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探讨

2015-02-21 03:36宋涛
关键词:学派理论教师

宋涛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上至古希腊时期,下至20世纪中叶的经济思想,该课程都有所介绍。由于该课程涉及时间段长、历史人物众多、各种经济思想流派庞杂,教师教学上很容易陷入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的境地。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师难以把握重点

目前,国内常见的教材有姚开建的《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陈梦熙的《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李晓蓉的《西方经济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等。无论哪种教材,都会从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讲到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姚开建、李晓蓉的教材还增加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说介绍。教学内容跨越了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边际效用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学派,涉及托马斯·孟、魁奈、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欧文、马尔萨斯、萨伊、约翰·穆勒、李斯特、马歇尔、凯恩斯等众多著名经济学家。虽然整体教学内容有一个时间脉络,但这些种类繁多的学派及代表人物属于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并且还关联农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高等数学等学科的一些知识,教师课堂讲解难以把握全书重点,很容易全面铺开,泛泛而谈。

(二)各种经济学说历史年代感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一提到与历史有关的课程,部分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死记硬背一大堆枯燥乏味的年份数字、拗口陌生的历史人物、让人头痛的历史事件,还没有开始学习,就打了三分退堂鼓。中学阶段的历史课,还有电视上各色造型优美、情节波折的古装片、历史剧让学生加以想象,进而激发一些学习兴趣。由于《经济学说史》涉及的是西方经济领域的学说,很少有奇闻轶事作为课程内容的调剂,加上还要介绍各种经济思想,相较于中学历史课,趣味性自然就打了折扣。例如,重农学派产生前,法国仍处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柯尔培尔主义伤害了法国农业、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法国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此后,法国统治者又采纳了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罗的建议,仍靠流通领域解决危难和发财致富的药方,法国社会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法国重农学派就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产生了。如果教师对上述法国经济背景不加以解释,学生对于重农学派的产生,就会难以理解。教师如果详细讲授,就会关联柯尔培尔、约翰·罗两位经济学家,还会关系法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重商主义理论,牵涉面众多,学生学习上就会有一定障碍。

(三)阶级色彩较重,学生理解有难度

《经济学说史》教学内容从奴隶社会的古希腊、古罗马,经过封建社会的欧洲,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种学说产生都有其特定阶级背景。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西方经济学》,里面包括了马歇尔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微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授各种理论的核心思想、现实世界的应用,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其阶级局限性上。我国《经济学说史》教材由于受到前苏联教材的影响,每一种学说介绍后,都会做一个阶级局限性的评论。例如,在评价凯恩斯的理论时,教材一般都会说有效需求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现实情况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对欧美出口遭遇寒流,外需不足,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启动内需。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既然凯恩斯的学说治标不治本,为什么中国政府还会采用类似的政策拉动内需?既然这种学说舍本逐末,为什么要学习?学生的这些困惑,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二、改进的建议

(一)编制《经济学说史》时间脉络图、理论演变表,让学生多角度掌握课程的精髓。

按照各种经济思想和理论出现的时间顺序,编制时间脉络图。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针对经济学说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将时间脉络图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7世纪中叶以前的前古典经济学时代。这一阶段包括了古希腊经济思想、古罗马经济思想、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等。二是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古典经济学家(Classical Economist)一般专称自亚当·斯密开始,直到1871年“边际主义革命”为止,当中的英法经济学家,再加上部分发表有别于传统学说的德国经济学家。这一阶段包括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乌托邦主义、德国社会主义、德国“旧”历史学派、折中主义等。三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古典经济学时代。新古典经济学家(Neo-Classical Economist)一般专称自1871年经济学界“边际主义革命”开始,逐渐采取主观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他们学说的特点是主张个人感受的边际效用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而且采纳生产要素学说及边际生产力理论。这一阶段包括边际效用学派、洛桑学派、制度主义学派、英国新古典经济学派、英国“旧”剑桥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等。[1~2]四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后的现代经济学时代。这一阶段包括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弗德堡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我们通过绘制时间脉络图,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条理清晰,让知识易于记忆。

针对相同问题,不同经济学家的不同观点,我们编制相应的理论演变表,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关于货币,从古至今很多经济学家都有理解和认识,货币理论是逐渐完善的。古代希腊的柏拉图意识到了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西欧中世纪的阿奎那认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有内在的价值。西欧中世纪的尼科尔·奥雷斯姆认为货币是为解决商品交换而产生的。17世纪英国的威廉·配第在货币认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他认为货币的价值也是由货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17世纪英国的大卫·休谟认为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是单纯的价值符号。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发现商品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18世纪英国的亚当·斯密研究了货币的发展历史,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斯密分析了人们最终决定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物作为媒介的原因,金属不易磨损,能任意分割和融合。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的大卫·李嘉图最先确认了货币的商品性质,认为货币的价值只与其内含的劳动量成比例。李嘉图也探讨了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他认为一国所能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当然,货币理论演变表只是一个例子,贸易理论、价值理论、工资理论等等,这些都有纷繁复杂的各种观点,通过理论演变表的总结和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的发展。

