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人才潜在力量加快形成人才制度优势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重要性的相关论述

2015-03-14 13:55吕薇洲
观察与思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战略科技人才

□吕薇洲

充分发挥人才潜在力量加快形成人才制度优势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重要性的相关论述

□吕薇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才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地位作用。在立足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人才在古今中外经世治国中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的判断,要求“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

人才 综合国力竞争 科技创新 人才强国

人才是解决经济发展瓶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高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哪个国家拥有高质素的人才,哪个国家就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着眼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将人才资源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反复强调人才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地位作用,多次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①《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明确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树立人才意识,加快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一、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②[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88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③《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在当前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白热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综合国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高水平人才拥有量的多少。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的明智选择。”④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据作为两大国际权威竞争力研究机构之一的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示:在60个参评国家或地区中,美国、瑞士和中国香港名列前三,中国大陆位列第21名,比去年上升了两名。此外,中国大陆在亚太地区排第6名,在人口大于2000万的国家或地区中排第8名,均比去年上升1名。①杨永恒:《从IM D全球竞争力排名看我国面临的发展挑战》,新华网,2013年10月24日。

但同时,中国在综合国力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譬如:我国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但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国际贸易仍以商品贸易为主,位居世界第2位,但服务贸易发展缓慢,仍处在倒数第1位等。又如,我国科研投入持续增长,但科研投入强度和创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为1344.4亿美元,排第3位,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84%,排第22位。

在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够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新兴国家人才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所证实。

放眼全球,世界强国的崛起,无论是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英美德等国,还是迎头赶超的日韩新等新兴国家,无一不是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才获得其称雄世界之林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的优势靠人才维系。18世纪英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是因为英国重视科技发展与创新,瓦特发明并三次改良的蒸汽机,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蒸汽时代”。“二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取代欧洲一路领跑至今,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采取了足以成为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榜样的人才战略。“二战”后,苏联忙于搬运战败国德国的军用品,美国则带走了数千名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取得的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成果,从原子弹、氢弹、导弹、火箭等现代化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所有项目均有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在充当关键性角色。”②王辉耀:《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1933年因受到纳粹德国迫害迁居美国)、恩利克·费米(1901—1954,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中子物理学之父”。因妻子的犹太裔身份遭致非议移居美国)、爱德华·特勒(1908—2003,匈牙利人,因犹太裔身份遭到迫害,1935年移民美国,后成为“氢弹之父”)。苏联解体后,美国一次性挖走了2000多名高核专家。在星球大战计划实施之际,美国从英国航天界就聘用了数千名专家。“二战”以来美国不仅培养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得主,还聘用了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得主,引进了占本国总量三分之一的海外科学家与工程师。可以说正是因为通过移民入籍、绿卡、工作签证、留学等战略措施聚集了大量世界顶尖人才,才使得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新兴国家的“赶超”靠人才保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追赶过程中,格外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培养人才,积极推动海外本族裔人才和留学人才回流,以人才优势引领经济腾飞。譬如,为吸引更多的外国技术人才进入韩国企业,韩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不少“绝招”。譬如扩大引进人才的资格范围、缩短外国相关人才入境手续办理时间,延长外国人才在韩国的工作期限、对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发放绿卡等等。再如,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政府教育经费中有将近四分之一投向大学和工科院校,用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此外,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尽可能为外来人才提供方便的计划,包括国外人才居住计划、减少就业障碍计划、港人永久居留计划、技术移民计划、外籍人士居留权计划、特殊移民计划等等。③《新兴国家主动出击,全球人才战出现新趋势》,《环球时报》2006年7月5日。

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发展轨迹表明,人才优先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保持“发达”和赢得“赶超”的秘密武器,在于人才优先开发和超前投资战略。“谁抢占了人才培养、吸引和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未来。”④王国强、崔丽、欧阳骆沙:《人才争夺打响“世界大战”,抢占制高点赢未来》,《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24日。尤其是在当前,为摆脱金融危机,跳出经济泥沼,世界各国纷纷把实施新的人才战略作为抢占经济发展、产业革命、科技创新等战略制高点的首选方案。在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第一推动力的当代,要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抢占未来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实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二、人才是抓住科技创新机遇的根本保障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空间已越来越小,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呼唤人才。”①《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新华网,2014年5月23日。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谁拥有高质素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就能抓住科技创新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当今世界,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远远超出预测,人类创新潜能也远远超出想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工程科技突破,都可能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②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即将出现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部分领域到领跑者迈进,但是与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创新型人才还很缺乏。即将出现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③《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回顾历史,自明代以后,由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导致中国在200年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两次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历史充分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论,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落后。也正是基于此,邓小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发出了“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号召,明确提出:“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审视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全球化相互推动,正在促进全球性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转型。

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⑤李玉梅、程冠军:《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学习时报》2013年7月1日。当代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依然非常巨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尤其是,当前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⑥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如果人才瓶颈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人才红利”得不到充分释放,我国国家竞争力将长久停留在低级阶段,为此,必须加快推动国家发展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支撑转变,及时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释放“人才红利”,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三、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激烈的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加快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有效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确立国际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根本举措。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推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国际上人才特别是高层人才的争夺战正在激烈上演。全球范围的人才流动空前频繁,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其综合优势,继续猎取世界范围内的尖端人才,包括加紧对我国人才掐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正在千方百计地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各国之间的人才战争“硝烟四起”,人才争夺态势日趋激烈。

“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从根本上说是由全球化的进程所决定,尤其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分工协作的深化,必然要求作为高级生产要素的人才走向自由流动,形成能够跨越国界的世界人才市场。同时经济全球化与人才国际化又相互促进,全球化导致人才国际竞争。反过来,这种国际人才又主宰着各国在全球化中的命运。”①王辉耀:《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成为决定各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加快人才发展、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也随之成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之间的人才战争“硝烟四起,形势严峻”,尤其是对于高端人才的争夺更是异常激烈。各主要发达国家采取了种种措施,加速争夺新兴产业高端人才。一方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为其国内的科技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另一方面纷纷调整人才策略,加大对他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其措施力度前所未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为了加紧引进和留用外来人才,继续保持其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纷纷出台人才竞争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争夺力度,通过进一步放宽移民与入境工作条件,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努力保持国际人才竞争优势,积极提升吸引国际人才竞争力。譬如,欧盟国家为确保优秀人才只是在欧盟内的良性循环,在大力吸引高端技术移民的同时,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一项总预算147亿欧元的支持青年人才跨境培养行动计划;日本为加大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力度,也于2014年3月通过面向高学历、高技术外海人才的《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修正案;美国为吸引全球人才,从留学、就业、拿绿卡都有完善的激励政策,美国国土安全部2014年5月宣布,拟允许10万高科技人才的异国配偶在美工作,并将简化外国教授及研究人员在美的延期手续。新兴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场“人才大战”中也不甘示弱,纷纷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各种战略以谋求在新一轮世界人才竞争中走在前列。在当今全世界科技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国要积极转变人才引进的观念,由占有人才向灵活多样地使用人才转变,充分发挥海外智力资源的价值。

人才是强国之基。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积极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面对新的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趋势,对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衡量与党和国家事业的要求,中央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6月6日。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进一步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科学把握我国人才发展的历史方位,积极谋划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才能切实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中赢得主动和优势。

责任编辑:孙艳兰

作者吕薇洲,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32)。

猜你喜欢
战略科技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科技在线