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2015-02-26 18:48白力民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开放共享

白力民(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白力民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互联网精神彰显着人类对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等人本主义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应然之势。然而,滥觞于现代社会的互联网技术,不可避免地遗传了科技发展所伴随的现代性悖论——在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与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后,又催生出一些负面效应。这种技术异化实际上违背了互联网精神的内在旨趣,使理想状态的“应然”与客观存在的“实然”形成强烈对冲,成为互联网治理中的痛点。从现代性悖论视角出发,揭示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有助于促进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关键词:互联网精神;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现代性悖论

一、互联网精神的核心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把工业时代的特征归结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大型化和集权化等6大法则,而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则具有与之截然不同的特征:多样化、综合化、异步化、最优化和分散化。尼葛洛庞帝概括了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征: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1]中国互联网协会前任理事长胡启恒将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以信息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是互联网旗帜上最鲜明的标题。第二,开放的网络,自由的访问,信息的共享是互联网伦理的基本原则。第三,自下而上,首创精神是互联网精神的主要元素。第四,网络中立,工具无善恶。第五,不断创新,永无止境。[2]

综观大量关于互联网精神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互联网精神的特质,基本可归纳为自由、平等、开放和共享。互联网精神的其他元素诸如民主、包容、多元等,都可由自由、平等、开放、共享衍生而来,这四大核心特征构筑成了孕育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的孵化器和培养基。

二、现代性悖论的历史演进

现代性悖论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叶,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辩证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内部的进步与异化的矛盾,这种对现代性的扬弃深刻影响了后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基调。20世纪,对资本主义文明现代性的解读分化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立场,现代主义从肯定、积极的视阈修正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则是批判和解构。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总结了这一对立关系,把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定义为一种对历史发展进步的信仰,其理想包括了理性、实用、科学、进步等观念;同时还有一种现代性,是对上一种现代性的反动,表现为工业文明的危机和人类对它的反抗。[3]

如今我们的时代被称作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相比,虽然在诸多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改善,但滥觞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互联网技术所驱动形成的互联网精神,又不可避免地遗传了科技发展所伴随的现代性悖论——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与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因素结合,催生出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使理想状态的“应然”与客观存在的“实然”形成强烈对冲。

尽管“实然”与“应然”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式,但在具体演化过程中,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互联网精神秉持的自由、平等、开放、共享这些“应然”的价值,实际上都有其进化或异化的现实依据,可以被具体的社会现象所印证。因此,也是一个“实然”的过程。

三、互联网精神的现代性表征与悖论

(一)自由与自由的迷思

技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活动方式。在传播学视野下,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是人的感官和机能的延伸,建设互联网的目标就是通过高度发达的信息共享和人机合作,使人的智慧、能量得到解放,促进人类走向自由。

然而,人同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人类的行为也受到了技术的制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原本是为了消除现实人际沟通的时空障碍,降低社交成本,但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于消费信息越来越乐此不疲,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交依赖症,人从使用技术的主体沦为受技术控制的客体,追求自由的理想被拉远而不是被进一步强化。

不少学者反思:互联网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互联网把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抽离出来,从而更加自由地集中精力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却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造成负面影响。

微软最近公布的科技产品与注意力关系的调查报告称,从21世纪初开始,人类的平均注意广度急剧下降,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8秒,比普通金鱼还少1秒。此结论与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早前的分析不谋而合:互联网把人类生活进行了“外包”,一些本该存储在人脑中的信息转由计算机保存,互联网将一切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使得我们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大脑中的某些功能将衰退,互联网终将使我们变得“浅薄”。[4]

(二)平等与等级的重塑

在互联网思想先驱和缔造者们那里,平等的观念可以超越民族、国家和历史,赋予每个互联网节点平等的地位和发言权,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未来世界。在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平等”被赋予了更为形象的阐述:这是怎样的一张网呢,每一个交汇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交汇点到达另一个交汇点,有着一张网所有的连接提供的无限途径……在人类信息交流的世界里,处于特权地位的中心被解构了,每一个普通的个人与每一个恢宏的机构,划时代地拥有平等的地位。

不过,当今网络世界并非愿景描绘的那样。过去40多年,作为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引领了全球互联网的创新与创业浪潮,也引领了互联网治理的规则和价值观。但近十年来,美国政府一方面强调互联网的治理应该“还权于民”;另一方面却以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控了整个互联网的主导权,并试图垄断互联网规则的制定权。更为严重的,美国为追求一国绝对安全而牺牲其他国家的安全,以单极的利益相关方机制替代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相关利益方机制。[5]仅从资源配置的情况来看

用于连接互联网的全球13台顶级根域名服务器有10台都设在美国,这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世界里无形中又形成了新的权力中心。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可以任意操纵和处置互联网信息,“棱镜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6]

(三)开放、共享与权益边界的模糊

互联网的开放性并非人为规定的,而是源于自由共享的内在要求,开放与共享共同构成了互联网精神的基础和支柱。起初,网络技术与网络协议的开发正是朝着开放性这一目标展开的,其开放式架构使任何互联网终端都能自由接入与退出,从而将无数个体智慧连接起来,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迭代和创新让互联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互联网界具有标志性意义开源运动,自20世纪诞生至今,已从软件开放源代码的方式延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使大规模的开放合作成为可能。在教育领域,风靡全球的MOOC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全世界公开,降低了人类学习和认知的门槛;在移动终端领域,安卓借助开源优势不断优化用户体验,2014年已占据全球移动智能终端83.6%的市场;相比之下,一直采取专利保护和付费模式的微软,如今在移动端和PC端已走到了两难境地,创新日趋式微。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采取版权保护是否就意味着有违互联网精神?特别是盗版现象严重的中国,在分享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的同时,权益保护的边界如何界定?一味强调开放共享是否隐藏着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隐患?

若从经济学角度讲,版权保护是为了尊重生产者的“私权”,以保护创造力、鼓励创新,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若从人类交往本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知识和信息应该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智力成

果应该得到尽可能广泛的应用,即需要强调智力成果的社会共享性。[7]这一悖论提醒人们利用网络资源时,应维持开放共享和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否则不加限制的开放或过于严苛的保护,都将带来整体创造力的倒退,阻滞科学文化创新。

四、结语

与历史上任何科技创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样,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这项技术在带来社会变革的同时,也给人与技术的赛跑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人们需要思考互联网对社会、人类自身深远的影响,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寻找科技与人性的平衡。厘清贯穿于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能够为我们理性认识互联网精神,运用好、建设好互联网提供有效指导,共同推动以自由、平等、开放、共享为精神的传统互联网向以便捷、有序、安全为精髓的智能互联网迈进,真正实现全球互联网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2]胡启恒.互联网精神[J].科学与社会,2013(4).

[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商务印书馆,2002.

[4]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中信出版社,2010.

[5]方兴东.互联网大会终结网络单极格局[EB/OL].环球网,2014-11-19.

[6]胡里奥.互联网时代的月亮一样圆[N].中国青年报,2014-09-11(12).

[7]张大伟.数字版权:互联网精神和版权管理制度[J].国际新闻界,2009(9).

作者简介:白力民(1992—),男,山西太谷人,浙江传媒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媒介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G220066......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8866--0011

猜你喜欢
开放共享
电气工程实践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图书馆自建资源开放方式及安全控制研究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探索
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体制优化研究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及绩效考核模式研究
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构建科学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研究
公安院校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