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及其评价体系

2015-02-13 05:25佟玉权
关键词:遗产工业特色

佟玉权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2006年第6 期的《新建筑》刊登了署名何树青、实建的《中国城市十大败笔》,文章归纳总结了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10 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即强暴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盲目国际化、窒息环境、乱抢风头、永远赛车、假古董当道、跟人较劲。这一至今仍在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话,成为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危机、特色危机的鲜明而生动的写照。近些年,我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化,在一波又一波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一些古今交辉、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个性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被急速吞噬,涌现出一座座彼此雷同的“玻璃之城”、“钢铁之城”、“水泥之城”。与其他各类型城市相比较,我国老工业城市的命运则更为不幸。许多弥足珍贵的近现代工业遗产由于其历史时间短,且我国尚处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之中,加上受到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负面心理影响等,更是经常被当作城市发展的包袱或垃圾被推倒、削平。

与目前国内的情况相对照,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文化为导向的老工业城市更新战略就开始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1]。特别是到了90年代,在文化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发展以工业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成为这些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的新宠[2],涌现出一些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城市,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杜伊斯堡、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等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实践证明,通过工业遗产的全面保护和综合利用,能够塑造可识别性的城市文化,形成现代城市特殊的内在机理与文化内涵,赋予城市以鲜明的个性[3]。我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历史久远、演化连续、文化厚重、价值突出的老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独具特色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及其丰富的工业遗产理应在特色城市建设和新一轮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大有作为。因此,从理论上积极探索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基本内涵、发展特征,科学设计工业特色文化城市评价体系,用于指导老工业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及其构成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存在的一种聚落形式,对其内涵的认识可以有政治、经济、技术、生态、文化等不同视角。1933年通过的《雅典宪章》认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城市最重要的四大活动,而居住是城市的第一首要活动。文化城市不仅要有别于乡村,具有城市所固有的特点,如人口集聚、交通便捷、非农产业为主、工业商贸等行业发达等,更应该属于“以人为本”、富有人文关怀的、宜于人居的“文化空间”[4],并集中体现其发展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工业特色文化城市是近现代快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城市类型。相比较,这些城市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历史地位突出,与之相关联的工业遗产积淀厚重,工业文化及其遗产对当今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工业特色文化城市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城市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点。城市的工业文化精神、工业(产业)发展制度、工业遗产资源、现代工业(产业)项目及工业文化景观构成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基本成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要素构成

工业文化精神属于核心要素,也是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灵魂。从历史到现代,无论是工业城市的制度文化,还是景观文化,抑或是工业产业的发展无不深刻地打上了文化精神的烙印[5]。同时,工业文化精神又通过与之相关联的各种法律、规章、政策等制度环境,以及适应工业化社会形成的行为规范等对工业遗产资源、现代工业(产业)项目以及工业文化景观等要素施加影响。因此可以说,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其生产如何发展,也不在于其消费如何前卫,而在于深藏其中的工业文化精神及其意义。近现代以来,各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市抑郁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就是城市场所精神丧失、城市文化精神衰退的必然结果。

工业遗产资源、现代工业(产业)项目和工业文化景观是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外部特征。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建构要充分保护和依托城市工业遗产资源,要设法在纵向上搭建起一个文化发展链条,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着眼于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工业遗产保护、现代工业(产业)项目,特别是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等手段将其物化为可观、可感、环境友好、物质与非物质兼容的工业文化景观。而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还会不断有工业遗产资源从现代工业(产业)项目和城市景观文化中凝练出来,通过对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不断传承优秀的工业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评价体系

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建构受制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其评价体系应该涵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生产(技术)文化、景观文化等多个领域,是这些相关文化元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同时,评价体系的设计还要兼顾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并设法将其转换为可以识别、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以有效指导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以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基本构成要素及其联系为框架,设计工业特色文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

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根据工业特色文化城市评价体系要求,考虑到工业文化元素的系统联系,应该围绕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总目标,在宏观、中观到微观等多层级确立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原则及规划重点。

1.确立独特的城市工业文化主题

所谓“特色”都是相比较得出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构首先应该从区域、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探索城市工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时空联系,从共时性、历时性两个维度把握好各自城市工业(产业)发展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凝练城市工业文化主题,创造形成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特色文化城市体系建设上,要突出防止城市间工业文化建设项目的雷同性,设法在体制、机制上搭造起城市间进行工业文化整合及其协作的平台。在特色工业城市体系建设上,我国许多地区有着良好的资源本底条件,东北地区就十分典型。

