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集体安全机制评析

2015-02-12 16:17张晓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国联理想主义威尔逊

张晓东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国际联盟集体安全机制评析

张晓东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为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欧美国家商议建立了国际联盟。但是这种努力与尝试最终以失败收场,国际联盟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本文考察了国联的理论基础,威尔逊理想主义观点,研究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架构及章程,并以九一八事变为案例分析其集体安全机制的脆弱性。探讨国际联盟失败的原因,可以为当今世界和平提供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冲突;国际联盟理想主义;集体安全机制

和平不过是两场战争的间隙,短暂维持的脆弱平衡。唯有争斗才是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悲情的人类沉浸在这个无聊的游戏中,无法自拔。一战的惨痛教训触目惊心,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世界各国都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国联试图以集体安全机制保障国际安全,然而这种努力悲壮地落空了。

国联以其现代外交史上兼具开创性和悲剧性的特征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兴趣。近年来,国内学界研究国联的成果也不少。有的考察了国联集体行动困境,有的分析了其失利的原因,有的研究了威尔逊理想主义。然而,综合考察国联的理论基础,以案例分析其失利原因并指出其现实借鉴意义的成果似乎尚属空缺。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和努力的方向。考察国联的挫折,分析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威尔逊理想主义是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

一、威尔逊理想主义观点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思想渊源非常丰富且深厚。威尔逊出身于牧师家庭,自小接受了宗教文化的熏陶。他承认人性固有的缺陷,但同时又对人性自然地改善与进步深信不疑。他对人类善良和进步的信心仍然在他心目中占压倒性地位。在美国国力独领风骚的背景下,威尔逊也深受民族主义的影响。他认为自己是生活在充满自由与希望的理想世界,因而拯救人类的神圣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美国的肩膀上。理想主义则是将此政治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西欧早期的启蒙思想,比如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思想、孟德斯鸠的自然法及卢梭的契约自由等观点,特别是其中的理想主义观点对威尔逊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89 年,威尔逊在其著作《国家论》中提出必须实现国际体系民主化,应当以道德和国际法规范国家行为,以理想指引国际秩序走向安全和谐。威尔逊理想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1918年他在国会所作的一次重要演讲中,即十四点和平计划。该方案强调普世道德标准,重视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重要作用,设想在民族自决与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建设安全和谐的国际社会。他提出,国际联盟及其集体安全机制是世界免于战争的根本保证。[1](P227)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道德至上是威尔逊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础,他把残酷现实中的国际政治问题理想化学术化,对国际体系的不稳定及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威尔逊提出应该理性看待分歧,并在友好的气氛中协商解决。他强调普世道德,重视国际组织与国际法,设想在民族自决和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建立世界秩序。

第二,威尔逊理想主义过分依赖伦理道德,强调道德的普世性,而看不到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威尔逊认为人性本善,组成社会体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转变的。他的人性论源于启蒙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可以通过教化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提升,人类社会也将藉此走向和谐共存。

第三,威尔逊反对欧洲实行的均势政策,他深信世界各国对和平均享有同样的利益,因此能够联合起来惩罚挑战秩序的行为,于是他倡议创建国联,在它的监督保障下,权力将服从道德和民意。他主张尊重国际规范,建立普遍集体安全机制,用理性战胜邪恶,保障世界秩序。

第四,民族自决原则即指任何民族都有权决定自己的政府统治形式。威尔逊承认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位。他认为,每个民族无论强弱,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都有享受安全平等生活的权利。

二、国际联盟与集体安全机制

人类历史上首次对集体安全机制的尝试是国际联盟。它的建立与一战带来的深重苦难紧密相关。1917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议院发表演讲,提出为保障战后国际秩序,应当以集体安全机制为基础创建国际合作与和平联盟,强调由强有力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2]随后巴黎和会决定创立国联,并通过盟约。盟约共二十六条,主要阐明了集体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国联主要内设机构包括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国联大会由全体会员国派代表组成,各国都有一票表决权。除盟约特别规定者外,大会决议须经全体会员国一致通过。1929 年,美法等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此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外交基本原则,国际社会持久和平的设想得以进一步完善。他强调普世道德,重视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积极作用,设想在民族自决和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建立世界秩序。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国际联盟。他们坚信,国际联盟及其集体安全机制是世界免于战争的根本保证。威尔逊认为古典均势理论和秘密外交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反对秘密外交,积极标榜民族自决,倡导以道德及国际法治理国际社会,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每个国家只要着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秩序也就为本国民众谋取了最大幸福。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威尔逊提出,理想主义者应该坚守自己的道义职责,那就是维持和保障正义与公平。

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呈现出自助特征。为确保自身安全与国家利益,各行为体谋求攫取与增加权力,最终只能陷入安全困境,导致冲突频发战端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国博弈重新趋于平衡,如何切实协调与保障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加速了国际联盟的诞生。因此,保障集体安全的设想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并付诸实施。威尔逊指出,无论何时何地一旦出现侵略行为及类似企图,它们就要在道义与良知面前暴露无遗。国际联盟应该作为国际社会最强大的道义规范力量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国际联盟集体安全机制承诺不预先特别针对某个国家,反对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同时以压倒性的优势力量对侵略者进行威慑及惩戒,各国相互监督维护世界安全。

国联是集体安全机制最早的实践者,也是其最重要的依托,集体安全机制必须通过国联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国联的脆弱是与生俱来的,它完全依赖于几个主导国家才能发挥作用。于是,在主导国家的激烈竞争之下,国联充当了大国利益的代言者,而不能专注于履行维护普遍安全的责任。因此,国际联盟就无力保障成员国安全,不仅对机制本身造成损害,更失掉了成员国的信任,从根本上否定集体安全机制的合法性。

