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窑兔毫盏探析

2015-03-11 03:50
现代技术陶瓷 2015年1期
关键词:建窑宋代

刘 鹏

(中共望谟县委党校,贵州 552300)

宋代建窑兔毫盏探析

刘鹏

(中共望谟县委党校,贵州 552300)

摘要:兔毫盏是宋代建窑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瓷器之一,本文以福建建窑窑址、窑炉和兔毫盏等实物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宋代建窑兔毫盏的器形、釉面、瓷胎、圈足、底款等特点,并通过对当时人文环境的介绍分析,阐述了兔毫盏能成为一代名瓷的一家之见及当代以宋朝兔毫盏为起点的产品工艺开发现状。

关键词:兔毫盏;建窑;斗茶;宋代

1 宋代建窑与兔毫盏探源

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其窑品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建窑窑址主要分布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一带,建窑烧瓷始于晚唐、兴盛于宋、衰落于元,以烧造青白瓷、青瓷、黑釉瓷为主,并以烧制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建窑原本只是南方民窑,北宋晚期因皇室盛行“斗茶”之风,为满足这种特殊需要,建窑为宫廷专门烧造黑釉盏,至南宋时建窑窑炉群集,号称有长龙窑九十九条。1977年,对水吉镇的池中、后井二村一带的山坡进行考古发掘,总面积约12万平米左右,证实建窑开始烧造于唐末,最初是支钉迭烧的方式烧造青黄釉瓷器,品种有碗、盏等[1]。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2]。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馆,在建窑遗址上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整理,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发掘宋代龙窑遗址,其中有一窑址长达135.6m,一窑估计能烧制约十万件瓷器,宋代建窑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多,可见一斑。但传世与出土的建窑盏较少,而且文献中对兔毫盏也尊为珍品,可见其烧造之难。通过对窑址、窑炉的考古发掘,为研究宋代建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建窑主要以烧制盏、碗为主,兼烧盘、碟、罐、壶、梅瓶、冥器等,其主要特征是胎体含铁量高且厚重、坚硬,素有“铁胎”之称,色泽呈黑灰色、黑紫色,露胎处色沉而无光。器物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内外壁均施黑釉,外釉到近底足处而不到底,故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上呈现出明显的垂流厚挂和窑变。兔毫盏釉下窑变的毫纹,是利用含铁量高的酸性釉料而形成的酸化痕迹,建窑瓷器皆仰烧,因釉水下垂,烧制成品后形成了口缘釉色浅的特点。由于器壁倾斜程度、光滑度不同,流速快则成纤细毫纹,流速缓则成粗毫,毫纹如同兔毫之状,令人称道。胎骨呈乌泥色,胎体厚实、坚致,釉面呈现出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等特点,构成了兔毫盏的基本特征。除兔毫盏外建窑还有烧成“鹧鸪斑”、“油滴”、“银星斑”等不同形式的黑釉瓷,釉面别致美观,深受追捧。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径山寺修禅学道后,将建窑黑釉瓷带回日本,故在日本又被称之为“天目釉”,至今日本、韩国的茶道界对建窑黑釉瓷都非常珍视。在建窑黑釉茶盏的影响下,当时全国各地的仿制烧造者甚多,除福建本省外,还有陕西耀州窑、江西吉州窑,四川、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窑口,逐渐形成了以建阳建窑为首的建窑黑釉瓷系。

宋代上至皇帝下到民间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宋徽宗赵佶就曾在《大观茶论》中论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蔡襄《茶录》也有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所以建窑黑釉瓷器型以茶盏、小碗为最多,专供皇宫的部分建窑茶盏底部刻有“进盏”、“供御”字样。宋代茶叶大都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要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之中,再加入沸水冲泡,水面便浮起一层白沫,宋茶色贵白,所以用黑瓷茶具最宜。建盏的胎体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且兔毫盏釉色黑亮,斗茶时黑底与白毫相映成趣,令人爱不释手。宋代建窑工匠在制作建盏时分为三种类型:大型碗,口径在15cm以上;中型碗则在11~15cm之间;小型碗,口径在 11cm以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为的是适宜茶水饮量,同时也是茶末易于沉淀和倾渣,满足实用功能[3]。建盏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预热后不易冷却,利于点茶,点茶后还可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另外建盏的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4]。由于建窑久热难冷、不易发馊、茶末易于沉淀和倾倒等实用特点,加之宋代文人崇尚自然天成、朴实无华的美学意境,兔毫盏平常中展现精致,平淡中潜藏韵味,敦厚古雅、沉静素丽、柔和含蓄的风格,在当时备受推崇。正因如此,建窑黑釉瓷发展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新境界,以后历代黑釉瓷再也没有超越宋代兔毫盏工艺所达到的高度。

