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初探

2015-02-12 16:17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普及慈善

张 曈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000)

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初探

张 曈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步伐并未跟上经济发展步伐,也并未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风气。慈善事业发展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慈善文化的缺失,而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慈善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联系紧密。因此,在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探讨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相应对策,对于今后在全社会普及慈善文化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慈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然而,其发展步伐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13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989.42亿元。经测算,这一数值占GDP比例仅为0.17%,甚至在2011年、2012年中,这一数据还出现了两年连跌的情况。这反映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不足,一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尽管会受到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等的影响,但更多是受该国慈善文化的影响。2011年,国家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慈善事业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慈善文化全面普及,慈善理念广泛传播”。普及慈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追求的是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这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所追求的目标十分相似,普及慈善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慈善文化内涵及中美慈善文化比较

1.慈善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与文明相对,文化呈现出其多元性,慈善文化同样如此。一国慈善文化既受该国传统文化影响,也受其现代主流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慈善文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界定其内涵则是研究的基础。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慈善文化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学者对于慈善文化的内涵持有不同的见解。肖国飞、任春晓(2007)认为,慈善文化主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化育而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神内核,其核心是人们对自身所取得的财富的态度,对他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以及人们对慈善行为的价值评价和社会认可度。第二是制度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第三是行为层面,即人类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式出现的行为模式。[1]毕天云(2009)认为,慈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慈善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人类在慈善实践中形成和提出的慈善思想与价值观念,其表层结构主要是指人类在慈善实践中形成的用于调整慈善行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2]贾乐芳(2011)认为,慈善文化是慈善场域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利他主义价值观是慈善行为的理论基础。[3]

综上所述,慈善文化是在人类长期慈善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支文化。其内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与慈善事业相关的社会规范及人们的慈善行为模式等,利他主义价值观是其核心。

2.中美慈善文化比较

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及慈善行为自觉化的内在动力。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突飞猛进,经济总量现已跃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程度却远低于美国。据统计,2009年我国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而美国的比例为2.2%。[4]虽已过数年,这一差距仍没有明显改变。慈善事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反映出慈善文化的差异,比较两国慈善文化的差异,有利于认清我国慈善文化的特点,对于普及慈善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从文化渊源来看,中国慈善文化的渊源是以儒家“仁爱”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儒学的思想内核在于“仁”,讲求由仁而趋善,它的慈善思想就是以“仁爱”为中心展开构筑的包括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孝悌观在内的慈善思想体系[5],如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孟子的“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说等,这些思想都对后世的慈善文化及慈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美国慈善文化主要发源于其宗教思想,基督教从人有原罪人性恶出发,推崇“博爱”[6]。在美国人看来,慈善是一种进行自我救赎、净化灵魂的手段,在宗教信仰的驱动下,慈善逐渐扎根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慈善文化也内化于他们的价值观念中。由此看来,较之于中国更多依靠道德自律的慈善文化,美国慈善文化更体现出一种他律性。

从社会结构来看,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受传统乡土社会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即人的社会关系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地向外扩散。因此中国人的慈善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而美国是团体格局的社会,且移民国家的特点决定了其国民互相帮助的传统,因此,美国人的慈善多是不分远近的。这也体现了两国慈善文化的差异,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同,也是造成两种文化差异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与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程度的差距是需要被正视的,尽管我国慈善文化与美国慈善文化存在种种差异,但殊途同归,二者都是一种“利人利己、乐善好施”的文化,因此,在今后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应注重兼采各家之长,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

二、我国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关系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后,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所带来的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引起了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兴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出的。而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的不足恰恰是社会道德水平不高的一个侧面,慈善文化所内含的利他主义价值观的缺失也正是我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所要改变的一个现象。因此,普及慈善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的关系可从国家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来分析。

1.从国家与社会层面看二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分配方式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由此形成了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201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9,仍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这说明我国贫富差距依然很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7]面对如此现状,实现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首要追求的价值目标,其内在就包含了追求共同富裕的理念。如今我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除应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整上下功夫外,作为政府调节的重要补充,慈善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慈善理念,关键还是在于慈善文化的普及,有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才能够将慈善意识、慈善理念植入国民的价值观念中,培养全社会自觉自发的慈善风气也才成为可能。同时,追求分配公平的内在意义还在于维护社会和谐。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在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公平,是否能够为大多数人所认可。[8]因此,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从此方面来看,普及慈善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功能作用和目标追求上具有重叠性。

除却追求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和谐两个方面,我国慈善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也是我国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普及慈善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同的。

