与第一战区当面交涉。因程潜不愿中共在第一战区建立办事处,也不允许建立兵站,只同意八路军留下少数人员和电台,做联络工作。故而中共方面留部分人员在洛阳建立联络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南关“帖廓巷”的一所民宅,“最初只想这是一个临时住所,没想到这里竟成‘洛八办’的永久地点[4](P151)。”),其余人员撤至渑池。后中共中央派刘少奇赴豫组建中原局,途经渑池指导其成立“渑池兵站派出所第三办事处”,这个兵站办事处实际工作是在兵站掩护下开设中共工作人员训练班。[5](P399)

从全国形势来看,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共双方确立“持久战”方针,更加重视在敌占区开展工作。中共在晋、冀、鲁、豫四省敌占区均创建根据地,且很多区域已经建立政权,敌后抗日武装发展迅速。国民政府虽在抗战中丧师失地,但各沦陷省份大多有流亡省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作。[6](P284)针对日本与中共在沦陷区“两分天下”,国民党要求确立其敌后政权的主导地位,命令中共听从国民政府安排,严禁建立政权,征收赋税,随意扩编,企图遏制中共发展。中共不愿接受国民政府的种种束缚,在敌占区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譬如在华北地区,1938年8月20日中共要求迅速建立与巩固河北地区统一的军事行政系统,以免受国民政府敌后政权的冲击,随后具体交涉中只承认国民政府名义上的领导地位。[7](P330-331)

因国共双方的敌后抗战策略存在严重分歧,国民政府围绕敌后政权的行政、民运、武装指挥关系等方面对中共采取激烈的敌对措施。同年10月,蒋介石还调动军队对中共“陕甘宁地区”进行秘密封锁。*黄修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1931.9—1945.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339页。“10月 蒋介石密令朱绍良、胡宗南调集军队驻守各险关隘口,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此种情况下,第一战区很难接受“洛八办”的设立。

就洛阳地区而言,程潜之所以拒绝设立办事处,因其个人对国共合作并不感兴趣。[8](P297)他对刘向三直言:“我们的关系不很好,没有设置办事处的必要。”[9](P277)况且抗战开始后,中共组织在洛阳地区发展较快,引起了国民党警觉。特别是1938年夏季,洛阳刚刚发生反对国民政府独裁行径的“洛中事件[8](P298)”,因此,程潜对中共进入第一战区开展工作非常抵触。

三、办事处的运行

1938年底,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调入天水行营工作,第一战区由卫立煌接任。“卫立煌”早先与中共部队在山西合作过,很赞成国共合作抗日。其在就职途中,就向“洛八办”负责人刘向三询问洛阳情况。[10](P407)上任后,卫立煌批准原“第十八集团军驻洛通讯处”改为办事处。不久,赴豫西指导中原地区统战工作的刘少奇与卫立煌会面并商讨第一战区内国共合作事宜。

“洛八办”正式建立后,其编制大致为:处长一人、秘书一至三人、总务科长一人、司务长一人,副官多人,警卫排,炊事班、机要股、电台室、译电员、卫生员、通讯员、饲养员、发行员、交通员等。[11](P43)主要负责人先后为刘向三、刘子久、袁晓轩。“洛八办”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第一,指导和掩护中共工作和发展。“洛八办”成立后,刘少奇多次借助办事处,召开中共豫西省委会议,指导中原地区地下党抗战工作。随后根据中共领导人的指示方针,中共豫西党委在“渑池兵站”的掩护下,开展党政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党政人员(大多赴豫西地区和“洛八办”工作)。1939年“确山竹沟”事件发生后。中共河南省省委秘密迁入“洛八办”继续开展工作。同时,“洛八办”也是中共的交通联络站,不仅协调边区政府与抗日根据地之间人员来往和通讯工作。许多抗战物资和进步青年都在“洛八办”掩护下转至延安。

第二,开展统战工作,宣传抗日主张。这是“洛八办”主要任务,“统战”目标有两个:其一,与国民党军队搞好抗战合作关系。其二,争取地方实力派的支持。故而“洛八办”统战对象主要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洛阳地区驻军长官、国民党各军驻“洛”办事处处长、地方上层人物等,重点争取当权人物。[12](P24)统战工作重要联络点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晋豫区办事处”、“第一战区苏联顾问室”、“震华纱厂”、“花园饭店”、“《行都日报》编辑部”等。[12](P25)“洛八办”的统战工作除了协助国共双方高层人员会晤外,对其他地方军政要员的工作任务,主要由中共地下党员开展。为宣传抗日,“洛八办”向豫西各地党组织转发大量中共中央的文件、书籍和报刊,譬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报刊有《群众》、《新华日报》。此外“洛八办”也曾自己印制《八路军战报》、《拂晓报》等摘报。[13](P55)