2 建窑兔毫盏细评

“兔毫”古籍中也将其称为玉毫、异毫,以建窑出土的数量及精品为最多,黑釉兔毫盏因其釉下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纹饰,下垂的长条酷似兔毫一样纤细,闪闪发亮而得名,且以兔毫长者为贵。茶盏釉面绀黑如漆,晶莹温润,因其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按其不同釉色又可分为“金盏”、“银盏”和“蓝盏”,其中以“蓝盏”最为名贵。兔毫盏厚重中蕴含秀美,釉色沉稳而温莹,釉面流淌状下垂的、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丘壑,飘洒自如,浑然天成,其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愉悦的美感与历史厚重感。(如图1)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可见釉面开出细小的蝉状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在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着动人的光点,盛满水则兔毫纹在水中跳跃翻滚,交相辉映,其妙无穷。在宋代的很多名仕的诗词中都表达出了对兔毫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例如蔡襄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的诗句;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斑”之句;黄庭坚《西江月·茶》赞美道“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陆游《烹茶》:“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大文豪苏东坡也在《送南屏谦师》写到:“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溢美之词,举不胜举,可见当时兔毫盏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也使建窑黑釉瓷声名远播一直流传到今天。

图1 建窑兔毫盏

从现存的建窑碗盏进行综合分析,其尺寸一般高4~7cm,口径9~12cm,足径3~4cm。造型多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深腹,口沿薄,从口沿向下逐渐加厚,盏壁斜下,微有弧度,口以敞口、合口为主,其中以敞口居多,底部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应为轮制法,底足部分露胎,略显粗糙。外口沿以下约1~1.5cm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份量,又可避免茶汤的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形整体饱满,手感重[5]。胎体较景德镇窑、邢窑等手感粗糙,因其含有大量的石英沙粒和气孔,也系因含铁量高所致。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到底,有垂流釉圈,胎色为浅黑、紫黑色,釉色浓淡深浅变化无穷,整体釉色如漆,乌黑发亮,因而也称之为乌金釉、绀黑釉。黑釉盏的胎体厚度在0.3~1cm之间,最厚处在其足底。底部刻有“进盏”、“供御”字样的贡品碗盏,但字体并不规范整齐,多由刀具刻划而成,《陶雅》有“字迹恶劣”之说,说明当时的落款并无专人负责。(如图2)再从造型的整体效果来看,束口盏的腹与足比例协调,构成形体的外轮廓线形收放适度,轮廓曲线由外敞的口边向内缓收至圈足,这种一收一展的微妙处理,赋予整体以舒展、秀美、典雅的风韵[6]。兔毫盏因其窑变原理不同,故纹理有粗细、长短区别,纹路由上至下粗细均有变化,根据细丝状条纹的颜色不同还区分为“金兔毫”、“银兔毫”和“灰兔毫”,宋代“斗茶”,最为推崇“银兔毫”黑釉茶盏,盛上茶水时,在阳光的折射与反射下,兔毫纹路的色泽多彩莫测,令人啧啧称奇。

