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生均教育成本补偿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

2015-02-14 17:35李佳金庞颜玲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生

□李佳金,庞颜玲

(1.玉林师范学院 工会,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财务处,广西 南宁 530022)

师范院校生均教育成本补偿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

□李佳金1,庞颜玲2

(1.玉林师范学院 工会,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财务处,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师范教育近年来有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师范院校人数的快速扩张,师范院校的生均教育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广西与经济强省广东相邻,不少师范生毕业以后直接到邻省工作,广西为师范院校教育投入的部分效益却被邻省无偿收割。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广大农村学校缺乏合格教师形成强烈反差。这就迫切要求广西师范院校有相应的成本补偿与分担机制来应对师范院校经费投入的不足与学校规模的扩张导致的经费紧张。改革现行教育投资体制,保证地方投入,中央政府需对发达地区征收教育投入补偿税对广西进行教育投资补偿,以及广西对自治区内的发达地区征收教育调节税对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投资补偿,平衡地区间的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成本; 高等师范院校;广西教育

师范院校的生均教育成本主要指师范院校中师范类学生人均直接和间接消耗的所有费用。直接费用指师范院校用于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科研费用分摊、固定资产拆旧等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必须生活费和学习费用。间接费用包括师范学校因培养师范生而形成的费用,如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竞争力相对不强等,也包括学生选择师范专业需要面临的职业压力支出,如预期收益不高,工作环境较差等。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补偿标准在办法应该有所区别,否则就会挫伤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只有建立符合广西师范教育实际的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才能促进广西师范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自从在20世纪中期教育经济学界提出了教育成本概念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前总校校长D•约翰•斯通(D•Bruce John stone)1986年提出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从免费向成本分担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在实行一段时间招生“双轨”制后,1997年,我国全面实行普通高校招生“并轨”制。学生缴费上学政策的执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家庭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穷国办大教育,实现教育跨越的必须选择,其积极意义是举世公认的:1、大大地减轻了财政在教育投入上的压力,缓解了财政的困难,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教育的机会,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发展快车道。1977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是27万,到1996年全国招生人数是96.58万,20年时间,增长了3.6倍,学生人数增加了69.58万。而1997年并轨第一年招生人数是100万,2013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了700万,从1997到2013年17年时间,高校招生人数就增长了7倍,学生人数净增长了600万!2、教育消费意识深入人心。学生缴费上学,他们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加关心,对学业和成长过程更加重视,毕业后的工作责任心将会更强。3、加快了高等学校自身改革步伐。教育成本让学生家庭分担,就是学生向学校“购买”了服务,客观上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下广西师范教育的现状

教育成本补偿问题因为涉及到学费标准,与每个学校每个学生家庭都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极高。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对广西师范院校带来积极作用与全国是一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贫困学生因为支付不起学费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经济原因使其做出规避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将对教育公平产生消极作用[1]。这会导致他们自己及周边的人对高等教育带来负面的看法。

2.由于需要分担部分教育成本,学生和家长更多考虑的是投资与收益的关系,所以高分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师范院校的相对不多, 造成师范院校优质生源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竞争力。

3.广西高校教育成本补偿机制不科学,造成师范院校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积极性下降。目前,广西高校教育经费的分担和补偿更多考虑的是对直接成本进行补偿,这种一刀切的经费拨款办法,没有考虑到师范院校的特殊性,造成师范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范院校在经费自筹能力方面无法与综合院校相比,如果政府对师范院校在财政经费安排上不实行倾斜政策,将会导致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办学积极性不高。据我们调查,师范院校招生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比例却在逐年下降。以广西区内师范生人数最多的玉林师范学院为例,师范类新生占当年招生比例分别是2009年为50.4%,2010年为49.6%,2011年为46.4%。不少原来是师范类的高校也想尽办法甩掉“师范”两字,原因很多,如教师来源渠道多元化影响等,但与教育成本补偿机制不科学、师范院校办学竞争力相对不强不无关系。