就全国来讲,从卫立煌任职到卸任,这一时期国共冲突严重。如前所述,国民政府反对中共建立独立自主的敌后根据地,一方面着手组织国民政府敌后政权,试图限制和控制中共的敌后武装力量及政权。另一方面蒋介石多次与中共代表进行谈判,想通过国民党党组织重组或者新建的方式化解掉国共之间的党派矛盾,中共方面也曾一度对将国民党改造成“民族联盟”抱有相当之幻想。[14](P629)然而自武汉陷落后,国民政府势力被逼迫至西部地区,蒋介石迫切希望遏制中共发展,对中共态度逐渐强硬,由“政治溶共”向“军事限共”转变。

1938年冬,国民政府成立“鲁苏”和“冀察”两个战区司令部同中共争夺敌后政权和武装力量。虽然国共双方多次就敌后战区纠纷进行磋商,但未有结果。中共希望国民政府承认其诸多抗日根据地的合法性。[15](P889-890)蒋介石否决中共有成立敌后政权,征收赋税,收编武装之权力。命令中共敌后工作接受国民党规划。[16](P80-81)1939年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以组织对付组织[17](P606)”的方法,出台一系列文件措施来遏制中共(这一系列文件主要包括:《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防止异党兵运方案》等)。并在当年六月颁布《共党问题处置办法》,放手甚至鼓动国民政府敌后武装力量与中共冲突。造成中共对蒋介石失去信任,甚至怀疑其有“降日”倾向。针对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中共采取“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与其针锋相对,双方军事摩擦频发。

1939年国民党第九战区决定撤销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同年11月河南发生“竹沟事变”,中共河南省省委机关遭到国民党军队攻击。尤其是华北地区的阎锡山有“降敌反共”之可能。有鉴于此,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办事处“严密戒严,准备应付搜查。”*马齐彬等编:《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33页。“12月6日 中共中央关于阎锡山进攻新军问题,给东南局和重庆、西安、桂林办事处发出指示。指出阎锡山已决定肃清晋西南之新军,派遣王靖国、陈长捷率旧军3万进攻新军,这个事实的性质是对抗日的叛变。指示提醒重庆、桂林、西安三办事处须严密警戒,准备应付搜查。”

1940年国共双方冲突颇多,在陕甘宁边区、江苏、山西、安徽等地均爆发战斗。8月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预备令》,部署“百团大战”战略准备,由于国共关系紧张,各地谣言本年冬季中共要肃清“黄河北岸各友军[18](P444)”,引起蒋介石警觉。蒋向第一战区下达对中共可随时攻击的行动部署。[18](P444)因卫立煌与中共及时沟通,双方未发生军事冲突,但这年年末,形势更加严峻*《袁晓轩关于卫立煌对时局的态度致毛泽东等电》(1940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456页。袁从卫处了解到:第一,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已开始反共,对国共关系的讨论结果是“终必分裂”;第二,卫表示:国民政府为争取英美的更多援助,对中共表面上“不得不加以限制”,以掩饰国际视听。,国民党“军事限共”决心已下,拟用武力压迫中共军队调赴华北地区*《国民党中央提示案(节录)》(1940年7月16日),严峻编:《中共问题重要文献》,大公出版社1941年。“(四):十八集团军全部及新四军全部应扫数调赴朱副长官所负责之区域内。(即冀察两省及鲁北晋北)并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副长官指挥。”,并于1941年年初酿成“皖南事变”。

就洛阳地区而论,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首先,一些以前支持中共的国民党官员(如:都寄峤)态度上发生变化。[19](P281)其次,在国民政府下令取消重庆、西安以外的八路军办事处后,虽因卫立煌极力抵制,“洛八办”得以保存下来,但此时“洛八办”工作已经很难开展。特别是“竹沟事变”以后,“洛八办”成为中共豫西省委办公机关和接头联络地点所在,且没有执行“地方党组织与办事处严格区分[20](P436)”的安全措施。引起洛阳国民政府注意。为打击中共活动(实际上武汉会战后,中共豫西抗日宣传工作就很难开展[21](P436)),国民党党政人员成立了“劳动营[22](P421)”负责劳动改造和策反有共党嫌疑者。此外,洛阳国民政府加强控制政府工作人员,成立“三青团”强迫民众加入,且要求所有公教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

