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精神对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价值初探

2015-02-12 16:17张业振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士大夫政党党员干部

张业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

士大夫精神对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价值初探

张业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根基和沃土。古代士大夫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层本质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主要内容高度契合。因此,士大夫精神对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传统文化;士大夫精神;政党文化

“任何政党执政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1],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政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独特的文化力量作为强大支撑。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党员干部必须共同遵循和践行的文化命脉。从结构要素出发来界定和阐释政党文化是最为常见的分析路径,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政权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价值观和行为作风(政党形象)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根基和沃土。而士大夫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久不变的本质内涵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所强调的主要内容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对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古代士大夫精神的“变”与“不变”

古代士大夫阶层修身为政的原则标准、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共同形成了士大夫精神。经过历史的积淀,士大夫精神虽然在具体文化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在 “变”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深层本质。

(一)士大夫精神具体形态的“变”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士大夫精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由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区别,士大夫精神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着重强调的思想观念有所差异。如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的士大夫更多考虑自身对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率性而独立,更多寻求个体心灵的自由和超脱;宋明时期士大夫精神的内涵可以用“内圣外王、圣贤气象”加以概括,士大夫在执着于造福天下苍生时,也追求自我心灵的安乐和满足;明清时期的士大夫精神倡导经世致用。晚清众多仁人志士投入到实业救国、军事救国中,也正是士大夫精神的彰显。

(二)士大夫精神深层本质的“不变”

在士大夫精神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具体表现形态在不同历史时代各异,但因其根植于儒家学说,深层本质一直为历代风节名士、仁人志士所继承、践行、传递和弘扬。

一是士志于道的追求。“道”是士大夫的信仰追求和精神支柱,“道统”和“治统”的合一始终是士大夫的最高理想。面对“礼崩乐坏”的无序社会,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重建“有道”之序,从而为士大夫“志于道”奠定了基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要求即使“天下无道”,也要养一身“浩然正气”。由此确立了士大夫以道侍君、忠而不奸的从政信条。与“道”相对应的是“义”,这是士大夫追求物质利益和为人处事的准则。“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喻于义”体现了士大夫在谋取物质利益时要以“义”为首。

二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是士大夫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韩愈的“本为朝廷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张载的“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无不体现了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三是任责天下的意识。历史上众多有德操的士大夫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居官在位时,心系百姓,宵旰忧劳,勤政奉公,通过“辅佐明君,开创盛世”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来积极践行经世治国的政治使命;在遭受贬谪、罢职时,不计个人私利,仍不忘察民之情,尝民之苦,知民之患,去民之疾;在天下治平无事之期,仍能居安思危,洞察不测之忧;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赴国之难,徇国之急,谋国不谋身,守护士大夫气节。

四是慎独守正的精神。自古以来,“慎独”不仅是士大夫修身养性、固守德操的原则,也是官员评判的一条重要标准。“慎独”指保持自我道德本性的自觉自律,《礼记》中讲:“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独处守正”说明了由“慎独”到“守正”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政者,正也”,守正方能清廉。历史上士大夫廉洁正直、克己奉公的事迹俯拾皆是:如东汉清官杨震严于自律,“暮夜却金”;宋代包拯铁面无私,“不持一砚归”;明朝海瑞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金八两。

五是明德求是的品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德行高尚、怀之以德,从而以德为政。盛唐颜师古的“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明代名臣张居正的“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无不体现了士大夫的“求是”品格。他们兼具学者和官僚的身份,身肩治国理政的责任,因此不仅要博文广学,更要修养品性、锤炼公能。为此,中国古代士大夫在治学为政中一直把“明德求是”奉为圭臬。

二、古代士大夫精神对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必要性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不断超越。

(一)正确认识古代士大夫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士”泛称古代文人,而“大夫”则泛指官僚。春秋战国时期,门客之风盛行,为“士”凭借自身学识为公族权贵乃至诸侯国君效力,步入官僚体系提供了政治舞台,士大夫阶层由此产生。从秦朝的“以吏为师”到汉朝的“独尊儒术”,“礼治”和“法治”由对立趋向融合,“学士——文吏”的士大夫阶层初步定型。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进一步保障了“学而优则仕”的上升渠道,士大夫阶层在官僚队伍中的比例得到了提高并保持相对稳定,“士大夫政治”这一独特的政治文化模式也由此成为历代王朝封建统治的核心支柱。

君主专制、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共同构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格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鲜明的“士大夫政治”烙印,官僚士大夫阶层事君治民、治理政事,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主流特征。在很多无贤君、无圣君甚至是昏君当道的历史时期,却没有出现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情况,百姓依然能够安居乐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天下失道”时,士大夫阶层或不避利害而直言相谏,或进行灾异谴告,以天道正君心;当“天下无道”时,士大夫阶层能够“从道不从君”,秉持仁义,恪守官德,代理君王施行王道,忧百姓之难,去民生疾苦,从而维系着政权的稳定和正常运作。总之,士大夫阶层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正向作用和政治示范价值显而易见,并留下了很多维护社会正道的佳话。如在东汉时期,众多有德操的士大夫勇于与宦官、后戚两股黑暗政治势力开展斗争,面临党锢之祸,不惜以死守道。

(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对过去的积淀,文化建设必须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基础,政党文化也不例外。事实上,现代政党一开始就受到了既定文化传统的浸润。中西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政党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因对朋党、党祸、党羽、党锢和党同伐异有着高度的警惕甚至是反感,西方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并不能得到中国人民的深度心理认同。[3](P14)基于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和强调党内党外的团结,协商民主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因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4]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民族精神、道德传统、治国经验、反贪方略等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加以认真总结、继承,并把它们融合于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施政行为中,使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通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得到发扬光大。”[5](P6)虽然社会经济基础决定观念等上层建筑,但“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6](P704)就文化演进而言,它“并不是简单地沿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演进的路径亦步亦趋,偶尔也会表现出滞后与超前的偏离。”[7](P117)我们必须承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因此,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不能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在空中楼阁中去构建,而需要继承、发展和再创造。

