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

2015-02-13 10:03姜瑞林周艳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转型期文化产业

姜瑞林,周艳华

(廊坊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廊坊 065000)

社会转型期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

姜瑞林,周艳华

(廊坊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主流文化,既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必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成功转型的保障。发展主流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抓手,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引领能力和整合力,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

关键词:转型期;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需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体制、机制与社会结构,还面临着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的适应问题。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适与困惑,是成员自身新旧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相互冲突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转变、新的行为规则的生成与社会结构的转变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而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的确立又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我国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在感受到物质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家园却日益空虚并进而削弱了幸福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人们透过文化尤其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了解社会,也透过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来判断社会的健康程度。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快推进主流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推动我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转型期主流文化发展现状

(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我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中国的文化就必然发展成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的社会文化建设要牢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2]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3]“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4]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受到越来愈多的挑战。当前,马克思主义思想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即有死灰复燃的封建落后思想,也有西方“现代”观念的入侵。颇能说明问题的是由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这部3周票房过4亿,刷新华语票房首映纪录的电影通篇呈现出“瞠目的恶劣价值观”。《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小时代’的叙述框架是建立在借女性视角抒发对男权和家长制的尊崇上的,女主角所说的自我奋斗也只是成为一个长相冷峻消瘦的老板的个人助理,工作就是倒咖啡和送文件。不仅如此,电影中女主角毫无难度地被老板高贵的谈吐和电眼迷倒。”文章辛辣地指出:“‘小时代’暴露了中国现今社会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随着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男人为了跟从俗世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去争取金钱与地位,把家庭放在一边。在这场角逐中,女性角色作为牺牲品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沦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女性在这部电影中并非能掌握自身的命运,而是作为男性的陪衬,胜利之后的战利品,炫耀的花瓶以及全知全能的神所操纵的木偶。……如果按照这部电影中宣扬的这些行为去推想现在中国社会中的女性行为和社会风潮,很难说外国民众会对中国女性得出什么值得敬佩的品质。”[5]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仅受到封建腐朽思想的侵蚀,更是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严重冲击。“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6]在这些坏的东西中,危害最大的当属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社会思潮。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其衍生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更是给这些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土壤。当前,西方社会思潮的泛滥,“突出表现是当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消费主义、女权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在一些人的思想行为中时时涌现,甚至一些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西方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激进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全球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等也大有其市场”[7]。使得社会上相当部分群众,甚至包括一些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甚至怀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步形成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文化的核心是蕴含在其中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含着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评价等诸多要素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又凝练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

但在社会转型期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社会阶层出现分化,人们的利益追求越来越自我。《经济学人》在评价《小时代》这部电影时,标题就是“My generation”(自我时代)。在一个过分追求自我的市场经济时代,必然是一个“逐利”的时代。而在“利益”这个魔棒的指引下,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抛弃“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开始奉行“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3]由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仅极大地侵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导致相当部分社会成员的行为中出现“道德滑坡”现象,不仅扰乱了社会应有的正常秩序,更恶化了社会风气。这其中,最应当引人注意的是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现实中大学不少教师,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功利化又导致部分教师身上存在某种江湖气。讲功名利益,不讲教育理想;讲交易,不讲原则;讲个人发展,不讲格调;讲圈子,不讲协同。这种现象不仅是缺少对学生的尊重,也缺少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尊重。”[8]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高等教育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同样存在着这种功利化这种倾向。

(三)文化产业化推动了我国的主流文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流行文化的泛滥

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行着改革。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要求,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着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企业化。文化经营单位由过去的事业单位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过1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注销事业法人7 000多个,核销事业编制超过30万。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完成的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的核查认定,我国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69.8万家,比2008年增加23.7万家,同口径增长24.7%。文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 07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48%,正稳步向5%的支柱产业目标迈进[9]。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对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

但在文化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另外一种现象的出现又引起了人们的担忧——那就是文化的过度产业化。其后果,就是流行文化大行其道。有些文化经营者在弘扬文化的过程中,忽略了文化的本质,传播的不再是真、善、美,弘扬的不再是正确价值观,而是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的品味低下、甚至带有低级趣味的庸俗、令人瞠目的恶劣价值观。有人就评论道:“《小时代》就是去掉了性的《欲望都市》(直译为《性与都市》)。郭敬明先生只是一个造梦家,他不负责解释自己的地位、事业和金钱是从何而来,他只负责告诉大家,梦想很美,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吧。……它毫不惭愧地说:我们要拥有更好的朋友,更好的物质,更优秀的男友。而想要拥有这些的策略,显然在这部电影中找不到踪影。”[5]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尽可能多地赚取商业利润,一些文化经营者把自己的职业操守置之身外,忘记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影视、广告、演出、发布会、选秀等活动中,几乎无不以噱头、搞笑、爆料、雷人等手段吸引观众,以至于戏说恶搞成时尚、传统文化大变味。用著名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话来说,就是“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要”。可以说,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消解了“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目的,败坏了社会风气,误导了消费者尤其是青年消费者。

二、大力发展主流文化,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转型期,由于传统道德价值理念的破碎、新的意义系统尚未确立,可能出现文化迷失或道德虚空,致使道德下滑与行为失范,出现金钱崇拜、权力腐化、枕于安乐、推卸责任等现象,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10]新的社会,需要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而在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的形成与被社会成员认同方面,主流文化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文化整合力