1940年洛阳地区反共活动更为频繁,国民党采取多种办法清洗中共地下组织,迫于形势,刘子久对中共河南省地下党组织执行中共中央“审查干部,精干隐蔽[8](P303)”的指示。不久洛阳国民党当局加紧监控中共活动,对“洛八办”重点监视[23](P421)。因八路军与卫立煌“统战”关系良好,故而“洛八办”活动受限,但未被查抄。

进入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关系出现严重裂痕。中共中央判断“蒋介石似有与中共破裂决心*黄修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1931.9——1945.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484页。“1月18日—20日 中共中央连日发出指示:蒋介石似有与中共破裂决心,我们决定政治上全面揭露蒋的阴谋,惟仍取防御姿态;军事上先取防御战”。”并于一月十九日指示:“华中准备长期的游击战,以有利于我军不利反共军为原则…在组织上拟准备撤销各办事处。”*黄修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1931.9——1945.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485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就皖南事变后中共在政治、军事、组织上所采取的步骤问题发出指示。”根据这一指示,中共豫西省委决定组织“游击训练班”,旋即被国民政府查处。嗣后中共中央又接到中共河南省委已完全暴露的消息,因“洛八办”与地方党组织联系密切,且近日发生严重干部关系纠纷*郭晓棠遗作:《1936至1941我在豫西工作活动的情况》,河南人民出版社编:《燎原第1辑、第二辑》,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4页。“中央从敌人那里得到河南党组织机构和各级负责人的名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小苗传达了中央指示撤退工作不要通知洛办。”。中共中央对“洛八办”产生怀疑,决心将中共河南省省委撤走。后经多方调查,中共中央决定保留袁晓轩职位,但对其工作内容进行限制*《中央军委关于洛阳办事处工作致彭德怀、左权、罗瑞卿转袁晓轩电》(1941年10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421页。“乙、今后洛阳办事处应确切的认识与确定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以卫立煌及其所属一战区为对象的统战工作,而不是其他,因此必须:(1)立即停止过问地方组织的问题,绝对禁止再与地方组织有任何关系;(2)过往洛办的干部,原则上应尽力帮助他们到达目的地,以后不经许可,不准随便扣留过往洛办的干部任洛办工作;(3)洛办工作目前更加重要,仍望能努力坚持这个岗位,苦干下去。”,严禁“洛八办”与地方党有任何联系。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国共之间冲突不断,其因在于国民政府使用武力,压迫中共在敌占区和国统区活动,比如国民政府调集军队扫荡大江南北之新四军[24](P93)和战略包围陕甘宁边区。而中共鉴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教训,对反共势力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反击措施。*黄修荣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1931.9——1945.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448页。“10月9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叶挺、项英指出:国民党军‘无论何部向我进攻,必须坚决消灭之。只有消灭此等反共部队,才有进攻日寇之可能。你们的部署与决心是完全正确的,国民党任何无理责难都不要理它。’”终因蒋介石“限共”迫切,在皖南集结重兵“押送”新四军北上,激起“皖南事变”,国共关系到了决裂的边缘。

三、办事处的撤销

1941年末,国民党在五届九中全会上确立解决中共的基本方式。[7](P533)翌年初,国民政府将与中共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卫立煌调职。*《中央军委关于制止洛阳办事处与地方党联络致彭德怀等电》(1942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484页。“一、蒋调卫立煌任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副之,郭寄峤仍任参谋长。”新任司令长官蒋鼎文命令“洛八办”限期一个月撤销完毕,否则强行改编。[25](P89)鉴于中共豫西地下工作早已被洛阳国民政府察觉,“洛八办”也被重点监控。[26](P485)中共中央于1月13日指示“洛八办”部署撤退工作。*《中央军委关于洛阳办事处人员去留致彭德怀、左权电》(1942年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486页。 “第一战区已易人,望令袁晓轩趁卫立煌未离洛以前用回前总报告工作名义率大部人员回前总。洛办只留一二人及电台(附简易密码),原来密码焚毁,维持门面。”随后,时任“洛八办”处长袁晓轩在30日被蒋鼎文扣留时投降国民党,造成“洛八办”和中共河南地下党组织严重损失。3月17日(实际上在2月1日“洛八办”工作已经停止)八路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驻洛办事处紧急撤销的启事”*《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关于驻洛办事处撤销的紧急启事》(1942年3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491页。“查本集团军驻洛阳办事处业于二月一日奉令撤销,除一部分尚未归队外,其余员兵业已抵达西安,待命转赴前方。该处自撤销之日起,即与各有关机关办清手续,嗣后凡有意外事件发生,本集团军概不负责,特此登报说明,诸悉鉴察!”,至此,“洛八办”的历史结束了。