表1 工业特色文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东北地区的近现代工业发轫于清末,一百多年来经过清末民初、奉系集团统治、日伪统治、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五”“二五”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等不同发展阶段,工业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形成了如“机械制造中心”沈阳、“汽车城”长春、“动力之乡”哈尔滨、“港口城市”大连、“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电之城”阜新、“煤铁之城”本溪、“油都”大庆、“化工基地”吉林、“冶金设备制造中心”齐齐哈尔等一大批国内享誉盛名的老工业城市[6],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这些老工业城市由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交通网络联结,并与东北地区相对完整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融合,构成具有整体保护和综合利用价值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体系。

2.创造并维护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完整意象

城市意象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所著的《城市意象》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凯文·林奇通过对美国的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系统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认为这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向性起关键作用[7]。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保护好城市的工业文化机理,塑造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完整意象,首先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点,体现传统工业文化的路网格局,将集中连片、价值突出的工业生产及工人生活区域(如工业大院)划定为工业风貌保护区,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其次,强化保护与展示的相互映衬。城市工业文化的整体形象不仅依赖于工业遗产的科学保护,还必须通过多媒体宣传推广(如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等)、城市工业文化标志系统建设(如街道名称、指示牌、建筑小品及城市雕塑等)以及大型文化工程的组织(如组建工业博物馆、纪念馆、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或文化节等),在公众心目中形成鲜明的“工业印象”。最后,还需要设计可以感知城市工业风貌的驻足点、工业文化线路或工业文化走廊,通过工业遗产旅游与现代工业旅游的有机结合,完整而“活态”地再现城市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3.强化工业社区重建与城市空间的“人本”设计

城市特色的服务对象最终是生活或工作在城市里的“人”。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塞都(Miehel de Certeau)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实践场所,并认为当“建筑”意义上的城市与“社会群体”意义上的城市结合起来时,城市和城市空间才能变得鲜活生动。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建筑遗产及其文化景观是工业化过程中,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观等与特定地理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应充分整合物质性和非物质文化资源[8],将工业遗产保护与老工业社区重建有效结合起来[9],在街道、社区层面进一步强化工业特色元素的可视化与城市空间的“人本”设计,凸显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意义。围绕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能仅热衷于创意产业开发,偏向于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或专为艺术家及其抽象艺术服务,而应推进工业遗产保护的社区转向,多样化地保护工业遗存,特别是设法将旧有工业建筑及其设施改造成为城市社区认同并可直接参与的,具有“场所精神”意义的公共文化空间。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单位制度、工厂大院和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的工业社区居民一并考虑,发挥好老工人、老模范及其家属的积极性、主动性,重塑工业文化自信,引导工业社区重建。

四、结 语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说过:人类用了五千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10]。建设文化城市,实现文化城市的特色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反思当下城市化发展弊端和面对全球化严峻挑战形势所作出的坚定抉择。工业特色文化城市是延续近代工业文明的现代成果,是在特定环境营造的、富有工业特色并为其居民所普遍认同的现代聚落形式。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飞跃,弥足珍贵的工业遗产留给人们的是一份巨大无比和不可再生的财富。从本质上讲,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就是探索城市工业特色的营造及其文化传承,研究工业文化如何与古代传统文化、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促进城市“文化有机体”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1]阳建强,罗超. 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更新与再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1(4):80-84.

[2]BODIRSKY K. Culture for competitiveness:Valuing diversity in EU-Europe and the“creative city”of Berl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2,18(4):455-473.

[3]王晶,李浩,王辉.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一种构建创意城市的重要途径[J].国际城市规划,2012(3):60-64.

[4]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41-42.

[5]MAH A. Memory,uncertainty and industrial ruination:Walker Riverside,Newcastle upon Ty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0,34(2):398-413.

[6]韩福文,佟玉权,王伟伟.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系统开发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11):122-126.

[7]林奇. 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5-64.

[8]DEL POZO B,ALONSO P.Industrial heritage and place identity in Spain:From monuments to landscapes[J].Geographical Review,2012,102(4):446-464.

[9]MIHAJLOV V. Industrial heritage renewal-Social motives and effects[J].Sociology and Space,2009,47(2):139-164.

[10]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

猜你喜欢
遗产工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遗产怎么分
中医的特色
工业人
千万遗产
完美的特色党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