4.造成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出现了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据我们对广西4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生源调查,73.5%的学生来自农村,多数学生家庭困难,57%的学生需要办理助学贷款。实行缴费上学后,学生就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所心相当数量的师范生毕业以后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会选择收入更高的职业。再加上师范生毕业后更多是从事教师职业,而绝大多数是到农村地区甚至是边远地区当教师,在成家、立业、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与就业等方面的不方便,增加了他们面对未来职业的压力。由于预期收益过低,投入与收益的不对称,出现城市学校教师偏多、师范生找不到工作与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就不足为奇了。

三、广西师范院校生均教育成本补偿的原则

1.受益原则。教育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特殊产品,同样也需要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选择原则。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前总校校长D•约翰•斯通(D•Bruce John stone)重要理论“谁受益谁付费“。谁受益,谁付费,受益多,付费多[2]。师范教育中,学生无疑是受益者,师范教育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相应的收入。而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同样也是受益方,都需要根据各自的受益的情况来补偿与分担师范院校的教育成本。

2.支付能力原则。学生家庭支付费用的能力差别非常大,所以在考虑成本补偿的时候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支付能力,使补偿的标准适合大多数人的支付水平。如果学生补偿的标准定得太高,将会使很多人支付不起费用,定得太低,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合理的收费标准应该既能使受教育者负担得起,又有利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回收,达到维护受高等教育者的机会均等性和社会公正性的目的[3]。

3.支付意愿的原则。学生有选择上师范院校或者非师范院校的自由,他们上师范院校的意愿程度也反映了他们为师范院校支付费用的意愿。就业前景,职业发展、预期的收入、社会对教育工作的评价,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师范教育的费用支付意愿。其中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情况,最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与学生接受师范教育并为师范教育支付费用的意愿。

4.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是指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1997年以前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完全免费,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免费的高等教育,但是这些少数人却占用了大量的国家资源,这对大多数的纳税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政府投入得越多,受教育的人越少,则教育越不公平。并且研究发现,富裕家庭的虽然数量少,但是他们的后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却非常高,也就是说用大多数穷人的税收对富有人群进行补贴,降低了效率与公平。适当收取费用,可以缓解财政困难,减轻政府教育投入的负担,才有可能扩大接受师范教育的招生规模,更大范围地满足社会与个体对师范教育的需求。因此师范院校教育成本补偿与分担应该成为师范教育的一个长期策略,才能够使得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四、广西师范院校生均教育成本补偿的主体及补偿办法

政府作为师范教育的最大和最终受益者理所当然成为生均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承担起为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免费教育的责任。教育是兴国之本,要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关键是师资问题。发展教育是国家的责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各个地区的经济和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在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把教师教育看作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和个人行为[5],政府如果不加以干预,在教育界形成的马太效应和赢者通吃的情况将会变得更加严重,让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大打折扣,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变得几乎没有可能,只会进一步扩大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因此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应该担负起均衡发展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国家通过公共财政的干预,通过实现免费师范生的方式来调控师范教育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合格的教师非常缺乏,一人上多个学科的现象非常普遍。免费的师范教育不但可以为师范院校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将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师范教育专业,为基层教育补充急需的合格教师。免费师范教育提高了教师待遇与地位,是一项重视基础教育的重大举措,更多的优秀学生将愿意投身教育事业,这将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事实上,政府仅仅为师范教育提供直接成本补偿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学校教师偏多、师范生找不到工作与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高师范生预期收益,从间接成本方面进行补偿。如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范毕业生愿意扎根基层教育的激励机制,在住房、医疗、职称评定和子女入学与就业等等方面实行特殊倾斜政策。