四、结语

纵观“洛八办”前后三年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历史贯穿国共关系的同舟共济与风风雨雨。自武汉陷落后,国共关系进入多事之秋,“洛八办”能够在紧张的国共关系下存在,固然与其在洛阳地区良好的统战关系分不开。例如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统战关系,为“洛八办”建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在抗战相持阶段初期,日本对豫南、豫北发动进攻,使得地方实力派也希望借助中共进行抗战。随着抗战相持阶段已成定局,中共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蒋介石采取军事手段阻止中共发展,导致了国共关系迅速恶化。“皖南事变”后,国共双方虽在诸多原因下仍旧维持合作,但已无法恢复到“忻口会战”时期同舟共济的合作关系了,双方芥蒂日益加深。在此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将有“亲共”嫌疑的卫立煌调走,蒋鼎文述职后又与所属党政人员对辖区内中共势力进行坚决清洗,“洛八办”被迫撤销也就在所难免了。

[1]从战争指导观点出发处理目前各案件的准则——昭和十四年3月30日省部决定[M]//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二册.齐福霖、田琪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战争指导方针和对华处理办法[M]//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二册.齐福霖、田琪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康泽.我在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中的一段经历[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印.文史资料选辑 合订本第24卷第71辑,2011.

[4]刘向三.往事的回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5]刘向三关于洛阳办事处等情况给王稼祥的报告(1939年3月3日)[M]//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八路军新四军驻地办事 第三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6]刘志鹏.华北沦陷区国民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7]黄修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纪事(1931.9——1945.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8]郭晓棠遗作.1936至1941我在豫西工作活动的情况[M]//河南人民出版社编.燎原 第1辑、第二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9]刘向三.回忆“洛办”和“渑池兵站”的建立[M].李健主编,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崤函抗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王爱文.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的军事地位[M].洛阳市文物局.耕耘论丛 第二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李健永.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的建立及活动情况[G]//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洛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洛阳文史资料 第1辑,1985.

[12]郭新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开展的上层统战工作[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洛阳市西工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西工文史资料 第2辑,1988.

[13]李健永.记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 第12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14]毛泽东.论新阶段. [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至一九四九) 第十五册.北京:北京文献出版社,2011.

[15]孟广涵.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 下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16]古屋奎二编著,《蒋总统秘录》第12册[M].(台)中央日报社,译.台北:(台)中央日报社,1976.

[17]防制异党活动办法(1939年4月)[G]//魏宏运.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第四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8]袁晓轩关于蒋介石令第一战区部队可随时攻击八路军致毛泽东等电(1940年10月14日)[M]//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 第三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19]刘向三.回忆“洛办”和“渑池兵站”的建立[M]//李健主编,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崤函抗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0]刘子久关于中共中央决定洛阳办事处由袁晓轩负责致朱德等电(1940年5月10日)[M]//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 第三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21]刘子久关于河南党的工作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节录)(1940年5月28日)[M]//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 第三册.解放军出版社,2001.

[22]刘子久、袁晓轩关于国民党西北劳动营情况致毛泽东等电(1940年2月23日)[M]//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 第三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23]王吉仁关于洛阳当局加紧反共活动及洛阳办事处工作致中共中央电(1940年7月30日)[M]//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 第三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24]徐永昌关于拟即下达“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并令第三战区届时彻底扫荡新四军报蒋介石签呈(1940年12月10日)[M].皖南事变编纂委员会.皖南事变.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25]刘志杰.中共孟津党史 第二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6]袁晓轩关于洛阳办事处受到特务监视等致毛泽东等电(1942年1月)[M]//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审查委员会.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 第三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罗 雷

常国栋,男,河南洛阳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E293

A

1671-2811(2015)02-0013-06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战区办事处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西部战区战歌
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纪事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建立及其活动
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知多少
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