(二)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有PBL、CBL、LBL教学法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教师适当讲解案例后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教师的授课为基础,学生先学习基本知识再进行思考。这些方法各有千秋,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例如,因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之前盛行重商主义,所以教师在讲授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前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先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进而他们会发现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代,脱离农业发展工商业,经济就如同根基不牢的房屋,迟早会坍塌。然后,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用LBL教学法引出理论的产生。教师讲到该理论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政策主张(法国要建立谷物的自由市场,促进谷物的国内外贸易)时,可以采用CBL教学法讲一个国内农产品滞销贱卖甚至烂在地里的案例,让同学们思考建立农产品自由市场的重要性。当然,现代农民不能坐在家里等着商人上门收购,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宣传推销自己的商品[3~4]。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同学们既了解到历史上经济学说的产生背景、理论内容,也联系到当下社会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专业能力。

(三)合理调整教学重点,适当增加具有当代启发意义内容的讲解

《经济学说史》很多章节都有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的内容,不少内容同学们在《政治经济学》中已经学习过。如果教学时教师还把重点放在重复的内容上,会让同学们觉得单调而烦躁。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适当精要讲解,然后增加其他内容的讲解。例如,我们在讲述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时,对于他的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分配机制理论,我们只要讲明他的观点特色就可以了。教师可以重点放在他的贸易理论和经济政策上,对于他反对出口补贴和进口禁令的观点,可以采用古今对比法,谈谈当下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补贴对中国农产品的冲击,让学生思考中国政府是否需要采取相应贸易保护政策。讲到李嘉图推崇行业自由竞争、资本自由流动、劳动自由流动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下中国的启示,例如当下中国的行业垄断(银行、石油等),民间投资还不能进入的领域(铁路、电信等),当下中国是否还存在劳动自由流动的制约因素(户籍制度、社保医保、子女上学方面)。这样,同学们会意识到,即使是很多年以前的经济思想,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很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学生教师通过增加具有启发性内容的讲解,可以让同学们的思想纵向跨越千年,横向俯瞰中外,视野与洞察力会大大得到提升。

(四)引进一些原著中的经典分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经济学说史》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将主要关注点都集中在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方面,难免会遗漏一些精彩内容。例如,介绍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时,教材主要介绍了他的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虽然都很重要,但还是遗漏了一些与清朝中国有关的宝贵内容。《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从马可波罗游记所看到的盛世中国以来,五百年过去了(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中国清朝乾隆皇帝当政时期),中国的发展停滞了。亚当·斯密发现,清朝中国底层人民比欧洲最贫乏人民还要贫穷。在清朝广州,住在渔船上的当地人会争抢欧洲船舶丢弃的污秽食物。亚当·斯密分析了清朝中国贫穷的原因:首先是清朝政府忽视贸易,只开放了一两个港口。其次,中国当时的法律只保护富人,穷人和小资本家的财产随时可能被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此外,富人垄断很多行业,借贷利息高企。这样的经典分析通过教师引进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亚当·斯密经济自由思想的理解,而且可以延伸思考到发展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当下中国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兴趣会被教师调动起来。

(五)采用综合的考核方式,加重平时成绩比例

长期以来,《经济学说史》在一些学校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比通常在20%~40%之间,期末成绩占比很大,期末考核题目类型又以记忆题为主。学生期末考试前按照老师的复习提纲或者讲课内容死记硬背一下,也能马虎过关。这种考核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烧香,期末抱佛脚的弊端,甚至诱发不爱学习的同学期末考试作弊。因此,学校必须加以改进。

教师要适当调整课程总成绩构成比例,规范期末考试。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增加平时成绩比重,丰富平时成绩结构。平时成绩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上课出勤情况,整个学期要进行6次左右的点名,超过3次不到者按学校规定没有总成绩;第二部分是教师通过设置课堂思考题或者课后思考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根据同学们的综合表述进行打分,只要同学们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加分;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习一阶段后,对某一理论结合课外阅读、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发言,教师要根据台下其他同学的反映来评分,讲得精彩引得其他同学热烈鼓掌的教师要加分。第二,严肃期末考试纪律,提升期末考试的科学性。《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型既要丰富多样,最少5种以上题型,近3年试卷重复率也不要超过30%。

[1] 伍凤兰.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

[2] 曾祥炎.研究性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3] 牛娜.关于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

[4] 智瑞芝,郭晶,李宝杨,袁瑞娟.确立教改目标探索改革方向-以高校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为例[J].教学探索,2011(1).

猜你喜欢
学派理论教师
坚持理论创新
最美教师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师如何说课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