2.从个人层面看二者关系

从概念内涵的角度看,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其实质是社会成员通过对他人的爱心,对弱势群体进行无私捐助的文化。慈善文化的功能除使整个社会形成“乐善好施、博施济众、扶倾济弱、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风气外,还能让社会成员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享受到助人之乐,提高社会幸福指数。而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价值观相类似,要培育公民友善的价值观,就需要培养其“待人如己、助人为乐”的理念。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此二者亦具有一致性。

再从个体道德的角度看,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普及慈善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目标。如今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奢靡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值得警惕,这些不良风气扭曲了一部人的心理,阻碍了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政策使得中国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很多人富起来后却没有尽到回报社会的责任。来自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大陆的富豪拥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但对慈善事业的捐赠所占比例却不到15%。[9]这说明了我国慈善文化普及的重要性。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从这一层面来说,普及慈善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新时期全面普及慈善文化前景展望及对策分析

慈善文化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慈善事业是否发达,是否具有鲜明的社会感染力和引导力,同时也体现出企业用发展的成就回报社会的一种精神,体现出和谐社会让财富第三次分配从而惠及更多穷人的一种境界。[10]不管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普及慈善文化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对全面普及慈善文化的对策进行理论分析。

1.加快慈善立法进程

我国现有的慈善法律体系,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4部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大部分是类似于《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这样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制定、颁布年份较早,可操作性不强,造成了慈善行为的混乱。[11]法律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保障,也是慈善文化传播的基础,若不出台专门性的慈善法律,则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的认同感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因此,慈善立法刻不容缓。

2013年11月,慈善立法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并确定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牵头起草,这种“从无到有”的飞跃令业界欢呼不已。[12]相信专门性慈善法律的出台将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是我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2.突破传统慈善文化的枷锁

中华民族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具有:重视慈善的道德教化,强调行善的自律性、坚持慈善主体官本位化,遵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原则等特点,因而具有封闭性、内敛性。这些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且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13]然而,慈善不仅是一种秉性善良、富于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品德,更是超越亲情、融合传统人伦主义和现代人道主义的公德。[14]

因此,在普及慈善文化的工作中,我们不能仅囿于传统慈善文化的泛道德化的范围,还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公民把慈善看作一种社会责任,增强公民对社会的认同,以此推动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

3.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媒体是慈善文化宣传的舆论阵地,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够提高公民自发捐助的热情,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反之,会降低慈善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阻碍慈善事业的进步。然而,随着媒体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经济,由于偏重经济效益,以及公民的公益意识尚未成熟等原因,当下,媒体甚至主流媒体的公益报道在报道理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15]因此,在普及慈善文化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媒体这个舆论平台,传播慈善“正能量”,杜绝不实报道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识。

4.把普及慈善文化融入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实践中

目前,从学校层面来看,慈善文化教育力度仍显不足,且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在今后普及慈善文化的过程中,应重视与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慈善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课本中,特别是中小学教材中,以期将慈善理念植入到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

总之,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慈善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是在追求目标上还是在理论基础上都具有一致性。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普及慈善文化势在必行,并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这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1]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157(1):139-143.

[2]毕天云.试论慈善组织的福利供给[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49-53.

[3]贾乐芳.我国慈善文化的当代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2011,(1):30-33.

[4]瞿玉杰.中国慈善捐赠占GDP的0.01%中美慈善尚无可比性[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11/04/3001841_0.shtml,2010-11-04.

[5]任振兴,江治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兼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思路[J].学习与实践,2007,(3):113-119.

[6]黄家瑶.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方慈善文化[J].科学经济社会,2008,112(3):31-33.

[7]冯华.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民生视线·正视贫富差距(上))[EB/OL].http://gd.people.com.cn/n/2015/0123/c123932-23658868-4.html,2015-01-23.

[8]陈勇.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6,23(3):34-37[9]陈国华.从“数字落差”看国内慈善事业的落后[J].中国经济周刊,2007,(43):34-35.

[10]张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10-11.

[11]林闽钢,朱锦程.我国慈善立法的目标定位和基本框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36-41.

[12]马广志.慈善立法九年蹉跎[N].华夏时报,2014-7-24(019)..

[13]武菊芳,薛涛.关于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多维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1):122-127.

[14]刘威.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价值跃迁[J].中州学刊,2013,202(10):66-71.

[15]金璐.媒体助推公益慈善事业的意义及策略[J].青年记者,2014,(3):48-49.

责任编辑:诸 芳

张曈(1991-),男,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32

A

1671-2811(2015)02-0133-04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普及慈善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启示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