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2015-03-10 05:55蓝冬梅
图书馆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交微信图书馆

蓝冬梅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 崇左 532200)

近年来社交媒体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媒体利用高度的即时互动性吸引人们参与其中,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面向高校科研服务的主要阵地,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交媒体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功能,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应用的主流社交媒体及发展现状

目前,通过社交媒体进行阅读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以高校图书馆为代表的各类图书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情况,并积极尝试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笔者以微博和微信这两大主流社交媒体为例进行介绍。

微博是一个为用户提供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得等服务的平台,其主要发布形式有3种,一是文字,二是图片,三是媒体。国内比较知名的微博有新浪微博以及腾讯微博等。微博集双向关注、广播性以及交互性强等优点于一身,因而在社交网络中得以广泛应用。据统计,2013年共有28078万微博用户,为网民总数的45.5%,其影响力不容小觑[1]。在高校图书馆领域,微博也有应用:利用微博的实时信息发布功能,将新书资源推介给读者;及时公布馆内各类讲座等信息,从而提醒和便于读者参与。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正式向大众推出的一款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其功能众多,不仅支持不同类型的信息传送,还可在单聊和群聊之间进行选择。微信设计的以“摇一摇”为代表的诸多特色功能,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因而备受时下年轻人的喜爱。当前网民对微信的认知度已经超过微博。高校图书馆也通过借助微信具有的“广播式推送”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有效保证了沟通的及时性。

当前我国手机用户群数量庞大[2]。对于手机而言,移动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移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基调之一。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随时随地能够看到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人。手机是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主要载体,手机市场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准配置。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各种以手机为载体的社交媒体,让学生能够及时收到图书馆发出的各种最新信息;提供手机阅读,学生便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零碎时间来享受阅读的乐趣[3]。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社交媒体的应用,以推动自身知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4]。

2 社交媒体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社交媒体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关键之处在于它能够全面且深入地分析目标用户的各种现实需求,并结合用户需求提供适宜的、即时的、高效的利用方式,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在高校图书馆运作过程中,应基于读者实际需要,积极利用相关社交媒体,借助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利用最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将相关知识服务及时且高效地提供给读者,从而改变高校图书馆传统知识服务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如受众不广、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能在改进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方面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社交媒体的重要作用,将其应用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并立足于自身情况构建了相应的图书馆社交媒体运作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5]。

2.1 利用微博和微信开展知识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引入微博和微信,不仅能扩大服务范围,同时还能提高服务质量。微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明显超越传统知识服务,详见表1。微博的“一句话服务”功能和微信的“广播式推送”,大幅提高和保证了信息的传递效率,由于其在某种程度上跨过了对文字的编辑以及对逻辑的思考,因而通常能够更加真实和准确地表达博主的意见。微博和微信虽然形式简单,但功能不容小觑,支持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在内的数种多媒体信息,可以有效满足众多用户的不同需求,再加上传播能力强,因而极具影响力。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尝试微博和微信的应用,提高知识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首先,及时、准确地发布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增减、读者服务项目的调整、读者活动安排等相关信息,从而让读者实时掌握图书馆的相关信息。其次,利用微博和微信具有的互动交流功能,获取相关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如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取向等,为接下来的馆藏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更好地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后,借助微博和微信积极开展相关资源的推送服务,将读者比较关心的信息及时地推动到他们面前,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开展[6]。

表1 高校图书馆中微知识服务和传统知识服务的区别

高校图书馆在利用微博和微信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应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以微博为例,现阶段图书馆的微博大部分属于综合性账号,在主题分类上比较混乱,内容包罗万象,给用户信息检索带来了诸多不便,进一步影响了关注度的保持和提升,因此有必要开设多个图书馆部门的账号,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图书馆微博体系,从而方便和加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分类交流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如构建如图1所示的高校图书馆微博体系结构。

图1 高校图书馆微博体系结构

2.2 利用手机开展知识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G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应用逐渐普及,移动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了一种时尚的阅读模式。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知识服务的工作中,应密切关注读者的使用习惯以及阅读需求,建立更为完善的机制,从而向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知识服务。基于读者的移动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应与数据库提供商寻求合作,将本馆采购的某些电子资源转移到本馆的手机WAP网站中,从而向授权读者提供诸如数字文献之类的服务或者下载。现阶段智能化手机的广泛应用,为不同格式信息的阅读以及修改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读者还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检索、阅读和下载图书馆文献。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数字文献是其核心内容,由此可见,通过手机阅读和下载相关文献应当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重点推出的服务方式之一。