三、九一八事变与国际联盟的调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为避免事态扩大,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并向国联申诉,把希望寄托在国联调停上。国联随后召开会议讨论中日冲突,并通过了事变后的首个撤兵决议。国联偏袒日本,毫无依据地认为它没有侵略意图,出兵只是为了保护侨民生命财产安全。日本对撤兵决议视而不见,更加肆无忌惮地加快在东北的侵略步伐。紧接着,国联通过了限期强制撤兵的决议案。日本毫不理会,继续我行我素。由于日本反对,决议未能生效。尽管如此,英法等主导国家仍然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日本恣意妄行。

1932年1月,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成立并开赴中国东北进行调查。作为考察的结论,调查团正式发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该报告澄清了几项争议事件,承认东北主权归属中国,判定日本出兵中国东北属于侵略行为,指出满洲国是日本一手扶植的傀儡政权。报告以确凿的证据还原了事情真相,戳穿了日本的丑恶行径。报告书同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利益,并提出了一个国际共管的方案,基本反映了英美等国的意愿。

报告发表后,立即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抵制。中国共产党表示坚决反对,号召全体民众共赴国难,以武装革命的民族战争做出回应。国民政府态度暧昧,蒋介石指示中国代表采取温和态度,默认国联报告。日本蛮横无理,不仅对国联报告置若罔闻,而且要求国联承认满洲现状,还威胁与国联公开决裂。1933年2月,国联大会投票表决,最后以绝对优势通过九国代表提交的《最终报告书》。该报告宣布东北主权属于中国,“满洲国”不予承认。日本政府随后发表通告,宣布退出国联。

就九一八事变而言,国联既未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又未能阻止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因此,国联在行动中遭受了重大挫折,从此丧失了头顶神秘的光环,其集体安全机制也在列强的推诿下陷于分崩离析。

四、国际联盟存在的缺陷

国际联盟是为预防战争维护和平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但是,这个组织本身并不具备履行其使命的政治力量、法律工具及合法性。[3](P40)另外,国联各成员国在动机、理念和利益上的重重矛盾更使其力不从心。因此,国联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国联深受威尔逊理想主义负面影响,在人道、博爱等冠冕堂皇的口号下陷入手足无措的乌托邦境地。两次大战间隙,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导致实力发生显著变化,在结构性矛盾的驱使下,各国勾心斗角,世界舞台的主角仍然是强权国家。因此,国联集体安全机制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历史证明,看上去无懈可击的理想主义治世设计,只要遇到战争,就必定输得一败涂地,被无情的现实撕得粉碎。[4](P84);

其次,国联职能重叠,效率低下,工作机制存在重大缺陷,组织机构的固有弊病使集体安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院决议需要所有会员国一致同意,制裁措施不力,国联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

第三,国联不具备广泛代表性,多数强国置身其外。例如,威尔逊努力促成了国联的成立,但是美国从未加入。德国、日本、意大利均嫌其束缚手脚而中途退出。苏联则于1939年遭开除。因此,由英法把持、弱小国家组成的国联无力阻止法西斯强权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英、法两国操控国联,推行绥靖政策,消极对待法西斯扩张,积极致力于保护自己的海外殖民利益。大国对外战略冲突削弱了国联采取一致行动的可能性,也断送了切实维护集体安全的可能性;

最后,国联维护集体安全接连失利则彻底摧毁了它的形象与威信。二战前夕, 国联在和平解决国际冲突方面进行了不间断的努力,但是乏善可陈。在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事件中, 国联表现出的软弱和妥协则使其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的严重缺陷暴露无遗。

五、结语

正如爱德华·卡尔所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等国从政治精英到底层民众普遍表现出思想麻木僵化、行动迟缓不力、对严峻的国际现实熟视无睹的状态,[5]一种自说自话、脱离现实的浓重的乌托邦色彩,因而注定了国联维护集体安全的实践只能以失败告终。作为人类历史上首个世界范围的政治类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保障集体安全的神圣使命悲壮地失败了。由于世界均势的转移,权力政治的残酷及自身集体安全运作机制固有的缺陷,国联既无力维护世界安全,更无法阻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

探讨国联使命的失败,可以为时下的国际安全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时代,要维护集体安全,实现全世界永久和平,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各国普遍认同、积极参与。其次,该组织要具备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的至高权力,能够真正做到惩治邪恶,匡扶正义,在处理国际争端中树立绝对权威。最后, 必须彻底摒弃权力政治与冷战思维,构建长效集体安全机制,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冲突。

[1]爱德华·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M].徐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谷宇新.析国联集体安全的建立及其失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

[3]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M].潘忠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Edward Hallett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M].London:Macmillan, 1940:16-53.

[6]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M].New York: Random Houe,1987.

[7]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 1968.

[8]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王绳祖.国际关系史[C].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10]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12]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韩莉.新外交旧世界:伍德罗·威尔逊与国联[M].同心出版社,2002.

[18]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李少军.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0]孙学峰,阎学通.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案例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蒲 跃

张晓东,男,山西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天津体育学院讲师。

D815

A

1671-2811(2015)02-0023-04

猜你喜欢
国联理想主义威尔逊
双面威尔逊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国联和日本耍的把戏
国联饲料预计今年销量突破6万吨,其中1万吨销往海外市场
理想主义长安马自达MAZD CX-5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