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5-02-28 04:29◎罗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罗 娜

客家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应用

◎罗娜

现阶段,教育整合是当代教育热点,而从大文化出发,利用地区文化与课程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教育客体认同感的建立,还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途径之一。我校地处客家文化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囊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社会层面,比如客家建筑、客家艺术、客家语言等,集天时地利,大力倡导客家文化走进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浓郁的客家地域文化和优秀的客家人文精神的教育下成长。

一、美育课程概述

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积极塑造人格的特定教育活动”。它具体的实践过程是通过对美育原理的介绍,对音乐、美术、舞蹈等的艺术鉴赏,来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增强人文素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改变人的性情、心灵、人格等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必须加强美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2002年5月和7月相继发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两份文件。据了解,自教育部印发文件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初步建立起了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艺术审美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校公共艺术审美课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80%的普通高校开设了公共艺术美育课程,并实行学分管理。因此,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美育显示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为地方师范大专院校,专业设置为初等教育文科、理科(包括信息技术)、学前教育及艺术教育,定位于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人才。依照专业本身课程特点,针对我校学生今后所面临的学生群体,结合国家教育部相关开设美育课程的政策,根据美育的本质和特性、大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校将美育课程系统设定为整个学校教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美育理论课程。美育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学与美育”、“文化概论”、“艺术概论”、“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艺术鉴赏课程。此课程体系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这类课程以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为主干,逐步辐射到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书法、摄影等艺术审美。

(三)美育实践课程。美育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鉴赏课程的继续和深化,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环节。此实践课程包括美术专业的写生、音乐专业的大型音乐会以及和学校社团相结合的活动(话剧比赛、读书活动、电影评论活动等)。

二、客家地域文化与美育课程

客家地域文化与美育课程相融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替换型。美国课程专家拉夫尔·泰勒在论述“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时指出:“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只要教育经验能满足有效学习的各种不同标准,它们就有助于实现所期望的目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我们能想到和制定的经验是不计其数的。”这也就说明教师在安排自己的教学案例时,不必遵照课本本身的案例,反而应该在考虑学生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案例转换。例如:在教学《中国艺术概论》中的中国各类艺术的特点时,教材上的案例多半是以整个大中国出发,而作为教师,在此章节上完全可以用客家建筑来替代教材上的案例,能够以小见大;还可以运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解决建筑结构特点和审美特点的困惑;而且还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出发,了解古今中外南北方建筑的区别特性。

(二)横向拓展型。此路径是指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补充教材内容、适当增加举例、引进影像资料等各种手段,将客家文化内容和教材内容有机衔接,凸显教材的文化内涵。同样,相对于全国的教材,地域文化内容往往呈边缘性特点。因此,在原有教材内容上,适当增加或者植入案例,让陌生的知识尽量地方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解《美学》中美的形态时,客家文化的各类艺术形式都能成为其审美研究对象。因此,教学的设计形式可以是图像资料的传递,更可以是现场的考察等。

(三)主题单元。此路径是以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课程整合是一种组织方式和结构,所谓课程统整就是打破学生和学科的限制,从学习的主体出发,以主题为核心,思考各学科的关联性,进行课程组织的历程”。通过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本身特点的考察,把所涉及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分成若干主题,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形成一定的问题和活动系列。一般而言,按照此理论,教学中易实现的方式为系列性的学生实践活动,比如以客家文化内容为主题,举行演讲、辩论、朗诵、音乐、美术等大型艺术活动——客家文化艺术展、客家文化摄影展、客家美术书法展、客家音乐会等,或者关于某个文化内容的实地考察、调查报告等实践性的统计活动,或者是教师针对某个内容的专题性讲座或者报告会。

(四)编写校本教材、设立客家文化专门通识课程。学校地处客家文化地区,而就目前客家文化的传承度和接受度来说,客家文化的普及度并不高。虽然在学校已开设的课程中,有关美的课程的范围和广度有一定保证,但是客家文化和美育相结合的纯课程还不够。因此,加大学校有关民俗文化的通识课程实为重要。学校应集合教师力量,多撰写论文,并把研究成果编辑成册,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

(五)教学方式上应灵活多样。结合以上路径,教学方式以参观法和活动法为主,并全面利用数字、网络平台,拓展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实现课上与课下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客家文化的课堂传授中,应主动把自己思考的方向或者核心内容以点拨的形式告诉学生,而在课后时间,教师也应及时列出相关资料或者给出相关主题让学生参与调查活动。另外,现代媒体平台十分发达,教师应将课程教学延伸到网络,建立QQ课程群、微信公众号,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讨论话题,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在群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三、客家围龙屋审美体验过程的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审美批评的概念内涵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用语言、写作形式体现技能