图2 兔毫盏落款

“建窑黑瓷因含铁量较重、烧造时保温时间较长,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故能形成兔毫纹”[7]。兔毫盏釉料中含铁元素较高,其胎体高达7%~10%,在窑火高温烧制过程中,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开始流动,釉面发生流淌、垂流,并浮出黑釉表面,釉层内的铁元素与表层黑色釉面相互渗透,流动成细长条状酷似兔毫的纹路,冷却时发生晶化,变成极为细小的结晶,在不同的光线下闪烁变幻,这种天成的窑变,非人力所强求。经过测定,建窑黑釉盏胎的化学成份为SiO2,Al2O3,Fe2O3,CaO等组成,吸水率为0.9%,烧成温度达1310±20℃。釉的化学成份主要由SiO2,Al2O3,Fe2O3和FeO等组成。经分析的胎釉结构成份表明,其酸性较多,黏性较强,铁含量比例较大,因此釉易厚挂,色调深沉凝重[8]。从一些“兔毫盏”残片来看,断口处呈现许多白色斑点,也是含铁量高的证明,部分红色也是由于铁氧化所致,胎体坚硬敲之有金属之声,也就是俗称的“铁胎”。含铁量高让兔毫盏有了保鲜的功能,据说有隔夜不馊的妙用。由于兔毫盏对窑火要求极高,烧造温度范围比较窄,约为±20℃,并需要施以厚釉,且容易起泡变形,所以烧造成功率较低,因此在传世及出土“兔毫盏”都极为珍贵。

3宋代建盏在当代陶瓷设计中的传承

建窑从元代逐渐衰落,兔毫盏也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为了使失传几百年的兔毫盏技艺重现异彩,我国从上世纪60年便开始了探索,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牵头,国内有关陶瓷研究所、高校等多方协作,成功烧制出了仿宋代建窑兔毫盏,经多方专家鉴定研究,其不仅形似、神似而且化学成分也十分相似。以盏身内外显现带有结晶的细长兔毛状纹理为特征,且每条细纹均闪烁着不同花色,还根据纹理微妙不同又分为“金兔毫”、“银兔毫”等。以兔毫盏为代表的铁系结晶釉等装饰性很强,目前不仅基本传承了建窑兔毫盏的烧造工艺,还在结晶釉工艺方面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宋代建窑的铁系结晶釉外,还有锰结晶釉、硅酸锌结晶釉等等,近年来都有所突破。瑰丽莫测的结晶釉,给人很强的视觉吸引,如今不在只是皇族的专享,它与日用陶瓷设计、工艺相结合,大批量生产,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建窑兔毫盏质朴无华,清丽挺拔而造型简约、突出实用的功能与便利之美、注重审美情趣及自然天成的釉色之美等设计理念与意蕴,至今在陶瓷创作中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厚釉露胎,有旋转痕迹等工艺要随着时代进步与创作、需求的不同,在传承的基础还要有所突破,以求更为精美的瓷器佳品。

4结语

建窑兔毫盏虽小,却蕴含乾坤。蕴藏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内涵——即自然窑变的不可再生性与无法预测性。这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兔毫盏被宋朝皇族、士大夫及文人们用来品茗、斗茶,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瓷、茶的交流演绎成为人的意绪和心境的交流。兔毫盏是宋代文化的浓缩与审美、情趣与意境的反映,建窑和宋代其他窑系一起标志着,宋瓷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在文化内涵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瓷器的最高峰,也给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瓷器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林蔚文.“唐物天目”茶盏在日本的传播.农业考古[J],1996(2):89.

[2]陈显求.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中国陶瓷[J],1983(1):59.

[3]刘水清.建窑建盏的造型文化探析.中国陶瓷[J],2008(1):80.

[4]吕成龙.试论建窑的几个问题.文物[J],1998(7):57.

[5]谢道华.中国陶瓷标本福建建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9:32.

[6]金晓霞.建盏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陶瓷学报[J],2009(1):131.

[7]余继明、杨寅宗.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12.

[8]林蔚文.“唐物天目”茶盏在日本的传播.农业考古[J],1996(2):90.

Jian-Kiln Rabbit-fur Teacup, the Song Dynasty

Liu Peng

(Wangmo Munic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Guizhou 552300)

Abstract:'Rabbit fur' teacup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hinas of The Song Dynasty. This article uses objects such as Jian-Kiln Kiln site, Kilns and 'rabbit fur' teacups of Fujian Province as opening, and systematically tease out the the shape, the glaze surface, the porcelain-roughcast, the circular stand of Jian-Kiln 'rabbit fur' teacup, and explained

Keywords:rabbit fur teacup; Jian-Kiln; tea fight; the Song Dynasty

doi:10.16253/j.cnki.37-1226/tq.2015.01.010

作者简介:刘鹏(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的研究.

猜你喜欢
建窑宋代
黑釉瓷的嬗变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基于历次窑址发掘报告的宋代茶洋窑与建窑黑釉盏鉴定研究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