国内以手机为终端的图书馆服务最早出现在2003年底,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手机图书馆短信息服务平台。紧随其后,以上海图书馆为代表的多家高校图书馆也相继开通了该项服务[7]。这仅仅是将手机引入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一种初级尝试。在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发移动终端的一站式服务,使手机充分发挥出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塑造基于手机这一载体的图书馆品牌,通过品牌扩大影响力,最终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3 利用搜索引擎提供知识服务

现如今,搜索引擎在查找资料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联机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无法提供搜索引擎的索引服务,那么其将会成为“信息盲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在面对百度等搜索引擎巨头推出的“图书馆计划”时,万万不可认为事不关己,而应尽早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

据相关资料显示,84%的人习惯于首先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所需信息,而仅有2%的人通过图书馆网站进行检索,且有超过90%的人对其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表示满意。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图书馆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忽略。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向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多样的信息渠道,这关乎知识资源的利用问题,更关注着读者阅读思维的养成。百度在搜索引擎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绝大多数网络用户首选的搜索引擎。高校图书馆可尝试双方协议这种方式为以百度搜索为代表的诸多搜索引擎提供各种图书资源,实现馆藏知识资源和搜索引擎的有机结合,通过更全面、更专业的信息渠道将自身的各类知识服务推送给读者,以消除所谓的信息孤岛效应,最终提高和保证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质量和水平。

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社交媒体应用的发展方向

3.1 熟人网络的利用

高校图书馆和社交媒体的有机结合,其借助的核心元素是用户相互间的关系网络。目前,随着微信和微博的普及,导致其不断朝着熟人网络的方向发展。熟人绝大部分来源于用户现实社交圈子,相较和陌生人的沟通而言,由熟人处得到的信息往往更加可信,正因如此,基于熟人网络的一系列服务相继推出,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借助该平台以创新相关服务,如用户向朋友圈推荐自己满意的图书,从而实现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有效推广。由于熟人网络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的特殊性,因而熟人间看似普通的推广也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发以熟人网络为基础的一系列图书馆知识服务,让读者获得更优质的体验,同时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

3.2 如何过滤冗余信息

在高校图书馆和社交媒体结合而推出的部分论坛以及空间中,随着用户的日益增多,各类信息资源表现出海量式的增加趋势,各种冗余信息侵扰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们一些来自于订阅,还有一些甚至来自于用户的熟人以及好友。由于订阅推荐也可能是好友所提供的,其内容是用户难以甚至无法控制的,且其中时常夹杂着一些无价值的冗余信息。通过何种办法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屏蔽那些无用的信息,便成了高校图书馆当前和未来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如推出更加精准的定制信息服务等。

3.3 信息挖掘与分析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相当宝贵的财富。图书馆信息众多,如用户信息、图书信息以及借阅信息等,许多信息看似没有什么用处,仔细分析却能够从中找出潜藏的有着一定应用价值的信息。如参考用户借阅行为信息,能够分析和总结他们的喜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推出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并借助这一用户的熟人网络连锁式地拓展该项服务的影响范围;参考读者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了解内部布局是否科学,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等。此类深层次的信息均具有挖掘的价值。面对图书馆和社交媒体各自蕴含的一系列可利用信息,通过何种方式以实现对它们的深入挖掘以及分析,进而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将是高校图书馆未来服务提升的突破口之一。

3.4 用户隐私安全保护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对各种社交媒体的运用,提供各种知识服务,在此过程中也会逐渐积累一些用户信息,主要包括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以及朋友圈信息等。此类信息的长期积累,最终会形成大数据,如果图书馆能对其进行挖掘,则有可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甚至是一些价值巨大的信息。然而此类信息往往涉及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安全或者隐私,所以图书馆一方面要有效借助此类信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还应确保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明确哪些信息可以直接用,哪些信息需要事先获得用户同意,从而实现对用户信息利用的科学控制。在高校图书馆和社交媒体相结合的今天,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将是图书馆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4 结语

在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若想提高自身的知识服务质量和水平,需要积极应用相关的社交媒体,如利用微博和微信开展知识服务、利用手机开展知识服务、利用搜索引擎提供知识服务等。不仅如此,还应明确未来研究的突破口,如熟人网络的利用、如何过滤冗余信息、信息发掘与分析、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等,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1]李玉玲.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提升信息服务[J].科技视界,2013(20):108.

[2]陈鹤阳.新社交媒体Pinterest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3(7):45-46.

[3]颜运梅.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社交媒体的应用与政策解读[J].图书馆建设,2013(8):78-82.

[4]陈伟,汪琼.社交媒体与图书馆合作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4):4-7.

[5]蒋丽平,郑红月,易安宁.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国内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现状调查[J].现代情报,2014(10):79-82.

[6]蔡屏.对社交网络工具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的研究[J].现代情报,2010(6):136-138.

[7]王宁.社交网络引导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0):194-199.

猜你喜欢
社交微信图书馆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图书馆
微信
微信
微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