2.积极培育与发展个人、团体、公益机构等对师范院校的捐助体系,规范与引导社会捐助体系发展。捐助体系是一支补偿与分担师范教育成本的重要力量,将会对师范教育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3.发达地区需要对广西的师范教育成本承担一定的责任。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社会,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明显。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以薄弱的财政维持对教育的投入,广西的人才向东部发达省份单向流动,教育投资的利益被发达省份无偿占有。势必会影响广西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导致东西部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或者教育投资损失得到补偿,广西对教育的投入越大,培养的人才越多,损失也越大,也就是说教育越发展,损失越严重,这对广西教育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必须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加强对广西的教育投资进行补偿。

4.师范院校自身也可以补偿和分担一部分师范教育成本。师范院校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活动获得收益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成本进行补偿。现在中小学进行新课程改革,师范院校拥有的知识、科研,以及与国内外的联系的优势,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拥有自身的发言权,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推动教育改革。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而且也可以获得收益。加强与第一线教育部门的联系,可以使得教育更加贴合实际,培养合乎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增加收入。学校要加强经费管理,降低办学成本,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成本分担与补偿原则,在师范教育中受益的个人、用人单位和公益机构等应该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然而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个人、用人单位和公益机构的补偿只能作为政府行为的补充。

五、广西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教育的可行性

1.符合国家政策。党中央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北师大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教师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教师是立国教之本,教师的培养关乎国家的教育,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的培训至关重要,国家要持续投入经费支持‘国培计划’并不断总结和完善。”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师范教育的政策,率先在部属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制度。广西作为沿边沿海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充分用足中央给予的政策,走出一条适合广西民族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道路。广西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定将等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

2.符合社会期盼。广大人民群众对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公的现象意见很大。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学校,于是就有了学区房的出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已经成为房价虚高的推手之一,成为社会不公的典型,广为群众诟病。免费师范教育,将会提高师范院校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坚定师范毕业生献身基层教育事业的决心,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为合理,促进教育良性发展。

3.财政负担不重。目前广西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生均年直接成本个人分担部分(学费按4000元、住宿费800元、伙食补助费4500元计)大约为9300元,按40000人计,全年广西财政厅分担共约3.72亿元。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广西2015年1-4月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广西生产总值3226.02亿元,增速7.6%,财政收入723.87亿元,增速10.7%。尽管今年全国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但广西财政收入还是保持着较高增长势头,完全能够承担这部分费用。此外,可以向中央申请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补偿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之基石[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是要发展教育,发展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全依赖于师范教育所造就的师资。所以从广西地区发展和民族本位的角度看,免费师范教育是减小地区差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

[1]余春萍,张明毫.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与公平问题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04).

[2]谢秀英. 教育投资效益流失与教育成本补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

[3]刘芬芬,郭珍珍. 国外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与分担机制实践模式的启示[J].学园(教育科研),2013,(05).

[4]李泽民.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与教育公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5][6]教育透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政策建议[Z].中国教育报,2007-03-06 .

【责任编辑 吴庆丰】

The Compensation of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Cost---A Case Study of Guangxi

LI Jia-jing1,PAG Yan-lin2
(1. Labour Un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2. Dept. of Finance, Guangxi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2)

Normal education in Guangxi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ir expansion, the cost of normal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rising. Guangxi is adjacent to Guangdong which is known as an economic power; many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normal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choose to find jobs in Guangdong. It is Guangxi that invests on normal universities; however, it’s its neighboring province to harvest the benefit of the investment, while Guangxi is facing with a sharp contrast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for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shor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Consequently, it’s a pressing requirement for Guangxi to launch a cost sharing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that its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So, to balance the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Guangxi should reform its existing education investment system and levy education adjustment tax on the developed areas to make up for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hould also levy education investment compensation tax on the developed areas to make compensation for Guangxi.

education cost;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education

G40-054

A

1004-4671(2015)04-0057-05

2015-05-16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教育财务管理研究专项课题成果《师范院校教育成本补偿研究(以广西为例)》,项目编号2013ZCW046。

李佳金(1964~),广西贵港人,玉林师范学院工会常务副主席,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生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