三、古代士大夫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内容的契合性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结合政党文化的结构要素分析,从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来看,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就是要培育和增强他们的信仰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清廉意识和求是意识等内容。因此,古代士大夫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主要内容高度契合。这是吸收古代士大夫精神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可能性基础。

(一)士志于道与信仰意识

从士大夫“志于道”的精神内涵中,可以发掘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8]精神上放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松懈一尺,这是相当危险的,有亡党亡国的风险。古代士大夫为了追求“道”而不惜“舍生取义”,当代共产党人必须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铭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奉献全部精力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二)忧国忧民与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历代士大夫阶层最宝贵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一。正是士大夫深切的忧国忧民意识,才造就出无数历史辉煌,使中华文明始终历经磨难而不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这并不意味着党的执政地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过去的辉煌并不必然决定未来可以继续。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9]其中,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最大的风险。当前,我们应当清醒看到,部分群众对党的工作并不满意,还有很多埋怨之声。党群关系疏远严重损害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高度警醒,必须常怀忧党之心,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

(三)任责天下与责任意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党员干部更要勇于担当。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指向和归宿。共产党人“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10]古代士大夫“济世安民”的情怀在当今时代的新内涵就是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心系民生的心胸襟怀和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识民情、体民意、解民忧,不搞官僚主义,做好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服务好人民;“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10]

(四)慎独守正与清廉意识

“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党员干部要发扬士大夫“慎独守正”的精神,坚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讲规矩、守纪律,在工作上管好和慎用权力,在生活上厉行节约,力行俭朴。“疾小不加理,浸淫将遍身”,这告诫党员干部:自律清廉始于慎初、慎微,要坚守道德品质、党纪国法、政治立场三条底线,做到修身怀德,清廉自守。共产党人不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能既想“升官”,又想“发财”。“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11]

(五)明德求是与求是意识

古代士大夫精神既经于世,又志于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为人正,为政勤,为民实”的笃实品质和竭精思职的孺子牛精神,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勤勉敬业、励精为政,杜绝形式主义,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实办事。在道德品质上,“明德修身”要求共产党人做个“老实人”,“这里所说的‘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任劳任怨奉献的人。”[12]

四、以士大夫精神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路径探索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士大夫精神的丰富内涵在修德、为官、治国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士大夫精神放置于当今社会环境中去审视、考察,深入挖掘和阐发士大夫精神的时代价值,并与时俱进地对其合理因子进行创新、丰富和发展,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重要抓手。

(一)以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党建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不能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现实价值。恪守坚固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维护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而且也固化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滋养可以使政党文化更契合民族心理结构,从而更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因其历史的局限性,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不能独自担当培育重任,需要“再创造”。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批判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要兼顾好扬弃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融合。同时,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解读,并纳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促进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二)努力优化和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人文环境

政党文化的建设扎根于服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其发展水平受整个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在文艺创作上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13]。一些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蜕变为庸俗文化。风不清,则气不正。如果整个社会人文环境弥漫着一股铜臭味,不仅会导致国民大众道德文化素质的下降,也势必影响到广大党员干部人格与党性修养。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需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以文化人”的理论前提是文艺发展不能充当市场的奴隶,必须要反映人民心声、体现人民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这进一步要求文艺工作者和思想文化教育部门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内容鲜活、贴切人民的精神食粮。构建以文化人的社会人文环境,要充分发挥“以文育人”的塑造作用,向社会大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实践活动,为政党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营造形成学习型政党研读优秀传统经典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尤其强调党员干部在读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的同时,也要读好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营造形成学习型政党研读优秀传统经典的良好氛围,这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不可或缺的环节。优秀的经书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蕴涵着丰富的士大夫精神。首先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精华与糟粕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提高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多研读包括历史、文学、哲学、伦理等多方面的优秀传统经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和借鉴古代士大夫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并使其入脑入心,融会贯通于从政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党委领导班子要坚持集体研读、学习优秀传统经典,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党学习;要使党员干部学习、交流优秀传统经典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营造重学爱学善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

(四)通过党员人格修养推动党性修养的提高

党员干部的人格形象代表一个政党的形象,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关乎一个政党的信仰文化。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比较突出,思想上理想信念不坚定,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淡薄;工作上懒散拖沓,浮躁空谈,渎职不作为;生活上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党员干部的作风存在问题,严重影响党风以及党的形象与威信,十分不利于政党文化的良性发展。党员干部作风不正表面上是人格修养的缺失,从根本来说是党性修养和精神家园的缺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尚人格是党员干部立人之本、为官之基。只有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14](P660),才能成为一个忠于党和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要善于从士大夫精神中汲取文化滋养,构建党员干部精神家园,提高党性修养。要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慎独”、自重、自省、自警,养浩然正气,树两袖清风,形成光明磊落、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另外,还要强化党员干部意志品格的实践锻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在下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勤劳俭朴、戒骄戒躁的党性作风。

[1]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重要性与基本内涵[J].岭南学刊,2006,(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02).

[5]习近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反腐败治本抓源工作[J].中国监察,200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

[7]林剑.论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的必然性与相对独立性[J].江汉论坛,2012,(10):117.

[8]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02).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2).

[10]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

[1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

[1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N].学习时报,2008-05-26(01).

[13]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诸 芳

张业振(199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政党文化。

D26

A

1671-2811(2015)02-0123-05

猜你喜欢
士大夫政党党员干部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中山君有感于礼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