在一个国家里,意识形态必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而最能反映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恰恰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因为“主流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纽带”[11]。若想掌控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1. 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

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其指导思想。“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2]应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13]。宣传马克思主义,要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科学的方法论与历史唯物史观,让我们的宣传摆脱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说教色彩,还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科学性本来面目,让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成为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自觉行动指南。

2.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必须注重对文化的整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但这种结果,却是一些人、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的。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抓住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大变动、大变革时机,利用文化这一工具,试图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打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时间,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粉墨登场。这些社会思潮在极力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不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诋毁。尤其是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主为代表的西方思潮,竭力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社会主义“衰败论”“死亡论,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指导地位。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回避不是办法,生硬地拒绝也不是良策。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对这些思潮进行文化整合,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批判其伪科学、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面,用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思潮加以引领,以正视听。即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又体现其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像面对众多的社会思潮和各种名目的主义,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那样,表现出应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注重对文化的整合,也需要解决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有其产生的历史时空。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是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空里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能够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成员接受主导价值,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引领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其理论性、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使其具备了获得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逻辑前提和可能。但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动与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还面临一个被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同的问题。

1. 中国共产党要切实加强执政文化建设

“执政文化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是执政党运用国家权力在推行意识形态、行为准则、制度规范过程中所贯穿的一整套富有一定意义和一定秩序及规则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和道德信仰等。”[14]作为一个执政党,其在执政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和道德信仰等,对普通社会公众有着重要的指引与示范意义。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加强法制文化建设,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在社会转型期,政府行政权力过大且不受法律约束、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一直是普通民众广为诟病的话题。正因如此,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才提出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其实质,强调的是权力的运用要公开、公平、公正。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就是要求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不仅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更关乎中国共产党的信用。其次,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又滋生腐败文化,腐败文化又对腐败行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更易滋生腐败现象,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腐败文化建设,从思想上建立一条防腐拒变的防线,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 用创新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离不开创新。首先,要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进行观念和理论创新。“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面临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永葆青春与活动力,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摒弃传统思维,更新陈旧观念,树立重在建设的观念、求同存异重在引领的观念。社会在发展,情况在变化,这就要求的我们的理论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进行理论的改造与创新。理论一旦不能创新,立即就会僵化,就会失去说服力,就不能够以理服人。

其次,从传播力的高度进行技术创新。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没有好的传播手段与途径,理论就无法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一定要善于利用一切新技术,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抢占一切阵地,加强自身的传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与引领力;最后,要从诚信的高度注重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软”的价值体系,需要一套有约束力的“硬”制度的支撑。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大量实践证明,无论是“不合理的制度还是制度失效都会诱发非诚信行为。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对非诚信行为不能实现严惩,消解的是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瓦解的是社会成员的法律信念和信仰”[15]。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注重制度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的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三)主流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所培育出来的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费人群。但文化产业的市场性、盈利性特点有时又会和文化事业的公共性、公益性发生冲突与矛盾。因此,主流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

1.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就是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就是在承认文化产业的盈利性、市场性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引导而不是放任不管,就是要强制性地引导文化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让人民满意的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产业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唱响主旋律,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以人为本,首先要承认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力量源泉,就是要承认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普通民众的文化创造潜能。“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民在生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自娱自乐”,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京剧脸谱、绵竹木版画门神、陕西剪纸就是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果离开了人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体,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就失去了根基,失去了活力;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的,为人民提供体裁、题材、形式、内容、手段丰富、多样的满足健康精神需要的文化精品,陶冶人民的情操,给人民带来美的享受,让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三、结语

中国社会的转型正好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中。文化的多元与价值观念的多元是转型期无法逾越的挑战,新旧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从而给转型期间的社会成员造成思想上的困惑。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大力发展主流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8.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2-853.

[5] 刘静宇.外媒评价小时代:瞠目的恶劣价值观[EB/OL].htt p://finance.sina.com.cn/review/sbzt/2013-0802/23311633233 7.shtml.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7] 时统君.多样化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1(4):7-16.

[8] 李培根.奔向世界一流的大学缺少了文明[N].中国青年报, 2013-08-14(2).

[9] 张玉玲.向支柱产业迈进——2012年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解读[N].光明日报,2013-08-29(10).

[10] 黄建洪.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9(7):189-190.

[11] 王秋波,刘贵丰.让主流文化成为真正的主流[N].学习时报, 2013-01-28(3).

[1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50.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627.

[14] 王小元,李祖平.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J].广西社会科学,2011(6):5-8.

[15] 王淑芹.社会诚信问题:怎么看[N].光明日报,2013-06-25 (11).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Development of Mainstream Chinese Culture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ing Period

JIANG Rui-lin, ZHOU Yan-hua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mainstream Chinese culture is facing great pressur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under the direction of Marxism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Developing mainstream culture is essential to realize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t’s also the secur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Build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should be u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developing mainstream culture, for improving cultural guiding ability, for integrating the CPC, and for controlling ideological leadership.

Key Words:transforming period; mainstream culture; core values system; cultural industry

作者简介:姜瑞林(1968-),男,河北邢台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收稿日期:2015-06-2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资助项目(SD123010)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37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142-05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转型期文化产业
企业党委在转型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调研与启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转型期非公有制经济文化的偏离与矫正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基于经济转型期吴江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