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2-22 06:54张晓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71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模块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在新时期,公共美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的公共美术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尚有一定的距离。本文详细的剖析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公共美术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本文为延安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课题名称:《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DJG13-08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对完善的人格建立,创新精神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公共美术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了高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教育课程。国家为了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意义的文件,这些文件促进了高校对公共美术课程的重视。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和国外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距离。本文对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解析

1.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尚不显著

课程目标对高校编制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然而,我国高校在公共美术课程目标方面没有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例如某高校的课程目标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目标只是普遍意义的课程目标,没有将目标具体化,没有可操作性,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而是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辅助专业技能人才,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逐渐呈现了专业化,这种趋势逐渐导致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范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须加强人文精神,注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加以改善,将会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

首先,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像素描、色彩等,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

表1 我国部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其次,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

(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

表2 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

(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

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

(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

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各地市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逐渐加强美术艺术文化建设,创造政策条件,实现师资共享,解决部分学校师资缺乏甚至没有师资的状况。另外,高校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好的高校公共教育美术艺术课程内容设置经验,既要体现美术课程的横向关系,又要体现美术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系,还要体现美术艺术的多元化视角。我国有着悠久的美学历史,应该调动一切资源充分营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样化发展的文化艺术氛围,促进我国公共美术课程规范科学的发展。

[1]陈玮.试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综合化倾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

[2]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

[3]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4(10) .

张晓红(1979.10-),女,辽宁,美术学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模块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