教学内容:审美体验、审美批评的概念,以客家围龙屋为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七个阶段

教学重点:通过对客家围龙屋的欣赏,理解审美体验的几个阶段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从客家围龙屋某一局部为基点,写一篇关于围龙屋审美特质的小论文

教学方式:讲授、阅读、欣赏、思考、讨论与写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客家围龙屋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美体验和审美批评的概念

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体验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审美价值意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作的鉴赏、阐释和批评。

(二)以赏析围龙屋为主,讨论审美体验、批评的几个环节

老师:艺术作品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越层。因此,在我们去体验、批评艺术作品时,也应该从初步的物质层走到意境层,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欣赏:在上课之前已经安排学生参观了围龙屋,上课时放映有关围龙屋的视频资料。

2.初步感知:从物质层面来说,说说围龙屋的线条、形状及空间等特征,对围龙屋进行描述。

从建筑特点来看,围龙屋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第二,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第三,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第四,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传统居民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头、三合土)。第五,绘画复杂,色彩浓郁,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

3.语言描述:可以对作品进行具体观察,利用个人的理解和想象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第一印象。通过语言和文字描述出看到围龙屋后大脑认知中的房屋结构,让学生说清楚自己看见了什么。

首先,整个围龙屋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太极形。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作用很大。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侍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围龙”正中一间面对上堂祖龛,叫“龙厅”,前有用卵石拼成各种图案的半圆形龟背状空地,叫“花头岌”。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这种建筑样式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如池塘、大门、卧室、厨房、厅堂、水井、畜棚、厕所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湿热自然环境的产物。

4.审视细节

初步感知只是粗略了解了外在,现在就某个细节或者局部来具体审视,从而体验创作者的独具匠心。比如,老师给学生提问:

(1)为什么围龙屋一般为方形或者圆形?

(2)围龙屋一般选择修建在何处?为什么?

(3)围龙屋的整个装饰的特色是什么?

5.价值判断

在学生的心目中,对所欣赏之物有一个基本价值观的判断或者说审美判断,因此,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讲讲艺术品的价值。

围龙屋的建筑特色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客家居民适应于保持和发展家族制度;第二,社会治安的影响,即防御外敌的需要;第三,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适应当地农民生活;第四,风水迷信的影响。

6.个人体验

个人体验其实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从意象、意境出发对建筑物进行审美体验。所谓意象世界是指艺术品中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现世界。而意境是指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而上特点的人生哲理意味的境界。围龙屋给予学生的意象和意境又是什么呢?

应该说,围龙屋的意象感觉应该来自建筑所拥有的空间感。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主要构件的尺寸是大小统一的,内院的弹性空间是公共的。围龙屋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是古代圣贤乌托邦式的理想。在这个时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围龙屋建筑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其中“水”——也就是位于围龙屋前,半月形的池塘,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池塘的实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对于整个围龙屋的审美价值意义也同样不能忽视。当人身处于建筑中时,能够感受到的是严格的对称及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严肃,而在建筑之外,同样可以感受到围龙屋以另一种对称的美感呈现在你面前——建筑和它倒影在水面上的反转对称。围龙屋的美就在于其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它的建筑装饰,也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客家人将实用的结构和具有审美功能的装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装饰的立意取向以及造型结构概括中都显示出了客家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从而创造出了高雅精美,具有客家独特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

(三)讨论:通过欣赏围龙屋回答,在对艺术品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审美体验和批评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1.论述围龙屋的空间审美特质;2.尝试把理解的围龙屋建筑用画笔简单画出来。(此项作业的目的:第一,把审美体验进行二次创作;第二,在创作中,了解到想象力、创作力或者灵感等各种心理感觉的运用,再次理解任何美中所需要的情感;第三,更切实地让我们的客家文化转换成我们审美实践途径之一。)

(五)作业评价

第一个作业:在论述中,学生都能做到论述围龙屋的审美特质,有观点,有逻辑。

第二个作业:在二次创作中,其实就是传统转为现代的模式中,学生们采用了以下几个转换途径:材料转换、色彩转换和主题转换。

(本文系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客家地域文化与高职院校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K04])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陈美如.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2000.

[3]王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法海寺壁画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06.

[4]陈晋红.粤东客家“围龙屋”文化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罗 娜 广东省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514721)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